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蘇華
◆ 中圖分類號:F326.6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本文將“互聯網+”構建農村現代流通供應鏈作為研究主線,結合我國農村流通供應鏈的運作機理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深入探析以“互聯網+”構建農村現代流通供應鏈的必要性,以及我國農村現代流通供應鏈面臨的問題。進而針對上述現實問題,從推進供應鏈信息化管理、培育現代流通中介組織和完善城鄉流通機制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創新途徑。
關鍵詞:“互聯網+” 現代農村流通業 流通網絡 供應鏈 資源優化
農村現代流通供應鏈運作機理分析
農村現代流通供應鏈是指在農民日用消費品、農用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的生產流通過程中,通過有效控制原材料、中間產品與產成品的信息流、物流與資金流,將產品經由供應商、制造商與分銷商等銷售環節,送達消費者的功能型流通網鏈。農村現代流通供應鏈主要包括三類,分別為農產品供應鏈、農村生產資料供應鏈和農村消費品供應鏈。如圖1所示,三者相互影響,共同運作于農村現代流通供應鏈中。農村流通供應鏈運作的優化目標包括三方面:一是降低流通成本,增加供應鏈收益,實現利潤增加;二是協調流通供應鏈,避免銷售流失,實現利潤增加;三是合理分配供應鏈成員收益,提高農民的收益分配。
(一)農產品供應鏈
農產品供應鏈是農村最主要的流通內容,農產品是主要流通對象,基本成員有農戶、中間商與消費者,其中中間商包括運銷戶、產銷批發商、超市與小商販等。農產品供應鏈的運作流程如圖2所示,以農戶為起點,通過產地與銷地批發商,將農產品逐級分銷至農貿市場、小商販和超市,進而售賣至消費者手中。在此過程中,消費市場會向采購批發商提供農產品的需求信息、訂單與資金,采購批發商根據市場需求,向農戶提供農產品需求信息與訂單。農產品供應鏈通過對農產品流通全過程的控制,統籌流通供應鏈中各節點企業利益,實現了農產品的循環供應。
農村市場環境、自然環境與農產品的固有特性,致使農產品流通供應鏈具有不同于一般供應鏈運作的特點。一是農產品的供應鏈較長,且環節較多;二是農產品的產量較為固定,使得農產品供應鏈的最優決策與傳統供應鏈形成差別,降低了供應鏈的整體收益;三是農產品具有季節性,因而供應鏈的需求與供應存在沖突;四是農產品既可以作為中間產品進行加工,也可以作為最終產品進行分銷,即農戶既可以是供應鏈的供應商,也可以是生產商,因而供應鏈的結構存在變動空間,有利于優化農產品供應鏈;五是農產品生產農戶大多較為分散,且規模小,致使供應鏈各成員的地位與談判力存在差異,導致供應鏈各環節的收益分配不合理。
(二)農用生產資料供應鏈
農用生產資料供應鏈的主要成員有生產資料制造商、生產資料批發商、分銷商和農戶,其中供應鏈的核心企業與起點是生產資料制造商,主要流通對象是農用生產物資,包括農民進行農業生產活動所需的各類原材料與生產設施等。農用生產資料供應鏈的運作流程如圖3所示,生產資料制造商生產各類農用生產資料,通過各級生產資料批發商,將農用生產資料分銷至零售商與分銷商,最終由商店售賣至終端農戶手中。在此過程中,農戶會向分銷商提供農用生產物資的需求信息與訂單,并逐級向批發商與制造商傳遞。但由于供應鏈中批發商的數量較少,而制造企業的數量較為龐大,因此生產資料批發商占據著供應鏈的壟斷地位,優勢明顯。
農用生產資料供應鏈的主要特點如下:一是農業生產的季節性與農村采購的即時性,使農用生產資料供應鏈的需求時間較為集中,且具有規律性;二是受農業生產活動時間與農產品產量影響,農用物資的需求較為固定,隨機性較低,因此農用生產資料供應鏈的需求量較為穩定;三是農用生產資料供應鏈的成員較少,流通環節普遍較短;四是農村現代生產資料供應鏈的分銷商規模較大,存在壟斷性;五是農用生產資料供應鏈的消費者是農戶,因而流通各環節成員間的談判力存在較大差異。
(三)農村消費品供應鏈
農村消費品供應鏈的主要成員有制造商、批發商、各級零售商與農村市場,核心流通產品是農村日用消費品。農村消費品供應鏈的運作流程如圖4所示,生產制造商生產各類農村日用消費品,通過各級批發商,將日用消費品分銷至分銷商與零售商,最終由商店或小商販售賣至農村市場,即終端消費者農戶手中。在此過程中,農戶會向分銷商提供消費品的需求信息與訂單,并逐級向批發商與制造商傳遞。但由于供應鏈的中間分銷商總數較多,且流通渠道較長,因此分銷商處于壟斷地位,且農戶不存在談判力問題。
