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仁碧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也有所改變,尤其是基礎教育教學。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多注重學生的理解和聽講能力的培養,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但是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更為注重學生提問意識的培養,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問題,強化學生的創新能力及思維能力,實現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本文就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提問意識的培養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學生 提問意識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4-0040-02
小學語文作為基礎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學科,其不僅僅是對語句的理解和語言的學習,還能提高學生對問題的認識,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奠定基礎,直接體現出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水平和思考深度,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和思維能力[1]。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強化學生的提問意識,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主動性,對學習效率產生正面的效應,讓學生在問題思考和解答中感受學習的樂趣,獲得學習自信心,形成學習新氣象,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一、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其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這為小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提問成為可能。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需要對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興趣愛好進行分析,積極表揚主動提問和主動舉手的學生,繼而調動全班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主動提問;同時教師可以利用激發式教育的方式來鼓勵性格內向的學生提問,準確把握學生心理,激發其敢于辯論和提出問題的意識,,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與探究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采用多樣化的培養方式
由于小學各個年級的學生在認知水平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這就需要教師針對不同的年級設置不同的目標,采取多樣化的培養方式。例如:一二年級的小學生剛剛步入學校,十分好奇周圍新的學習環境,這時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然后提出簡單有趣的問題,便于學生探討與解答。這樣可以塑造學生的提問意識,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自然而然的提出和探究問題[2]。對于三四年級的學生而言,其具有鮮明突出的個性,好勝心強,教師可以通過激勵方式來 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創設問題意識培養的氛圍,引導學生向教師或家長提問,這樣能夠實現學習和生活的有機聯系,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而五六年級的學生具備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對問題的看法和角度不盡相同,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之間進行辯論,積極討論不懂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文學界的代表、語文題材、外界新聞,也可以是教材中的內容。通過由淺入深的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生才能在學習中不斷進步與發展,形成正確的提問意識,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三、優化教學方法
小學語文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語文素養,傳統的單一教學方法已經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文章中的古詩詞相對晦澀難懂,不利于學生理解與記憶。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采用多樣化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科學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創設輕松新穎的教學環境,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有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3]。如在講解《望廬山瀑布》這首古詩進行講解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和感知詩中描繪的優美景色,并提出相應地問題:①這首詩描寫了一幅怎樣的情境?②詩中哪個字用得好?然后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廬山瀑布的影像,向學生展示半灑云天、凌空而下的壯觀美景,繼而使學生感受到詩詞中急流飛瀉、青山陡峭的意境,充分發揮想象力。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使學生在問題思考中獲得豐富的感知體驗,還能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及想象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教學效果。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工作者對學生提問意識的培養日趨關注,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需要激發和重點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采用多樣化的培養方式,優化教學方式方法,繼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語文素質。當然在學生提問意識培養的過程中,教師應高度重視教學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適當引導學生思維的發展,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能力,為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有效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來光耀.小學語文課堂中學生的提問意識培養分析[J].學周刊,2015,13:47.
[2]王婷婷.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J]. 學周刊,2016,02:149.
[3]李德俊.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J]. 中國校外教育,2016,1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