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國
摘 要:在對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地方政府職能定位研究的基礎上,全面分析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過程中的政府行為,做到政府職能歸位,有效彌補市場缺陷,為經濟活動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進而促進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快速有效發展。
關鍵詞:區域經濟;一體化;政府角色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3-0063-02
一、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現狀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全球化時代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大趨勢,在當今的世界各地都希望通過深度參與經濟分工與合作來加強聚合效應,這種聚合效應是一種1+1>2的效果,從而在競爭中能夠取得優勢。在當今世界經濟發展中,區域經濟一體會合作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目前我們知道比較知名的合作體有歐盟東擴、南美共同體、APEC合作緊密化、北美自由貿易區等。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建立統一的市場體系是對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充分發揮經濟作用的重要保障。同時,區域經濟一體化能夠促進我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體制逐漸確定的背景下,我國區域經濟之間的合作是越來越密集,其范圍和領域也在不斷地擴大,在合作規模上也是逐漸的增大,在我國比較著名的區域經濟有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這些區域經濟的建立對于我國經濟區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加快了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目前在我國,城市群主要有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國家級城市群,還有遼中南、海峽西岸、山東半島、長江中游、中原、關中、川渝7個已形成一定規模的城市群。下一步的目標是將我國的國家級城市向世界級城市推進,這樣能夠在更高層次上與國際上的一些國家進行合作。除此之外,將要打造哈長、太原、呼包鄂榆、江淮、寧夏沿黃、黔中、北部灣、蘭西、滇中、烏昌石等10個區域性城市群。這些城市群的面積占據了我國的1/10,在人口上占據了2/5,其GDP占到了70%左右。
區域經濟一體會的趨勢在我國發展明顯,在我國的經濟增長藍圖上也是非常的清晰,站在全球視角,將國內區域經濟一體化與全球區域經濟一體化布局有效對接;站在國內視角,打造多級城市群和建立超級經濟區,加快調結構、促轉型、惠民生的步伐,通過這些區域間經濟合作的方式來進行優勢互補,讓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對于我國經濟一體會的實現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中的政府“缺位”現象
一直以來,世界各國都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推動區域經濟合作、謀求區域經濟發展的方法,也取得了豐碩的合作成果,在我國區域經濟交往頻繁的情況下,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也在不斷地完善,區域經濟一體會也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但與此同時也凸顯出來了一定的問題。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中,政府扮演了主要的角色,我國也是一個政府主導的發展中國家,其中的地方主義保護體制和地方市場分割現象也是仍然存在。政府一方面通過一些對經濟的干預來提高運行經濟的權利和能力,在另一方面,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發展還未完全成熟,公民社會的力量還需要進一步的增強,我國的一些地方政府在管理體制上與區域經濟一體化出現了一些不適應的情況,這對于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有著制約作用。
(一)地方政府角色錯位,行政區劃重合
首先,在當前的行政區化體制下,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追求本地區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以及對一些地方官員的政績考慮,通常會用一些行政權力來對市場經濟活動進行干預,這就是我國特有的行政區經濟現象,讓經濟區與行政區高度的重合在一起。其次,出現了一些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的問題,這些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讓一些地方政府的管理職能和行政出現越位、缺位的現象。可以說,我國的一些地方政府還沒有從一些經濟活動中脫離出來,一些本來是由市場經濟自身承擔的經濟職能被政府包攬,而一些應該由政府來解決的事情卻沒有做到位。除此之外,因為我國行政區的級別劃分較多,類型和功能也不同,這對于我國行政區劃對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無法發揮杠桿作用,限制了市場要素在行政區之間的流動,對區域經濟一體化從低層次向更高層次的發展有著一定的阻礙作用。
(二)政府間惡性競爭,區域公共服務缺失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迅速發展然一些本屬于地方政府內部社會的公共問題和一些公共事務變得外部化,整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正常運行和發展是需要區域公共服務作為保障的,而這些區域公共物品有著滲透性和不可分割性的特點,因此需要區域內的地方政府去及時地解決這些問題。區域公共服務問題的出現,也讓生產和供給服務提上了日程。因為區域公共服務有著公共物品的兩大特征,就是消費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所以在經濟區域內的地方政府會出現搭便車的心理,對于區域公共服務的問題沒有采取規避心態,對區域公共事務缺乏管理。同時,一些區域經濟化發展中需要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不及時。