農村日用消費品流通受農村市場與農民消費水平的影響,供應鏈運作的特點如下:一是由于農村個體消費對質與量的需求較低,而導致農村日用消費品供應鏈的需求低層次與小規模性;二是由于農村市場的分散性特征,而引起的不同地區農村日用消費品供應鏈需求極為分散;三是由于農村消費的集中性與從眾性特征,而引起的同一地區農村日用消費品供應鏈需求較為集中,如農村居民節日或婚嫁的集中消費等。
“互聯網+”構建農村現代流通供應鏈的必要性
(一)推動空間集聚方式轉變,提高流通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互聯網+”具有轉變商品空間集聚方式的作用。將“互聯網+”運用于農村流通供應鏈中,可以優先轉變流通要素的空間集聚方式,包括流通產品與數據信息等,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一方面,“互聯網+”可以改變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與農村消費品的貿易流通方式,將三者從空間地理集聚轉變為網絡虛擬集聚,使需求各方在網絡虛擬平臺上購買所需要的產品。當前我國國內市場較大,但其中已進入市場循環系統的農產品總量仍然較少,只有少部分農村地區的特色農產品走出了本地市場,農產品流通資源分配仍不均勻。因此需有效運用“互聯網+”,促進流通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更多農產品在國內市場大循環中的高效流通。另一方面,“互聯網+”可以改變供應鏈各環節網點與流通企業數據資源的集聚方式,通過網上虛擬數據平臺,有效整合分散的流通網點、物流企業與各項資源,對不同的運輸任務與流通活動進行合理分配,以此促進流通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二)創新農村流通模式,促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
以“互聯網+”構建農村現代流通供應鏈,有利于創造全新的農村流通模式,包括特色農產品網絡零售體驗店、智能商店與虛擬超市等,提高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將“互聯網+”運用于農村流通供應鏈,在實踐中主要表現為在農村地區創建流通產業,包括物流配送企業、加工制造企業等,或建立配送到戶的自營物流網絡,專門從事農產品生產與流通服務。充分發揮“互聯網+”與專有物流配送企業的作用,運用先進的現代信息技術與冷鏈技術等,有效對接農戶與消費市場的需求與供應信息,包括農民需要的種子、農藥、化肥、飼料與農機具等農用物資,以及消費者需要的農產品等。同時,有效利用互聯網的組織管理方式,根據消費者個性化的消費需求與消費意愿,組織農產品的種植、加工制造與銷售過程,減少流通供應鏈的中間環節。此外,不斷擴大特色農產品種植基地的規模,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實現供應鏈整體效益的最大化。通過以上方式形成網上交易、倉儲物流與終端配送的一體化農村流通模式,推進供應鏈環節的線上線下融合,進而促進現代農業產業加速發展。
(三)有效整合流通資源,提高農村居民總體收入水平
將“互聯網+”與農村現代流通供應鏈相結合,可以有效整合線下資源,包括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訂單,以及農民對農用生產物資和日用消費品的需求信息等,并在網上平臺進行數據整理、信息發布與任務安排。例如可采取現代流通供應鏈的統一采購、集中配送與連鎖經營方式,將農產品、農用物資和農村日用消費品發送給不同需求的消費者;也可有效運用先進互聯網技術設備與管理方法等,使生產者、銷售商與消費者可以無時空限制溝通,提高流通供應鏈各環節效率,從而實現農村現代流通效益的最大化。此外,將“互聯網+”與農村現代流通供應鏈相結合,有利于增加農民總體收入。一方面,互聯網相關先進技術的運用,能夠有效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提高農民的農業收入。另一方面,先進組織管理方式可實現農產品流通的一體化經營,包括種植、生產、加工、運輸與銷售,其中產生的多功能綜合性服務,能促進新型社會分工形成,吸納更多剩余勞動力,從而提高農民的非農收入。通過增加農民農業收入與非農收入方式,多渠道提高農民的總體收入,進而全面提升農民整體消費水平。
