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鳳芝+王喜洋
【摘要】“創新”是中華民族進步的靈魂,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始終把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理論貫穿于教育改革的全過程。在教育教學中,如果學生創新意識得以形成,那就成了他們的寶貴財富,終生受益。所以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本文試圖從展開想象、質疑問難、設置爭議等方面進行探究,為中學教學提供可借鑒性參考。
【關鍵詞】想象 質疑 創新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4-0127-02
一、展開想象是創新的源泉
“合理想象是創新的源泉,科學創新的雛形”。想象是人們在已有表象的基礎上通過頭腦加工,構造出新形象的思維過程。無論是再造想象還是創新想象,都是培養創新能力的源泉。例如:在一個長方體木塊上挖去一個小正方體,它的表面積和原來比較誰大誰小?題目既沒有告訴我們從那里挖,有無挖透,原來長方體有多大,正方體有多大?因此題目條件。解答策略,答案都是開放的,留給學生一個可以盡情想象,奮力創新,使學生在課堂中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展開想象的翅膀,去探索知識的源泉。
二、質疑問難是創新的火花
“質疑”是創新的火花。提問是追求的動力,是創新的前提。許多發明創造者正是從質疑問難開始,從解疑入手,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課堂教學就其知識過程的實質而言,就是從有疑到無疑的循環的反復轉化過程”。“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如:在教圓的認識時,當介紹用圓規畫圓的操作方法后,提出疑問,還有沒有其他方法畫圓呢?這個富有探討性的問題的提出,活躍了學生的思維。通過激烈討論,他們終于發現了用繩子畫圓,木條畫圓的操作方法。可見恰當“質疑”激發了學生探索新知識的欲望和自己學習的樂趣。只有產生興趣才能去研究、去創新。
三、設置爭議是創新的天地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明者、研究者。兒童的好奇心更強,因此培養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力措施。針對教學中的疑、難點有意識地設置爭議環境,讓學生在爭議中發展思維。例如:讓學生解答一道題目:“有兩根鋼管同樣長,若一根鋸下2/3,第二根鋸下2/3米,哪根剩下的部分長?”出現了三種判斷結果。這時把握住“頭候”,組織學生討論,他們各抒己見,各個爭得面紅耳赤。這是,老師不能壓抑學生情緒,讓他們爭一爭,說出自己的見解,經過激烈的討論,得出結論。“當兩根鋼管的長度都是1米時,第二根剩下的部分長。”這樣在爭議中,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四、求異思維是創新的核心
求異思維是創新思維的核心。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大膽打破常規,憑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尋求新意獨特的、與眾不同的解疑途徑,可使學生的創造潛能充分發揮。教學中運用多變手段,就是培養學生求異思維的有效方法。例如在簡算25×28這一題時,在學生運用25×28=(25×4)×(28/4)=100×7=700和25×28=25×4×7=100×7=700這兩種方法簡算后,讓學生再想還有什么方法簡算。學生會積極動腦,大膽嘗試,還會想出多種方法。25×28=(20+5)×28=25×20+25×8=700;25×28=5×(5×28)=5×140=700;25×28=(20+5)×28=20×28+5×28=700……這樣學生在形異使用的多種簡便計算中,求異,解異。經常進行求異訓練,學生會潛意識潛移默化地受到創新精神的熏陶,會變得聰明,更富創造力。
五、勇于實踐,是創新動力
實踐是創新活動必不可少的一個過程,課堂教學注重手腦結合,著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不僅可以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還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容易激起學生的探索欲望,給學生提供較多的獨創的機會,為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提供了良好的載體。
總之,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還有許多,我們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在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靈活地發揮運用。通過對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指引和誘導,培養學生創造個性,進而使他們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我們須不懈地探索,追求創新精神。珍惜每一次教育機會,自覺地從整個教育目標出發,審視和設計每一次教學行為,不斷學習、勇于創新,創造性地進行教學,使教育真正成為一片培植孩子創造思維的沃土,一塊培養孩子創造能力的天地,讓所有金子在這里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