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玲玲 程順 匡曉梅 鄭莉莉 蘇艷琴 張濤
摘要:兒童是祖國的花朵、也是民族的未來希望所在。我國有60%以上的人口在農村,近年來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導致了留守兒童的比例增加。家庭是初始港灣、父母亦為第一任教師。由于缺失父母的直接呵護與管教,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為社會熱點問題之一。本課題在走訪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了農村留守兒童不良行為產生的原因,針對原因思考了對策措施。
關鍵詞:行為習慣;留守兒童;對策思考;農村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346-01
前言:隨著社會經濟的轉型,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故土,拋棄了傳統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大量涌入城市務工謀生,常年在外。其子女或留給雙方老人照料,或托給親友管護。這些被留下來的特殊"人群",我們稱之為"留守學生"。這個群體的學生已相當普遍,尤其是在農村,一提及這些留守學生,無論是老師還是其監護人,無不扼腕嘆息。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研究人員調研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在學校種種令人堪憂的表現:養成教育差、自理能力弱;任性不聽;迷戀網絡游戲,沉湎青春早戀;學習成績普遍較差,性格孤僻乖張、逆反心理強,厭學情緒濃,輟學現象嚴重;法紀淡漠,甚至部分不務正業、拉幫結派、逞強斗狠,有暴力傾向的發展態勢。
1.農村留守兒童不良行為習慣的原因分析
1.1 情感的缺失,性格塑造出現偏差。長期與父母兩地分居,缺少了雙親的直接呵護,被委托監護人大部分又處在農村,家庭剩余成員稀少,繁多的農活、家務無法擱置,在孩子富裕的課外時間里缺少交流和溝通,形成大部分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自卑、懦弱或自負、性格兩級分化嚴重。
1.2 監護人教育的缺位。根據調查顯示,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與母親居住的占 29%,與父親居住的占 3%,與祖父母居住的占 36%,與外祖父母居住的占 31%,獨居的占 1%。受經濟發展與教育落后的影響,留守兒童目前的監護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對孩子教育、輔導無方法,對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更不能有效利用,對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只能停留在口頭警示、盲目督促中或放任自流之中,不利于留守兒童良好學習與生活習慣的養成。
1.3 家長"親情補償"的誤導。長期在外打工,經濟條件不斷改善,為了補償對孩子的親情缺失,提高了農村留守兒童對物質、金錢得到的期望值,建立了以金錢、物質為媒介的親情交流導向,給孩子買昂貴服飾、名牌智能手機,讓孩子大把的發錢,此舉誤導了留守兒童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為孩子無良行為習慣的潛滋暗長起到了助推作用。
1.4 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工作的缺失。留守兒童的課余學習與生活環境和其他普通學生相比大不相同,可在校期間所接受的教育方法與管理模式確是一模一樣。目前,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改革已提倡與縱深推進多年,但作為最薄弱的農村中小學,教育雖與較大的改觀,但素質教育、新課改仍然處于最滯后的末端,教學僅停留在完成教學任務上,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等教育理念得不到落實,對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工作措施缺失。
所以,農村留守兒童在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方面,面臨著雙重的缺失。
2.對策思考
2.1 強化政府行為。政府有責任對農村留守兒童學習和生活創造良好環境。政府應該制定相關的幫扶教育政策,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政府及教育部門可以考慮抽出一部分經費, 資助和支持生活困難的留守兒童, 讓他們解除后顧之憂, 安心學習。此外,政府部門可以考慮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計劃等項目中,增加家庭教育指導內容,對進城打工的農村家長進行引導和教育,強化他們的家庭教育觀念,增強家長作為第一監護人的責任意識。同時,政府應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改善留守兒童學習和成長環境,解決留守兒童放學后無人照看和學習無人指導的問題。
2.2 建立社會管理機制。留守兒童是全社會的問題,為此應建立社會管理機制。首先,鄉鎮黨委與學校領導、班主任與包保責任人、教師與學生家長每年簽訂責任狀或責任書,建立梯級包保制。在村里,應成立由村干部、無職黨員、德高望重的長者、婦女和群眾代表組成留守兒童管理小組,對本村未成年人出現的各種情況,利用村規民約、倫理道德、各種法律法規等進行評判和監督;二是中小學在充分整合資源的基礎上應逐步發展為寄宿制學校。學校可建立留守學生檔案和聯系卡,詳細記錄了留守學生的基本情況,并進行動態管理,年年更新;確保留守兒童的學習時間;三是以民間力量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管理的機制在中小學附近有居住條件的群眾在地方政府和學校的幫助和指導下把留守兒童集中到自己家中進行有償監管。托管者除聘請專人對留守兒童的生活起居進行照顧外,還對其進行一般性學習輔導。也可以聯合多方力量形成"大家庭",相對集中地有分工地對留守兒童進行全面管理和教育。
2.3 學校要更加關注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學校要提高教學質量, 承擔更多的教育責任。一是教師應改變傳統的 "好生"、"差生"觀,樹立"改變一個差生勝過培養十個尖子生"的教育理念;轉變重知識輕能力、重書本輕實際、重灌輸輕啟發、重講授輕自學、重課內輕課外的傳統教學,樹立面向全體學生、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二是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根據留守兒童不同的心理特征及身心發展的不同需求,創造適合兒童發展的教育方法,對思想有偏差、成績較差的留守兒童, 多開展一些充滿人文關懷的集體活動,把集體的溫暖和自信心帶給留守兒童,多利用互助互學的同伴友誼來彌補其在家庭中缺失的親情。三是學校要主動加強與家長的溝通, 通過微信群、QQ群等形式與家長保持聯系,充分利用假期或春節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讓留守兒童受到更多的監督、照顧與關愛,減少留守兒童受教育的斷層與真空。
2.4 重視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對于孩子, 特別是年幼的孩子的成長具有重要作用。 父母的作用是任何人無法替代的,他們通過親子關系、家庭互動以及所營造的家庭文化氛圍,影響子女的行為與價值觀,通過教育期望影響子女的學習成就感,通過教養方式使孩子形成許多良好的生活習慣。因此,應該采取措施并創造條件,加強親子間的聯系和溝通,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從而改善留守兒童的學習與生活狀況,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首先,監護人要重視對留守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工作,并從思想上和行為上切實重視家庭教育工作。日常通過電話、網絡視頻等方式,與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盡可能多的交流,使留守兒童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同時,留守兒童父母應該經常與老師和臨時監護人聯系,了解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情況,配合學校,為留守兒童創設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最大限度地減少父母外出對留守兒童造成的消極影響。加強監護責任,盡可能為留守兒童創設有利的學習空間和氛圍,并關注和了解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及身心狀況,與學校保持聯系,隨時關注留守兒童各方面的情況,提高監護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素芹等.關于"留守學生"教育問題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2,5
[2] 田守明,張楠.淺析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教育的現狀和對策[J].亞太教育,2016,10.
[3] 劉培春.淺談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習慣培養[J].知音勵志,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