三、政府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中的角色選擇
(一)適度轉變政府職能,強化公共服務能力
對地方政府的經濟職能進行科學合理的節點,對追求利益的行為進行規范,對于解決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出現的一些行政區經濟問題有著極大的幫助。在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建設過程中,我國的地方政府是能夠大展拳腳的,市場經濟體制下,一些地方政府的主要經濟職能是為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投資環境,為其提供一些公共服務和公共物品,通過積極合作的態度來加強地方政府之間的協調。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建立必然需要進行跨行政區建設,一些資源的開發、生產要素的流動等都是需要及時解決的問題,而且區域經濟的范圍越大,其問題也就越多。因此,需要組建一個跨行政區的區域經濟發展管理機構,從而為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提供保障。
(二)加強區域政府間合作,發揮產業競爭力
產業的競爭力是區域整體競爭力的保證,而區域特色優勢的形成則是產業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因此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中,地區必須從自身的優勢以及潛在的競爭力出發,制定一些本地區特點產業的政策,按照區域分工的規律來對資本的流動進行引導。不同地區之間的資源以及優勢是不同的,需要根據不同的功能進行分工,在企業內部更加需要進行內部分工,這也是企業一體化在空間上的表現形式。每一個地方的政府都需要尊重企業的意愿為企業進行跨地區擴張以及競爭提供良好的條件和環境,在不斷的競爭中對產業進行整合,在競爭中形成對產業的合理分工,充分體現區域優勢。區域內部市場的統一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實現能夠提高產品、生產要素以及中間產品在區域中間的流通效率,促進企業實現空間一體化。因此,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應該形成一些統一的產業政策,加強地方與政府之間的協調工作,幫助企業競爭創造更加良好的市場條件,通過不斷的競爭來實現對企業產業、資源等的整合,逐漸形成區域產業網絡,進一步促進產業優勢的形成。
(三)樹立服務型政府理念,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
在構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政府要樹立服務型的執政理念,政府可以從一些微觀經濟活動中脫離出來,減少對一些不必要的行政干預,從而為企業向區域市場轉變的過程中創造良好的條件,讓生產要素實現自由的流動,對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服務性政府與傳統的政府在管理模式、理念以及管理方法上都是有著本質的不同,更加強調社會本位、公民本位和權利本位,政府需要從行政管理向公共服務進行轉變,人性化特征明顯,在工作重點上也是圍繞著公民本位來開展的,提供一些公共服務。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過程中,政府的主要職能是服務,而不是對市場進行經營,因此,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行需要政府進行全方位的轉變,讓企業成為市場中的主體,而政府可以建立一些發展基金,讓一些協調機構對區域的發展進行協調和投資管理。
(四)完善法制體系,加強區域立法
我國改革開放現在進入了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的經濟轉型也需要加速推進,法治體系的完善是要防止地方政府做錯誤的事。對各項法律制度進行落實,保證社會管理法治化的順利進行,實現政府行為的法治化,區域市場經濟的法治化。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而制約政府權力和規范區域關系是區域法制建設的著力點,注重區域立法和區域協調機制建設,則是區域法制建設的重要路徑。在法律上,應該對地方政府使用行政手段對微觀經濟活動進行干預的情況予以制約,避免因為政府對經濟市場的干預而導致企業的經濟損失,從而加強對區域法制的建設。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讓地方保護主義得到徹底的根除,在我國形成統一的市場,促進區域經濟合作的形成。
政府的管理在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政府在這一期間必須發揮自己的作用,找準自己的定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地方政府之間必須通過合作,根據區域內地方政府對區域整體利益所達成的公式來運用組織和一些資源來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成,塑造整個區域的優勢。通過長期以來各方的努力及區域內各級政府通過實質性的合作所表現出來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成效看來,規范和促進地方政府之間展開合理有序的合作確實是推動和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有力杠桿。當然,要想真正實現有效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順利進行,不僅僅是政府,更需要各方不斷努力和協作。
參考文獻:
[1] 葉必豐.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法律治理[J].中國社會科學,2012,(8):43-49.
[2] 董姝娜,武向平.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政府間合作模式研究[J].經濟縱橫,2013,(7):13-17.
[3] 金丹.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框架研究[J].西北經濟管理論壇,2014,(3):78-81.
[4] 王玲莉.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經濟發展水平關聯性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4,(4):56-59.
[5] 石佑啟,潘高峰.論區域經濟一體化中政府合作的執法協調[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23-27.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