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教育是大學生完善人格、培養品質以及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有效途徑。外語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要將德育教育貫穿于教學過程中。本文闡述了外語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并對外語教學中如何開展德育教育提出了建議,以期培養與增強大學生的德育意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大學外語教學 德育 教育方法
【課題項目】本文系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成果,項目編號:2015GH20。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4-0083-02
一、引言
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是教學具有教育性客觀規律的反映。外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在教授語言的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價值觀方面的內容,這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德國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說:“教學如果沒有進行德育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德育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外語教師要善于把學科知識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機結合,在外語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學生的是非辨別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他們成為現代社會需要的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二、德育教育在外語教學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隨著社會發展狀況的改變,價值觀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雖然當代大學生思想健康,積極向上,總體表現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道德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這給學校的德育教育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調查表明,大學生關注社會熱點,但對社會了解不深,缺乏獨立的思考意識,不能辯證看待各種社會現狀,容易人云亦云,出現價值觀搖擺改變的現象;他們富于理想,對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表現出迷惑、不解和失望,導致消極情緒與內心矛盾沖突的產生;他們有一定的集體主義觀念,但更崇尚個人主義,注重物質利益,帶有功利色彩;他們獨立意識增強,但還存在依賴心理,抗挫折能力不強,面對困難有畏難情緒,不知如何應對。此外,德育教育沒有現成的教材,沒有統一衡量的標準,家長不太在乎,學校不太重視,在注重專業知識教育的形式下處于一種可有可無的狀態。
事實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堅持德育為先,立德樹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加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由此可見,學校要培養的是“德能兼備”的現代化人才,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培養大學生高尚的社會主義道德情操。作為外語學科,承擔著教授語言知識與傳播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重任。而作為外語人才,是我國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的主力軍,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關系到我國的對外形象。教師在培養學生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還肩負著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的重任。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使德育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日常學習、交往等活動中便顯得尤為重要,這亦是擺在每一位外語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問題。
三、高校外語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的方式
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在談到德育的方法時曾經強調通過教學進行德育的重要性。他認為,教學本身乃是德育的基本手段和方法,這種教學應該導致自覺信念的形成,導致學生的道德行為熟練技巧和習慣的養成。他正確指出,教育與教學,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的過程,教師以身作則,是道德教育體系中最好的手段和方法。“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德育教育:
(一)教師以身示范,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中央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高等學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廣大教師要以高度負責的態度,率先垂范、言傳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人格給大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由此可見,教師自身道德素養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良好的師德不但能夠感染學生,增強課堂教學效果,還能影響學生價值觀的形成。教師只有樹立正確的素質教育觀,時刻自查自省,不斷提高道德修養,發揮表率作用,以德育人,同時要熟悉課程標準和教材,明確教學目標,掌握先進的教育教學技術,用科學的教育教學理論武裝自己,做到語言知識的學習、語言技能的訓練與道德教育有機結合,才能真正履行既教書又育人的職責。
(二)隱蔽德育目標,尋找德育教育和語言知識能力培養的結合點
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具有逆反心理,討厭教師的政治說教。因此,教師不要為了滲透德育而直接進行空洞的說教,要結合外語學科特點,充分挖掘教學內容潛在的德育因素,在傳授語言知識、文化背景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活躍思維,培養學生理性思考、客觀看待并解決社會及生活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利用外語教材和課外讀物,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設計各種話題,找到與德育相吻合的內容,讓學生參與討論,使學生在思考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受到啟發,由此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
(三) 改變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
課堂教學是既傳統而又最重要的教學形式,要想在外語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就要充分利用課堂教育,根據教學的基本內容進行德育教育的拓展和滲透,讓學生在不知不覺間提升德育素養。比如根據不同的課文內容采用研討式、交際式、任務式等教學方法,利用小組討論、課堂提問、課后作業等方式,鼓勵學生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這樣不但能提高學生語言水平,還能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接受德育教育。
隨著教學行業中互聯網以及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給傳統教學帶來了極大方便和影響。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制作課件,把德育教育的因素糅合進教學中。當講到環保方面的內容時,可以下載國外垃圾分類的視頻,讓學生掌握垃圾分類知識,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當講到交通方面的內容時,可以播放國外關于交通現狀的視頻,讓學生養成遵守交通規則的習慣,培養具有基本道德品質的合格公民;當講到政治、經濟以及軍事方面的內容時,可播放一些關于這方面的視頻,讓學生從書本上固定的知識點中走出來,接收更多的信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政治敏感度,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在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方面要加以注意。
(四)延伸德育教育范圍,將德育教育與課外活動有機結合
第二課堂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陣地,開展主題恰當、寓教于學的課外活動有助于學生開拓視野、發展智力和個性、增長知識和才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教育效果。教師可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語言能力和教材內容,布置閱讀作業,引導學生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外語課外閱讀,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提高語言技能,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外語辯論賽、短劇大賽、演講比賽、寫作大賽等,把能力培養和德育教育滲透于各類活動中;定期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大講堂活動,如通識教育大講堂、科技大講堂、藝術大講堂,豐富學生業余生活,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定期舉行報告會、模擬商務活動,邀請成功人士開展勵志教育;開展各種主題講座,講解外國文化、國際禮儀等,讓學生了解中外文化和價值觀的差異。
四、結語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培養具有良好專業水平和高尚德育的學生是一項緊迫而又系統的工程。學校、教師、學生自身都要積極努力,才能打造一個全方位育人、全員育人的環境。學校要貫徹執行國家教育方針,大力倡導專業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結合,從學校層面把握德育教育的方向。教師要以全面培養人才為目標,深刻領會教學內容中的德育內涵,以傳授專業知識為載體,從文化知識、道德教育等方面入手,認識和篩選外國文化的精華,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術素養,引導學生明白為人處世的道理,增強學生的判斷思辨能力,使學生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學生自身也要消除盲目崇洋媚外的心理,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夜郎自大,而是秉承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理念,用客觀公正的態度理智面對外國文化和價值觀,最終形成自己的道德標準,成為具有扎實專業知識和良好德育品質的高素質人才。總之,在新的社會轉型期面對德育教育出現的問題和困難,既是對我國外語教育的巨大挑戰,亦是每一個外語教育工作者必須面臨的新課題,值得不斷研究和改進。
參考文獻:
[1]鄭秋姜.淺談如何發揮英語學科德育教育功能[J].中學生英語,2014,(10).
[2]黃中軍.德能兼備的培養模式在外語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北京宣武紅旗業余大學學報,2015,(4).
[3]趙鳴岐.思想政治教育與外語教學相結合的探索與實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
[4]章學文.論職業院校外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現代商貿工業,2008,(8).
[5]劉燕華.關于外語教學德育滲透的思考[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9,(6).
[6]張娜.讓思想政治教育滲透于外語教學[J].教育時空,2013,(15).
作者簡介:
楊清玉(1975-),女,侗族,貴州劍河人,碩士,副教授,貴州省遵義醫學院外國語學院日語教師,主要從事日語語言學、日本文化以及教學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