當前農村現代流通供應鏈面臨的問題
(一)供應鏈空間布局不合理且流通網點缺乏統一規劃
目前,我國農村流通供應鏈的空間格局非常分散,難以形成規模化流通效益。一方面,當前我國農村流通網點布局分配不合理,無法滿足農民消費需求。通常而言,農村流通業的主要任務是提供運輸進出便利,包括農村生產、消費資料與商品等,但當前我國部分偏遠鄉鎮缺乏專門型流通網點,如農業生產資料銷售與農產品收購網點等。而且,農村消費市場較為簡陋,主要以攤位為點,將簡單帳篷當作回收采購與營銷網點,將路作為市集的中心,造成商業網點系統結構不健全、規模較小、場地狹小等問題。另一方面,由于農村現代流通供應鏈體系缺乏相關國家機構的統一規劃,致使農村現代流通總量仍然不足,流通網點的分布存在不平衡性。農村地區流通市場布局不合理、銷售網點總量不足與基礎設施滯后,致使農村無法健全現代流通供應鏈體系。例如農村商業網點布局比較分散,倉儲、物流與配送中心等基本設施仍未配備齊全,致使農產品、農用生產物資與農民消費品的流通需求長期無法得到滿足。
(二)供應鏈環節組織化程度低且規模化現代流通企業少
現階段,我國農村的農產品生產模式,以及農村消費品的購買手段均以戶為單位,現代流通供應鏈環節的總體組織化程度較低,規模以上現代流通企業較少。由于農業設施的投入較高,而農業生產的規模小,產品特異性顯著,大多數商品面向特殊的市場或人群,造成產業的群體性特征不明顯,進而為開展社會化、組織化生產帶來一定困境。如農村流通供應商、分銷商、生產廠家與零售商之間沒有利益共同體,致使各結點成員不能分享技術與信息,造成農村流通供應鏈體系難以形成。農村地區缺少規模化的流通企業與城市地區的供應鏈系統進行有效對接,降低了農村流通供應鏈的流通效率與組織化水平。除此之外,當前我國農村缺少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大型農業龍頭企業,導致農村流通供應鏈難以規模化運行。例如農產品的生產、消費品與生產資料的購買均是以家庭或戶為單位,中間環節諸多,缺少規模化的農業龍頭企業或農民專業合作社,致使流通質量差、降低流通效率。
(三)缺乏統籌協調的農村現代流通供應鏈機制
當前,我國農村流通市場體系雖已建立,但相關法規建設仍未健全,嚴重缺乏統籌協調的現代流通供應鏈機制。一方面,大多數農村流通供應鏈環節的市場準入管理不到位,導致流通交易行為不規范,現代流通供應鏈機制難以創建與實行。且農村流通供應鏈供需兩頭發散,造成生產、銷售信息不對稱,供應鏈難以協調統一。例如農戶自主規劃、個體生產,未形成規模與產業優勢;生產與消費信息,難以在生產者與供應商之間充分反饋,致使雙方流通成本增多。另一方面,長期以來農村流通供應鏈體系受農村落后經濟制約,且缺乏較為嚴格的各類監管力量,造成現代流通供應鏈機制形成緩慢,從而導致商品流通秩序不規范。例如不法商販、廠家在農村出售各類偽劣工業消費品,如洗發水、鞋帽與服裝等,或對農村居民出售假農藥、假化肥與假種子等偽劣農資產品,坑騙農戶。此外,農村流通供應鏈的鏈條長、環節多,包括生產者、運銷商、銷地批發市場、零售終端、消費者等,造成現代流通供應鏈機制難以成形。
(四)農村現代流通供應鏈各環節信息化程度較低
近年來,我國農村流通供應鏈各環節在不斷優化,但現代信息化總體水平仍然較低。一方面,農村現代流通供應鏈的信息化建設難度較大。當前,我國農村流通供應鏈信息技術仍存在諸多缺陷,流通企業之間缺乏協調和分配機制,并且農村現代流通供應鏈的專業化經營特色不突出,農產品損壞率較高,流通產品質量也得不到保證,導致供應鏈環節復雜、風險難以降低,流通供應鏈信息化建設難度大,完善的信息系統難以形成。另一方面,農村現代流通供應鏈各環節信息化程度較低。農村流通供應鏈各環節缺乏統一標準與模式,信息技術和企業業務未從動態集成的角度整合,簡單運用電子商務平臺,缺乏以建設性角度構建流通供應鏈模型,導致農村流通供應鏈環節的信息化、互動化程度低,信息化的效率與供應鏈信息共享水平不高。此外,國家與流通企業缺乏對農村流通供應鏈構建的重視與積極性,農村流通環節對現代信息技術的利用率較低,且缺乏合理依據,導致農村現代供應鏈的信息化運作不暢。
以“互聯網+”推動農村現代流通供應鏈的創新路徑
(一)打造智慧物流體系并建立現代冷藏供應鏈
