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
摘 要:高校是以育人為主,在培養大學生成長成才之前,先要教會學生正確的樹立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要知法、守法、護法,要以法為重、以規則為先。只有這樣才能培育出德才兼備的社會棟梁。國家要立足于世界,要建立自己的威信,也就必須要依法治國。在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直指:“治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關鍵是要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
關鍵詞:法律意識;教育;法制觀念;學生管理
一、作為學生管理工作者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樹好榜樣,做好法律的“傳教士”
要有正確的法律意識,首先需要了解法律、學習法律。這就需要學生管理工作者通過自身的言行舉止將法律知識不斷傳授給學生,讓學生自主的產生法制觀念。在傳授的過程中還要切實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學生能夠明白運用法律保護自己,通過法制來約束自己,正確樹立三觀、養成良好的品行。教育學生知法和守法,是從而減少青少年犯罪最有效途徑之一。學生管理工作者應該充分利用教育領地,通過教育講座,喚起青少年大學生遵紀守法的強烈意識,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當中,不知不覺地養成認真學法、自覺守法、善于用法、勇于護法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
在教育學生的同時,學生管理工作者也要充分正確認識法制教育的重要性,督促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素質和法律意識。明白學生意識的根源在于“老師是學生靈魂的工程師”,孔子曾經說過:“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學生管理工作者在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非常大,如果教育不當將會影響學生的一生,
二、開展多種形式的普法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
要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需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同時也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普及渠道。如:印發法律讀本、分析案例、開設講座、播放法制教育影片等等。法制教育的目的首先是為了讓學生對法律進行初步的了解,如果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應該怎樣的進行維權,其次就是通過法律知識,了解到什么樣的行為是損害國家的利益、侵犯他人的權益,以及違法的嚴重性,學生管理者通過教育能讓學生懂得按章辦事,任何情況下都要保持冷靜的頭腦,遵守法律法規,這不光是是對學生個人負責,也是對整個社會,乃至整個國家的責任。
下面就淺談一下如何通過普法活動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讓法律走進校園,貼近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一)舉行“法律知識”課外活動。印發《法制教育》讀本;開設法制講堂,用學生能接受的方式傳播法律知識。
(二)觀看“法制教育片”。組織學生定期觀看法制案例宣傳片,加強了學生的法制教育,提高他們守法的自覺性,遠離“黃賭毒”。
(三)和家長聯合采取雙管齊下的教育形式,加深學生自覺遵守的法律的意識。要動員家長參與到法律學習教育中來,通過以家庭為單位,圍繞法律與文化、法律與道德、法律與社會,舉辦重大法律事件講座、組織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法律教育活動,使父母與子女共同建立起一種內在的法律信念,從內心的深層情感上自覺接受法律,樹立法律信仰,促進整個家庭法律素質的提高。
(四)定期展出法律知識專題畫報。展出法律知識海報。發動學生從報章雜志、網絡收集有關法制教育方面的資料,讓學生步入法律殿堂的大門。培養學生對法律的興趣。
(五)舉行法律交流座談會。邀請當地司法部門,開辦“模擬法庭”,要讓學生認識到:法律是公平的使者,法律是正義的化身,法律是我們的保護傘,也是懲治犯罪者的使者。
三、耳濡目染,讓法律意識在大學生時期生根發芽
由于市場經濟尚未成熟,復雜的社會生活給心智遠未成熟的青少年帶來了視覺、心理、物質等方面的沖擊,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現象日趨嚴重,世界上絕大多數青少年犯罪都是由于早期法制教育的缺失造成,所以有專家對此提出通過法治途徑,推動包括《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在內的我國未成年人法律體系的修改和完善,以應對社會發展的一些負面的影響,給未成年人的思想帶來一些困惑,為提高法律的權威性和可操作性,就得對現行未成年人法律法規進行系統梳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隨著當前社會的發展,未成年人犯罪不僅在案件數量上急劇增加,而且犯罪成員在案犯總數中所占比例也大幅度上升,犯罪年齡相對提前。因此,未成年人不僅加強自身法律知識的學習,而且學生管理者還必須做好正確的引導和法治教育,通過學習法律知識使學生能真正的了解什么是違法和犯罪,哪些行為構成違法與犯罪,就是要使自己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與此同時,也要知道拿起法律武器去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校園內,存在著很多威脅著學生的人身和財產安全的現象。有的學生在樓道里嬉戲追趕,上下樓時互相打鬧;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處理同學之間的矛盾,打架斗毆等。因此,學生管理者要把大學生法治教育與德育教育融為一體。首先根據社會發展的趨勢對德育與法制教育實行綜合化教育;其次融合高校大學生的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兩者內容交叉、功能互補;最后有效實行德育與法制教育的綜合教育方法。
大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是社會發展的未來。教育和培養好青少年,是中華民族永葆生機和活力的根本,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基礎,是全社會共同的社會責任。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各大高校非常重視大學生的培養教育,為大學生成長提供了良好學習條件和舒適的生活環境。給大學生營造一個和諧、平安的氛圍,也我國高校一直所重視的,更是我們學生管理者德育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