洪秋凌
【摘要】隨著信息化的進一步深入,微信、微博、微小說、微視頻、微課等“微”事物如雨后春筍一般的進入我們的生活,讓我們不知不覺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微時代。
【關鍵詞】微課 在線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1-0227-02
微事物相繼被眾人接受并傳用,有人會覺得在微時代的現在一切都變得很便捷,減少了很多中間環節的同時也減少了很多人情味。凡是都具有兩面性,微時代微化掉很多“情”,但這個時代帶來的“利”仍舊不能被忽視,如微課。微課是以建構主義理念為指導,所建立起來的一種可移動、可遠程、可在線學習的一種新型網絡課程,該課程的出現為現代教育教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深受廣大教育工作者喜愛并加以實踐創新完善這一課程體系。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淺談微課與教育教學。
一、微課的特點滿教育教學之需
1.時間短。
“微課”是以教學視頻為載體的新型教學模式,時長一般為5min左右,最長不宜超過10min。與傳統45min課堂來比,這可謂是一個片段化教學。讓學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消化或是鞏固某個具體知識點,達到化零為整,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效果的目的。
2.內容精。
微課研究的是具體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教師通過一定的媒介手段制作出一段有針對性的教學視頻以便學生課堂或是課后及時消化相應知識點。這樣的課堂相較于知識寬泛的傳統課堂更有利于高效解決學生實際存在的知識漏洞。
3.反復學。
學習重在溫故而知新,傳統課堂往往受時間、場地、差異性個體等因素的限制,無法將所有知識點事無巨細反復強調直至每個學生弄懂吃透,而微課的出現剛好給學生提供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微課一般由相應的專職老師錄制,以多媒體為學習載體,由PPT、文字、聲音、音樂、視頻等元素有機組合,可以存儲復制并廣泛傳用。
4.資源共享。
針對本校或是本班而言,教師可制作相應微課視頻,配合班主任置于班級所建立的微信群、朋友圈或是家校通里面供學生隨時隨地像翻字典查找生字詞一樣便捷的學習各類知識。另外針對目前我國師資力量分配不均勻,部分地區存在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現狀,微課正好對這些地區的教育教學帶來新的契機,使教育公平成為可能,通過互聯網實現資源共享,讓先進的教學理念深入到每個學生的學習生活中。
二、微課的制作應教育教學之需
微課“課微不簡”。微課雖課時僅5min左右,但每一節微課都是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片段展開的一個教學過程,必須要有完整的過程設計。從選題到微課教案編寫到課件制作到微課教學過程拍攝及后期剪輯再到最后教學反思每個環節都必須到位,所以對于教師而言決不可因教學時間短了而應付了事。
1.選題。
一般而言微課所選知識點應是學生群體調研出來的難點、易錯易混點,當然為應對我國目前的應試考試還可以選擇一些熱門的考點。
2.微課教案編寫。
編寫微課教案時導入要快而新穎,為后面的知識點講授留時間;教學過程要流利、線索要鮮明、語言要精練,在有限的時間里把知識點準確無誤的表達清楚,力求有亮點,增加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小結宜精不宜長,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課堂練習針對性要強,要有反饋性。
3.微課教學過程拍攝及剪輯。
最重要的最終效果要清晰,不能出現任何干擾。在微課拍攝時有很多種拍攝方法,可以根據相應知識點需要或是學生年齡需要靈活選擇。
4.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獨立于錄制之外但不可或缺,每節微課完成之后都應該思考:微課教學是否課堂教學有機結合,相輔相成,共同完成該節內容的教學任務,同時在學習上是否給學生帶來了便利。
三、微課的使用要順教育教學之需
微課補充課堂是形勢所趨,但在使用過程應有所策略:
1.使用時忌盲目性。
微課是學生課堂學習過程的再現或是補充,注重解疑答惑。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其領悟能力、認知水平、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各不相同,造成微課使用對象的不確定性和多樣性,所以借助微課學習時應充分體現其針對性,凸顯其一對一、點對點的課程特點,所選微課應滿自己所需,切忌盲目。
2.使用中要甄別。
微課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其優勢很明顯,但其出現時間尚短,還沒有形成體系,網絡上資源很多但良莠不齊,有的主要針對賽課,過于花哨實效性不夠;有的疲于應付,對知識點的分析不夠透徹等,這些不成熟的方面需要教師加以甄別,以便于在具體的教育教學中學生更有方向性,在有必要時教師還應自主錄制。
四、結語
微課是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是傳統的“教師——媒介——學生”教學模式的一種補充。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課堂外幫助學生解惑排疑,需要借助到計算機網絡。要學生、家長完全接受并普遍運用到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需要一定的時間,但微課融入到教學定將成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