現代農村流通供應鏈的構建應突破信息基礎設施與冷鏈運輸滯后等“硬瓶頸”,破除營商環境“軟制約”,促進農村流通的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加快完成流通供應鏈的形成。一方面,應積極鼓勵流通企業在分揀、倉儲、包裝與配送等各環節應用先進適用的物流裝備設施,提升作業自動化水平。農村流通領域應大力推進物聯網、云計算與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主要支持自動識別、電子標識、信息交換、物流經營管理、移動信息服務、可視化服務、智能交通與定位服務等先進適用技術的應用,進而為農村流通供應鏈的構建創造良好條件,加快構建現代農村流通供應鏈。另一方面,借用“互聯網+”功能,建立現代冷藏供應鏈。引導運用各種新型冷鏈物流裝備和技術,健全產地預冷、銷地冷藏與保鮮運輸、保鮮加工的流程監管及標準對接,推動全程溫度監控設備,不斷完成產地到銷地市場冷鏈物流的無縫銜接。
(二)創建“互聯網+”流通供應鏈體制
現階段,我國應加快構建“互聯網+”流通供應鏈體制,有效整頓農村流通市場。我國農村可以借鑒國外農村的成功經驗,設立“互聯網+”背景下的以連鎖經營超市、專賣商店與超級市場為主的農村網絡流通。同時,我國應創建以現代農村網絡連鎖商業為主、以標準化農產品批發市場為輔的現代農產品下游終端的消費網絡,推動全部供應鏈符合現代市場經濟規律,加速構建“互聯網+”流通供應鏈體制。并且,國家應完善全農產品批發市場,創立高端型的“互聯網+”農村供應鏈流通體制。提升農村市場的準入門檻,對農產品批發商的資質實行審查與考核,支持農村流通供應鏈企業注冊與運用品牌,創新農產品供應鏈的流通環境,推動農村市場誠信與農產品批發品牌建設,完善傳統農貿批發市場與物流中心,加快設立“互聯網+”供應鏈流通體制。
(三)發展“互聯網+”服務業并逐步完善城鄉流通供應鏈機制
我國應不斷健全城鄉流通機制,創建新型現代農業流通供應鏈。其一,我國應積極鼓勵農村流通供應鏈企業申報“互聯網+”服務業發展資金專項,重點運用于支持農村批發市場檢驗檢測系統、農產品供應鏈信息網絡流通系統以及電子結算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加速“互聯網+”創建現代農村流通供應鏈機制。其二,政府部門應大力發展“互聯網+”服務業,有效聯結城鄉之間的雙向流通,不斷減少城鄉市場之間的相應流通成本。需要加快構建農村市場零售組織,與城市的商貿流通組織進行有效銜接和組合,進而打破城鄉之間的流通壁壘,不斷健全城鄉流通供應鏈機制。除此之外,國家應加大投入“互聯網+”服務業與農村批發市場建設的流通資金,積極實施“雙百市場工程”與“標準化菜市場”項目,縮小城鄉差距,加快設立基于“互聯網+”的農村現代流通供應鏈機制。
(四)創建新型農業流通供應鏈模式
建設新型農業流通供應鏈模式是實現農村現代化流通供應鏈的必經之路。國家應積極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依托“互聯網+農村流通”模式,提升農村電子商務普及率,整合多方電商平臺資源,完成“以電商帶動流通,以流通支撐電商”的發展格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多行業間資源的有效整合。建設一個組織體系比較完備的零售網,應采用兩種模式進行推進:以零售業為主導的推進模式與以批發業為主導的推進模式。對于零售業主導的推進模式而言,需要通過特許連鎖店的方式在農村市場中設立零售基點、節省成本,可以利用特許連鎖店的品牌效應,吸引更多加盟商,進而不斷增多零售店。當經營范圍擴大到一定量時,可以采取直營店的方式,以此為中心輻射周邊鄉鎮和行政村,進而創造諸多以直營店為中心的零售網絡。而以批發業為主導的推進模式,應通過零售店建設物流中心,從而有效減少運營成本。
參考文獻:
1.程汝清.農村流通供應鏈的物流配送路徑優化研究[D].鄭州大學,2015
2.鄭輝英.融入“互聯網+”構建現代化農村流通服務網絡[J].中國合作經濟,2015(7)
3.吳勇杰.電子商務環境下的農村流通供應鏈優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4
4.姜方桃.我國現代農村物流供應鏈的研究探討[J].開發研究,2009(4)
5.關斐.流通供應鏈對稱性協同機制分析與創新路徑[J].商業時代,2014(30)
6.尹世杰.關于完善農村流通渠道的幾個問題[J].中國流通經濟,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