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婕
【摘要】本文圍繞中學口語教學的現狀,提出了口語交際應達到的三大目標:合理展開談話、能夠隨即應變、生成獨特的交際風格。并根據目標提出了課內、課外的提升策略。這種教學應回歸了對語言功能的思考,將”交際”放在一個至關重要的位置上,培養學生高效、和諧的溝通能力,適應社會的發展。
【關鍵詞】口語交際 目標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3-0009-02
口語交際教學作為提高學生口頭表達力、發展學生交際能力的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體系中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在口語交際的課堂上,學生需要在具體的情境中運用口頭語言進行交際,通過口頭語言交流觀點、溝通感情、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這也體現了對較高的語文素養的追求。
為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筆者認為應該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學習能力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一是圍繞話題合理展開談話,有條理、有層次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并且要有充分的論據支撐;二是通過對交際情境中各種因素的判斷,選擇得體的語言與之交談,在面對突發情況時能靈活多變、隨機應變;三是將自己生活經驗、情感體驗帶入交際活動中,在此過程中真誠地互動,解放思維,生成自己的交際風格。
口語交際是一個系統學習的過程,應循序漸進,師生雙向互動。教師要有強烈的口語交際教學意識,應在課堂上通過文本續寫、口頭作文等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這也是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一步,同時也應走出課堂,充分利用課外的獨特條件為學生創造可發揮交際能力的真實場景。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既需要輸入也需要輸出。學生通過一系列的口語交際訓練,表達能力、理解力都會有一定的提高,增強了交流意識、參與意識,這些都益于提高其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實現良性互動。
選擇口語交際的話題是很重要的。貼近生活、開放性強的主題才能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想說。學生在說話時會受到對方反饋、氣氛等因素的產生,可能會突然冒出一個想法或想起一件事情,這些意想不到的表現也是值得老師關注的。比如教師可提供一篇結尾充滿多種解說性的短篇小說讓學生續寫。試以美國著名短篇小說家歐·亨利所寫《二十年后》舉例。小說講述了杰米與鮑勃二十年后重逢的場面。鮑勃在一家小店鋪旁等待杰米時與街道的值勤警察聊天。警察走后又來了一個自稱杰米的男子與鮑勃打招呼。他們走到街角時,透過商店的燈光兩個不約而同地看了看對方的臉。鮑勃說,“20年的時間雖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個人變得容貌全非”,他懷疑這個男子不是杰米。這個男子遞給他一張便條,上面寫著:“鮑勃,剛才我準時趕到了我們的約會地點。當你劃著火柴點煙時,我發現你正是那個芝加哥警方所通緝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親自逮捕你,只得找了個便衣警察來做這件事。--杰米”。
小說到此戛然而止,典型的歐·亨利式結尾留給人無限的遐想空間。因此教師在介紹完這篇小說后,可以讓學生想象抓捕鮑勃后的情景:他們在審訊室再次相遇又會說些什么呢?在交流中,讓學生充分交流,教師不能局限于自己的預設而擠占學生交流的空間與時間,而是應敏銳捕捉到稍縱即逝的生成點,并加以放大,讓師生共同完成激情與智慧的綜合生成。
口語交際的基本規則是普遍的,但是說話風格不是千篇一律的,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形成各自特點鮮明的口語交際風格。一個孤立的語言片段,無論其形象生動與否,都談不上好與不好,只有把它放在語言交際的具體環境和過程中,并聯系其他交際參與者的反應才能看出效果的好壞。維果茨基主張,一個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促成了學習的動力。個人帶進學習情境中的經驗,能對學習的結果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要做到有感情地表達,指導學生不斷去搜尋與主題相關的生活經歷,把一個寬泛的主題與自己的生活經歷聯系起來,把生活普通的事情挖掘出不一樣的意義,這樣學生也就有話說了。學生接觸的網絡的時間普遍都很早,從網絡中獲取一些訊息是不自覺的。課堂上可以適當選取一些時事熱點或者新鮮事與課堂主題進行結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比如網上盛傳的《秘密》一首詩,讓學生也寫一寫自己的秘密。教師也可以通過細致觀察學生的生活內容而發掘新的話題,比如鍛煉學生描寫心理活動的能力,以《一個沒有休息的課間》,讓學生口頭描述在快下課、打下課鈴卻還在上課、下一節課開始了這三個階段的心理體驗。