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意
摘 要:課堂提問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設置問題進行教學問答的一種教學形式。提問是聯系師生思維活動的紐帶,提問合理,問題獲得解決,就能強化他們進一步學習的動機;提問不當,就會使思維受阻,打消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提問時要遵循科學、適度、啟發、發散的原則,要明確目的,選擇好提問的角度;合理適度,調節好提問的密度;層層遞進,安排好提問的梯度;開放思維,發散提問的維度,從而激活語文課堂。
關鍵詞:課堂提問;策略;優化;有效性
一、常態語文課堂教學教師提問的現狀分析
(一)設問點不準,無明確目的
在常態語文課堂教學中,有的教師對文本缺乏理解,又不了解學生實際的認知水平,難以把握文本與學生的聯系點,提問便信手拈來,想到哪,問到哪。
一位老師在教學二年級《太陽是大家的》這篇課文時一開始就這樣提問:“同學們,在怎么樣的情況下才能感受到太陽是大家的?”結果課堂一片沉默,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究其原因是這樣的提問設問點不準,角度太大了,沒有明確的目的,所以,學生一片迷茫,不知道如何回答。
(二)問題數量過多,造成滿堂問
長期以來,教師都是課堂的主體,國內近年來的研究資料表明,中小學教師每堂課的有效提問僅56%。很大一部分無效提問的原因就是教師提問數量過多,目標不明確,出現“滿堂問”的現象。
(三)問題沒有梯度,缺乏層次性
教師過高地估計了學生的能力,問題設計與學生實際認知水平距離太大,當學生“啞口無言”時,教師只能自己說出答案,以求學生掌握,不知不覺又回到了以往的“灌輸教學”。因此,對學生的情況應該了如指掌,如果“果實”掛得太高,學生怎么“跳”都摘不到,便會影響學生的積極性。
二、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基本策略
(一)明確目的,選擇好提問的角度
課堂提問是學生學習的引航燈,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所以,教師的提問必須要有明確的目的,準確、清楚、明白。那么我們可以選擇哪些角度來提問呢?
1.在知識關鍵處提問。教師在課堂中要注意不能隨意提問,應仔細閱讀和鉆研教材,緊緊圍繞課文,在知識的關鍵處提問。如在《爬山虎的腳》一課中,學習第2自然段時,便可提問:“作者不是寫爬山虎的腳嗎,為什么要寫爬山虎的葉子呢?”以此引導學生體會到作者的匠心獨運。
2.在教學難點處提問。教師提問時應抓住課文內容的重難點,精心設計提問內容和形式,在學生需要的時候正確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海洋,把握課文的重點、難點。如,四年級上冊的課文《貓》,學習難點是學習作者圍繞總起句具體描述的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結合事例說一說老舍是怎么具體描寫貓性格古怪的特點的。
3.在探求規律中提問。語文課程不僅要圍繞課堂教學中心提問,更要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基本理念。教師應在探求規律中提問,讓學生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正遷移于今后的語文學習中,并將語文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二)合理適度,調節好提問的密度
好的教學需要教師把握調控課堂教學時間,那么好的提問也需要使教師每一個問題的提出都處于最恰當的時機,這樣的問題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教師要準確把握和合理分配一堂課的40分鐘,只有提問疏密有致、難易適中,才能使整個教學過程始終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如,在教學《生命 生命》中“飛蛾求生”這個事例時,可以提問:“你從哪些詞語中可以感受到飛蛾強烈的求生欲望?”讓學生抓住“掙扎、極力、鼓動”等詞,并展開延伸,讓學生發揮想象,以此體會作者的感受。這樣合理適度的提問,疏密有致,難易適中,既不繁瑣,又能讓學生深刻感受到飛蛾求生帶給作者的感嘆。
(三)層層遞進,安排好提問的梯度
錢夢龍老師認為:“先問一些比較容易、有趣的問題,讓學生嘗到一點解決問題的樂趣,然后逐步加大難度?!边@告訴我們提問要層層遞進,安排好梯度。只有有梯度的問題,才能被學生所理解和接受。因此,課堂提問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最終達到“跳起來摘桃子”的理想境界。
總之,有效提問是一個很微妙的教學技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正確運用課堂提問技巧,精心地設計每一個問題,有助于積極開展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引領學生朝著既定的教學目標邁進,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地釋放生命的力量!
參考文獻:
[1]王宗海,肖曉燕.小學語文教學技能[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童子雙.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與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