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軍
摘 要:近年來,隨著歷史教學的發展,史料教學越來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視,如何提升初中生史料閱讀素養,已成為廣大歷史教師思考的中心問題。結合教學經驗,在闡述“生本”教育理念的基礎上,通過激發學生史料閱讀興趣,遵循史料選擇多元性原則,指導掌握史料閱讀的方法,增強史料閱讀探究能力,積極思考“生本”理念下初中生史料閱讀素養的提升策略。
關鍵詞:初中生;“生本”理念;史料閱讀素養;提升策略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育理念得到不斷更新,越來越多的教育者已經認識到學生是教學的對象,同時也是學習的主體,于是“生本”教育理念被提了出來,并得到廣泛的重視。學習歷史學科,應通過閱讀史料來建構知識體系,“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有一分說一分話”,這是歷史學習的基本法則,同時也是初中歷史教育改革的側重點。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秉持“生本”教育理念,結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提升初中生通過閱讀相關歷史資料,獲取史料中所蘊含的歷史信息的能力,從而有效提升初中生史料閱讀素養,達成良好的歷史學習效果。
一、“生本”教育理念闡述
“生本”即“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強調尊重學生的認知能力、主觀意愿和學習水平,視學生為學習的主體,是教學所圍繞的中心,倡導“一切為了學生”,本著“最近發展區”的原則,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保駕護航,這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目標。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歷史教學,也就是要打破學生被動參與的怪圈,教師也不會把知識硬性灌輸給學生,而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水平情況,采取更易于學生接受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調動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促使學生有施展才華的機會,從而更好地進行歷史學習。
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學生的主體性被突出,但并不意味著教師放任不管,而是更強調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充當引導者與啟發者,不再依靠話語霸權與學生存在距離感,而是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主體性,促使學生進行思考,從而更高效地促使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二、“生本”理念下初中生史料閱讀素養的提升策略
1.激發興趣,調動史料閱讀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初中生進行史料閱讀的推動力,有了閱讀興趣,才能促使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尋求問題的答案。歷史教師應充分了解初中生的興趣愛好,善于激發學生的史料閱讀興趣,使學生愿意閱讀,帶著濃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分析史料,從而提升學生史料的閱讀能力。
第一,教師要根據學生閱讀水平,選擇難易適度的歷史閱讀材料,比如文言文史料,應注重各材料之間的梯度,避免學生產生畏難情緒,這樣學生的探究興趣才會更濃厚。
第二,每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都是不同的,班級學生可以劃分為高、中、低三個能力層次,對此,教師應根據某個知識點提供給學生史料閱讀群,讓學生對應自己的能力狀況進行選擇,促使每個學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蘋果”,讓學生體會成功的樂趣和信心,那么學生自然就會充滿興趣地繼續探究難度更高的史料。
第三,教師應善于創設史料閱讀情境,通過合作探究、多媒體元素的運用、朗讀分析等方式,再現史料對應的歷史情境,讓學生置身在一種歷史氛圍中,感受特殊境遇下的歷史知識,激發學生閱讀史料的興趣。
2.遵循原則,把握史料選擇多元性
對于初中生來說,歷史學習的最難之處并不是記憶知識點,而是通過史料分析歷史知識,在閱讀史料時,梳理、提煉和歸納知識要點,并進行歷史事件的評論,這是比較困難的。教師應科學地選擇史料,依托“生本”理念,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在史料選擇上應把握如下原則:
一是嚴謹性原則。選取的史料應真實嚴謹,文字描述類的史料要以原典為依據,注重史料的典型性,講求求真求實的精神,如果學生閱讀到偏頗、瑕疵、虛構的史料,那么勢必對學生史料閱讀素養的提升不利。
二是趣味性原則。史料選取必須生動有趣,可讀性強,如,可選用漫畫、老照片、故事等豐富性的史料,從而調動學生的思維主動性,更好地分析史料信息。
三是目的性原則。史料閱讀是為了解決教學問題,提升學生歷史素養而選取的,所以史料選擇必須以突破歷史教學重難點為中心,促使學生在閱讀史料的基礎上鞏固和內化知識,順利解決學習難點。
四是多樣性原則。一般來說,史料形態有文字史料、圖表史料、音視頻史料這三類,教師應結合考查知識點靈活選擇不同類型的史料。
五是適度性原則。在史料選擇時,教師應注重史料的長短、數量的合理性,文字史料應短小精悍,每條字數不宜過長,圖片史料不宜超過3幅;視頻史料不宜超過2段,時長應控制在3分鐘
以內。
3.方法指導,掌握史料閱讀的門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師應教會學生會讀、讀懂、讀透史料,指導學生掌握史料閱讀方法,這是歷史教學的重要形式,同時也是提升初中生史料閱讀素養的關鍵。教師可根據史料的特點、知識難易度和學生實際情況,靈活采用有效方法促使學生進行史料閱讀。
在分析和理解教材史料內容的基礎上,適當補充課外史料,做到由淺入深、多角度地啟發學生閱讀史料,發現史料背后的歷史知識,如,在講授《開元盛世》內容時,可先由教材中所提供的杜甫《憶昔》詩導入,引導學生分析詩句背后的歷史現象和問題,通過提問引發學生閱讀詩文史料,對開元盛世有初步印象。在此基礎上,多媒體呈現“開元時期和唐朝初年經濟、人口數據的對比表”,以及有關“曲轅犁”與“筒車”等相關文字和圖片史料,引導學生思考開元盛世的經濟繁榮表現在哪些方面,具體表現如何?通過史料閱讀,學生便會找尋到想要的答案。
在史料閱讀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反復閱讀,特別是對信息量較大的史料,應注重抓史料中的關鍵詞和中心句,將其與課本知識建立聯系,全面分析史料內涵,培養學生閱讀分析、獲取信息和概括歸納能力。如,在講授《江南地區的開發》內容時,可結合教材中的“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史料,引導學生抓住“江南”“國盛”等關鍵詞,然后通過“地廣野豐”“稔”等字詞,促使學生理解江南地區物產豐富和豐收氣象,從而得出“南朝時候江南地區進一步得到開發,社會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江南地區已十分富饒”的結論。
4.鼓勵探究,增強史料閱讀的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也就是說,初中生學會探究知識,便會形成一種自主思考意識,做到深入閱讀史料,從中快速獲取有效信息并進行知識建構,從探究學習中達成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學習目標。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史料隱含的歷史現象和規律以及學生思維水平提出啟發性的問題,激發學生深度探究的欲望,引導學生仔細閱讀并深入探討,揭開歷史奧秘。如,學習《俄國、日本的歷史轉折》內容,當講授“我們該怎樣評價1861年改革”問題時,可引導學生閱讀《關于紀念日》《19世紀六七十年代俄國機器制造業統計表》這兩段材料,然后促使學生結合教材“動腦筋”板塊對1861年改革的影響進行分析。在探究過程中,學生的史料與理論結合分析的思維能力便會增強,也能更好地評析歷史問題,實現閱讀素養的有效提升。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秉持“生本”教育理念,充分把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重視歷史教學中的史料價值,并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史料,分析和把握歷史知識,從而更好地學習歷史,實現初中生史料閱讀素養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劉文靜.初中學生史料認知能力的培養策略[J].考試周刊,2014(11).
[2]李璠.史料教學與初中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2016(3).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