像讓學生口頭描述的形式就是屬于“口頭作文”。可以說,口語作文對口語交際的提高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口頭作文打破空間,由口而出,再與紙筆聯系起來。口頭述說與書寫相比,受到的束縛較少。書寫的時候常常會遇到提筆難下的問題,但是口頭述說時,不講究篇章結構,只需要聯想到與主題相關的事件,闡發自我的感受即可,當寫作與生活相靠近時,學生的心理也會相對放松。在述說時,原先的打的腹稿不會原原本本的再現,當有即興想到的語句脫口而出時,學生也會更有動力繼續說下去。教師也應該把精彩的地方記錄下來。學生在一起說是一次很好的交流機會,是手寫昨晚很難擁有的功能,他人的想法也能成為很好的借鑒。寫作文時在力求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邏輯性時,也在訓練他們描述事情的條理性。如果一個學生在進行口頭作文時常常說東說西,沒有一個中心點,老師是很容易發現他的弱點的,可以當場進行有針對性地指導。另外,立意是關鍵,因此培訓學生看待問題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學會感受,學會評判,也就學會了表達,情感不需要多么深刻,但一定要經過不斷思考二得出的結論。有了感受,也要學會用口頭語言表達出來,而不能說“我想到了很多但是說不出來”。
除了通過續寫、口頭作文的形式,教師也可以在專門的口語交際課中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鑒于口語交際的課時比較少,因此對于活動主題的定位、程序的制定都要花一些心思。比如舉行演講比賽。演講可分為課堂前的演講以及口語課上的演講。演講旨在讓學生在有眾多聽眾的公共場合之中發表說理性強的講話,并設法讓集中聽者的注意力,提起聽者的興致。教師需要就演講主題確定一個范圍,鼓勵學生自主設計從什么角度闡釋、用什么開場白等,并鼓勵他們大膽地加上肢體動作充分表達情感。那么剩下的學生如何參與進去呢?以往的演講是部分學生上臺發言,以老師的總結點評結束。這樣的模式下充當聽者的學生可能只是泛泛而聽。為了增強演講活動的有效性,以比賽的形式,同學可以當評委,可以當提問的觀眾。這樣的演講調動所有同學參與其中,不再是演講者的個人展示了。
口頭語言最終都是要應用于日常交際,沒有生活環境作為根基就會與實用性隔離開,學生也很難口語交際的技能遷移到實際生活中去。引導他們去思考,去聯系生活,去表達,同樣是寫作時的好素材。把“說”和“寫”統一起來會得到更深刻有力的思考。
培養口語交際能力主要在課堂上進行,在設置的情境中展開交際,鍛煉話語組織能力,學習如何與人打交道。另一方面也不能忽略在課外生活的作用,讓學生貼近真實的交際環境,將習得的口語交際相關的知識真正運用于生活,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因此我們要開發豐富多彩的資源。口語交際不是專屬于語文學科的,否則會束縛口語交際能力。維果茨基認為社會交互至關重要。學習者對社會互動有自己的理解,并通過將這些理解與自己在具體情境中的經驗整合起來,從而構成自己的思想。 當學生是因為內部動機而不是外部動機去學習,實現目標時,他們的學習將更有效,也將表現出更多富有成效的課堂行為。 因此,基于學生興趣開展的課外活動對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的提升也是十分有幫助的。比如學校定期組織的文藝匯演、藝術節以及班級定期的班會、慶祝活動,這些活動看似與口語交際無關,但這卻是練習口語交際能力的有益嘗試。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創作短劇、小品等節目。通過寫、演的方式充分展開想象。學生會喜歡這種的方式,參與的熱情和興致都會大大提高。現實生活中的語言交際能力,不僅僅體現在語言知識儲備和語言知識運用上,還體現在與不同交際參與者互動的能力上,也就是與不同交際參與者既趨同又趨新的不斷磨合的能力。 因此可以鼓勵學生對校內外的人士進行“人物訪談”。也可以開展讀書分享會 ,讓學生利用寒、暑假的時間自主進行課外閱讀,開學之時分享讀書心得。
目前口語交際教學還未真正形成一個體系,而且口語交際訓練課占的比例也很少,教師要把“聽說”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努力探索開拓性的教學策略,形成“聽說”與“寫”并駕齊驅的局面。成功的語言交際是傳達并實現自己的交際意圖,同時能獲得其他交際者良好繁榮評價和印象的語言交際。 可以說,這種教學回歸了對語言功能的思考,將”交際”放在一個至關重要的位置上,培養高效、和諧的溝通能力,適應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艷春2008《語言交際概論》122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戴爾·申克2012《學習理論》238頁,何以希 錢東梅 譯,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
[3]戴爾·申克2012《學習理論》236頁,何以希 錢東梅 譯,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
[4]簡妮·愛麗絲·奧姆羅德2015《學習心理》348頁,汪玲 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5]劉艷春2008《語言交際概論》22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6]劉艷春2008《語言交際概論》25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