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得祥
摘 要: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農村小學復式教學作為一個長期存在的教學形式也在新課改中迎來自己的探索和發展之路。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復式教學同樣要更上改革的步伐,做到與時俱進,通過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開展小學語文復式教學實踐,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語文;復式;教學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農村小學復式教學作為一個長期存在的教學形式也在新課改中迎來自己的探索和發展之路。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復式教學同樣要更上改革的步伐,做到與時俱進,通過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開展小學語文復式教學實踐,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融合教學,自主搭配
復式班是指二級合班或多級合班,可以是高低年級合班(如一、三年級)。復式班的編制,以盡可能地減少各年級之間的相互干擾為一般原則。具體編班的形式有:二級或三級復式制。二級或三級復式制是把兩個年級或三個年級的學生編在一個班。復式班教師承擔多學科教學任務,便于學科的滲透和教材整合,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形成語文可以和語文搭配,語文也可以和數學、美術、品德與生活等課程搭配。根據復式教學的特點,這樣可以加強各學科之間的聯系和滲透,把語文和其他學科中的相關內容進行整合,打破年級、教材、學科的界限,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科學合理地組織教學。還可以利用語文教學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五育協同、優勢互補、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作用。語文教學內容多,需要直接教學時間較長。數學、美術等便于用較短的時間講清教材內容,自動作業的時間較長,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較多,教師要讓學生放手去做、放口去說、動腦去想。運用討論式、探究式進行教學,消除年級間相互干擾等不利因素,不同年級的學生在一起參加討論、交流,在學習和活動中以大帶小、以小促大、互幫互學、取長補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建立。
二、用心備課,目標明確
只有用心備好課,才能使得教師在課堂上運籌帷幄,駕馭全場。根據小學語文復式班教學的特點備課時應注意幾點,一是先備教材、備學生、備自動作業,后在分年級備課的基礎上設計教學思路,合理分配直接教學和自動作業的時間及小助手的安排使用。動靜分明、時間明確。二是課堂設計有輕有重,任務目標簡單明確。復式教學的主要特點是直接教學和學生自學或做作業交替進行。由于學科頭緒多,講課時間少,教學任務重,因而備課時對教學過程的組織、教學時間的分配和教學秩序的處理等,有更復雜的要求。
三、合理搭配,有動有靜
復式教學中的“動”指直接教學,“靜”指自動作業,二級復式“動”“靜”。時間基本上各占二分之一,多級復式中“靜”的時間較長,與單式教學相比,教師更應該精心設計教學步驟,合理進行“動”“靜”搭配,安排教學步驟,正確處理好“動”“靜”關系,培養學生的能力。“靜”中預習、“動”中檢查。講授新課預習是很關鍵的,直接教學前,讓學生根據老師的預習提綱,在“靜”中先初讀課文,運用工具書自學生字新詞,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字詞義;再細讀課文,邊默讀邊勾畫,思考提綱中的問題。一些疑難問題以小組合作形式輕聲討論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問題記錄下來,待老師直接教學時提出。教師對學生的預習要認真指導檢查。檢查預習情況,一般在“動”中進行,針對存在的問題,給予補充說明,指導解疑。這樣使“動”“靜”結合,便于學生準確、深刻的理解課文內容。“動”中精講,“靜”中實踐。“動”中精講是在“靜”中預習的基礎上,采取“師生共議、問難解疑”的方法,教師根據預習提綱提問學生,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必要的講解。“靜”中實踐,是教師將“動”中的教學內容,設計成一些書面作業認真練習。講課效果的好壞,不取決于話講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擊中要害,句句打在學生的心坎上。實踐證明,話講得有分量,學生樂意聽。反之,話的內容空洞,啰嗦、重復,學生思想就溜號。所以,作為復式教學的教師,根據“動”、“靜”的實際,要完成本節的教學任務,講課要句句有內容,緊緊抓住學生的思路,一層深入一層地把學生引向知識的深處。
當然,“精”決不意味著濃縮,把語言弄得艱深難懂。更要結合復式教學的實際,學生年齡、年級的實際,對學生已知的東西,一言以概括之,恰當簡明,對學生不懂而又必須掌握的東西,就得講的細致而深刻。總之,“動”、“靜”搭配的課堂,語言的精確性要體現“恰到好處”。
開展復式教學時,授課內容是不同的兩個或幾個年級,備課內容雙重或多重,授課對象差異較大,其知識結構不一,從而導致課堂上的量的變化不一等多重困惑。有時候還會出現名曰復式授課,實則一堂單式課的現象。復式教學的關鍵是要處理好兩大矛盾:一是時間上的沖突。學生自主的時間相對多,老師指導的時間相對少;二是不同年級的學生相互干擾,相互影響。如果我們能把這些問題有機調配,正確引導,將會使新的教育理念更好地滲透到教學中,并發揮著良好的教學效應。
總之,在全面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著眼于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教育觀念,面向全體學生,充分尊重學生個性,以學生自我教育和課堂民主化的教學方式教學,強調教師善教,學生善學,最終達到在生活中善用的目的。學生以新理念去獲取新的學法,同時也要求教師以創新教法行為去影響學生的創新學習,培養學生的創造性、適用性、靈活性和主動性,全面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