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娜+崔雪梅+姜大雨+王繼庫
【摘要】結合轉型背景下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就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的必要性和具體措施談一些體會。
【關鍵詞】高等教育 應用型 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3-0136-02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structing of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model and specific measures we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Keywords】Higher education; Applications; Talent training model
21世紀社會競爭的焦點就是人才的競爭,這就要求高等院校培養的大學生必須素質高、能力強,才能適應和滿足社會的快速發展。面對新形勢的高等教育,要以時代的要求作為人才培養的動力,從高等教育大局出發,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宗旨,結合實際情況,綜合各種方法,全力構建新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
一、時代的發展要求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幾十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在快速發展的基礎上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但在人才培養方面仍存在十分突出的缺點,例如重教輕學、重灌輸輕啟發、重復制輕創新,這無疑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揮,限制了其個性發展。在知識和科技高速發展的未來,其不良后果可想而知。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教授曾以其親身體驗講到:西南聯大教會了他嚴謹,西方教會了他創新。正是這十分重要的兩點,為他登上諾貝爾領獎臺奠定了基礎[1]。而這其中的第二點則中國是無法給予他的。這就充分說明了我國高等教育最應該重視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那么在當今時代,如何提高師范院校本科人才質量呢?
首先,人才定位的標準,國內外有所不同。在中國,從古到今一直將考試作為衡量人才的唯一標準,一分定命運;而國外高等教育則重視人才的“能力”,即科研和創新的潛能。
其次,素質教育需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素質教育的實施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心素質,促進學生健康的發展,其核心就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我國實施素質教育已有20年,但未從根本上真正地改變應試教育。而高等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提出適應了培養未來社會所需人才的要求,使人的個性能夠得到充分發揮,從而培養和造就出未來社會所需要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2]。
最后,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創新[3]。第一,人才培養模式應多樣化,為使培養的人才能在未來紛繁復雜和激烈競爭的社會中有一席之地,必須努力培養各級各類人才;第二,人才培養模式應多層次,面對幅員遼闊的中國,各地產業結構、就業結構也呈多樣性,因此人才培養目標要根據實際情況體現不同的形式和層次;第三,人才培養模式應是動態的,不僅要做到與時俱進,且更要為解決各種綜合性問題進行不同領域間的交叉與滲透。研究表明,這種多樣化、多層次、動態的人才培養模式已成為高等教育未來發展的趨勢。同時,也有學者認為應當充分重視培養學生基于社會、歷史使命感的獨立人格與創造精神。因此,人才培養模式的最終產物就是一個個具體的學生,學生能否適應社會,就是檢驗人才培養成敗的關鍵所在。
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構建
從廣義講,教學方法就是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是一門藝術,要做到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有利于教師示教和學生學習的就是好方法,因此在提高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教學方法改革,探索形成科學基礎、思想品德、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融合發展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根據自己的體會提幾點建議:
1. 夯實教學理念。建立學生為本、師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人才觀。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和責任。教師的天職是教書育人。每位教師不僅要教好課,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真正地負責任,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做事、做學問。
2. 堅持集體備課。事實證明,集體備課對于遵循教學基本要求,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確保教學效果確實行之有效。現在很多老師研究教學,改進教學,往往是自發和偶發行為,而不是有組織行為,因此,新教師開課,教師開新課,學年度上課都要集體備課,相互聽評課,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3. 推進參與式教學。密歇根大學一位老師授課時,采用隨堂提問,學生用答題器及時回答問題。這么做既能保證學生的出勤率,又可使學生集中精力聽課。根據學生答錯題情況,老師則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答題結果,直接與考試成績掛鉤。這些設計的啟發是:一定要讀懂我們的教學對象。現在的學生主體是90后,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認知特點,只有掌握了這些,教學才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一定要與學生互動,推進參與性教學。目前中國大學的本科教育缺乏兩個重要因素,缺乏跨學科的廣度,缺乏對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學生不敢挑戰老師的觀點,因此,一定要多用參與式、案例式、討論式教學方法,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改變傳統的我講你聽的灌輸式教學方法。一定要用好現代信息技術。使用多媒體授課一定要掌握度,有些教師整節課都用視頻,這個根本不可取。本科教學強調三基:即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如果都用視頻,教學效果不會很好。
4. 改進教學內容。所有的教學一定要充分反映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F在的教師不注重聯系實際,不注重站在學科的前沿,這就是科研和教學質量不高的原因所在。整個教學要充分反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最新經驗,這樣才能做到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5. 強化實踐教學。見識人生,實踐長才干。實踐育人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胡錦濤同志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講話中兩處提到了實踐問題,一處是給當代大學生提出了三個緊密結合的要求,其中第二點就是希望大學生把創新思維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第二處是各高等學校要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完善現代大學制度、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踐任務。實踐包括實習、實驗、調研、考察和志愿服務。首先要加大實踐教學的比重,其次變走馬觀花為下馬種花。實踐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一定要讓學生去練習、去實習、去動手。再次做到全覆蓋,學校一定要建立制度和條件、環境保障,讓全體學生都能夠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最后加強制度和立法建設,美國白宮接受大學生實習是法定的義務。而我們現在大學生實習難度很大,理由是沒有義務接受,沒有優惠政策和安全問題。要推動制度建設,也可能是立法建設,建立黨政機關、城市社區、農村鄉鎮、企事業單位、社會服務機構來接受高校學生的社會實踐,這樣才為培養應用型人才奠定基礎。
6. 建立高校與有關部門、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以提高實踐能力為重點,教育部以系列“卓越計劃”為抓手推進,已經啟動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今年師范司要啟動卓越教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計劃,這是人才培養模式中的重中之重,就是體現人才培養一定要與用人需求結合起來。
7. 借鑒試點學院改革的有益經驗和做法。目前在17所高校推薦試點學院改革,試點學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特別試驗區,核心是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實質是“三改革一完善”:改革人才招錄與選報方式,真正把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學生選拔到試驗班進行學習,而不是選拔那些學業優秀的學生來學習;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就是實行導師制、小班化、個性化、國際化教學;改革教師的遴選考核與評價制度,實行聘用制、探索年薪制,激勵教師把主要精力用以教書育人;完善學業的內部治理結構,實行教授治學,民主管理。借鑒試點學校的經驗教訓,從而推動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三、結束語
新的時代和社會發展要求高等教育樹立新的人才培養觀念,注重培養學生的可持續學習能力和發展能力,使培養的學生既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又具有廣博的文化知識,做到專與博的有機統一。同時具有綜合能力,即適應能力、職業能力、創新能力、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信息能力。也要注重推進科學與人文的融合,提升社會責任感,變單純智育教育和狹窄的專業教育為知識、能力、素質和做人、做事、做學問協調發展,構建“合理知識、綜合能力、全面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 鐘秉林.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高等學校內涵建設的核心[J]. 高等教育研究, 2013, 34(11): 71-76.
[2] 楊紅霞.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調研報告[J]. 中國高等教育研究, 2014, 10:44-55.
[3] 吳康寧. 創新人才培養究竟需要什么樣的大學[J]. 高等教育研究, 2013, 34(1):11-15.
基金項目:2015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和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ZC13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