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
【摘要】2013年,我國經濟處于從規模擴張向內部調整的拐點,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已經到了必須解決的關口,傳統與新興行業的發展狀況產生了鮮明的對照,用人需求尤其是高端技能型人才(高級藍領)的缺口與現實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觀念,崗位技能要求的專業化與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均產生了碰撞等因素,加之高校畢業生的總量逐年遞增,數量驚人,隨之產生“用工荒”和“就業難”并存的局面,即我們所說的“就業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亟待研究并解決。
【關鍵詞】高職院校 就業 結構性矛盾
1.前言
從200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413萬人到2016年達到765萬人,10年間全國高校畢業生總量增加了將近360萬人;2016年加上出國留學回來的約30萬以及沒有找到工作的往屆畢業生,有1000萬大學生同時競爭。各高校就業部門工作壓力巨大,尤其是高職院校。這種工作壓力不是單單的苦于尋求招聘高校畢業生的企業、崗位和招聘數量上,更多是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宏觀經濟產業政策、學校輸出的專業化人才與企業崗位匹配及畢業生就業觀念等,造成現實中工作做了不少,收效與各高校就業部門人員的工作付出不成比例,高職院校就業工作做了“一籮筐”,企業招聘待遇和薪酬也很到位,由于畢業生就業觀念變化和生存壓力與就業再無直接關聯,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后的就業滿意度已經無法用傳統視角去考量。經過區域性的調查,此情況具有普遍性,亟待解決。
2.就業結構性矛盾產生的背景
2013年,我國經濟處于從規模擴張向內部調整的拐點,經濟結構的調整也必然帶來需求的變化,一些傳統行業、過剩產能和落后產能的行業出現大批失業人群。然而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699萬人,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年”,2014年則達到727萬人,2015年達到749萬人,2016年達到765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很大。
從國內經濟形勢看,2013年至2016年我國GDP增速分別為7.7%,7.4%,6.9%和6.7%,國內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但發展速度持續變緩,下行的壓力短時期內難以改變,用工整體需求下降,進而減少了由經濟快速增長而帶來的就業需求量的增加,影響了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效應。從國際形勢看,世界經濟復蘇減緩,直接影響著已經融入世界經濟的我國對外貿易,使得外向型出口企業發展困難,吸納就業能力下降。為維護競爭優勢,各國多采取貿易保護措施,使得我國已經連續十幾年成為全球遭受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外部經濟發展環境復雜,對我國外部經濟拉動就業產生了不利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由于就業總量和經濟增長是高度相關的,李克強總理在中國工會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說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能拉動150萬人就業,而經濟增長放緩勢必造成了就業難。
從理論上講,經濟增長周期波動是導致就業增長周期波動的原因而不是結果。如果用結果來解釋原因,在邏輯上便是錯誤的。
就業結構性矛盾的產生是多方面的,涉及國家的宏觀經濟產業政策、高校專業設置、畢業生就業觀念和整個社會的富裕程度等多個方面。簡單地將就業難歸結為我國經濟發展增速放緩,在理論上是站不住腳的。
3.就業結構性矛盾產生的根源
就業結構性矛盾的提法早已出現,當時主要針對中國的整體勞動力市場。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結構性矛盾問題還未成為焦點,尤其是高職院校的畢業生。目前,由于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換代,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快速發展的勞動力市場需求產生供需錯位關系,還有生活觀念改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存壓力與就業再無直接關聯導致高職院校畢業生同樣出現嚴重的就業結構性矛盾問題。
(1)產業結構:2013年,我國經濟處于從規模擴張向內部調整的拐點,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已經到了必須解決的關口。在供給側方面,新舊產業并存,舊產業模式下的工廠依然存在,工作環境一成不變,崗位依然是低端藍領工作,已經失去吸引力。從歐洲、美國和日本產業調整和升級的歷史看,第二產業不能提供足夠多的體面工作機會時,很多人會進入第三產業。第三產業除了餐飲、旅游住宿和商業等傳統領域外,還包括金融、保險、教育等廣闊天地。這個產業提供更為個性化和體面的工作環境,社會評價較高。然而從我國大環境看,第三產業還很不發達,如餐飲、旅游、保險和金融領域,魚龍混雜,發展的很不健全,因此還不能成為吸納就業的主要部門。
(2)區域經濟格局調整與整個社會富裕程度變化: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歷來有“東高西低”和“南高北低”的特點,隨著我國“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中部崛起”等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區域經濟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往的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如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區長期用人短缺到現在的嚴重短缺;西部地區和京津冀地區目前也出現勞動力短缺現象,且程度在日趨加重。而隨著這些地區的富裕程度日益提高,無論農村和城市的畢業生,畢業以后他們不會有養家糊口的負擔。有的媒體報道年輕人“啃老”,過“間隔年”,原因就是有“老”可“啃”,有“年”可過,不工作也沒有生存壓力,因此可以等到有滿意的工作為止。
(3)人口結構變化與國家城鎮化發展速度:我國勞動力市場適齡人口總量一直在減少,而在新生勞動力供給方面高校畢業生占據了50%左右的水平。且國家城鎮化發展速度日益加快,青年人尤其是經過高等職業教育的大學畢業生更傾向于城市生活,收入已經不是唯一的考量因素,人們已經開始關注生活的品位了。
(4)高職院校招生現狀嚴重桎梏人才培養體制改革:高職院校目前的人才培養模式難以適應人力資源市場的實際需求,二者的變化,后者總是先于前者;同時,目前高職院校的招生現狀不容樂觀,報考專業的觀念無法與現實對接,一些歷年的市場緊缺專業,投遞志愿的考生卻寥寥,面對生存的壓力,必然減少顧及市場的需要和變化,導致供給為導向的慣性難以轉向市場需求導向。
值得一提的是,青年人對工作崗位的“挑揀”并不能簡單歸咎為挑剔,恰可以認為一種社會發展的進步表現,以此促進產業機構的調整升級,實現我們國家經濟的整體進步。
基金項目:2016年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教育研究課題(京津冀協同發展視角下化解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結構性矛盾研究—以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為例):2016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