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新課標 讓作文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江蘇省蘇州市學士中心小學校 沈 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的頒行,意味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又一次出發,并將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新課標給我們教師的建議更加明了、準確、規范、全面,對教師的作用賦予了新的意義,為我們打開了通向語文、了解語文高效課堂的窗戶。
透過這扇窗,我們看到了一個嶄新的世界,它觸動了我們的思維,提升了我們的能力,啟迪著我們的行動……
新課標明確提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教師只有充分發揮了作用,把教和學統一起來,那么我們的課堂教學才會真正邁向一個嶄新的境界!在踐行新課標的道路上,我們的教學行為開始發生深刻的變化,我們的課堂教學也漸趨理性。本文以作文課堂教學為例,談自己新的認識和做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想讓學生狂熱地愛上“作文”,教師就要能激活學生的傾吐欲望,讓他們一吐為快。魏書生說過:“說,是一個人整理表達自己思想的過程,是現代人應該具備的能力。”在我們的作文課堂上,教師更要讓學生樂說、會說。教師應在努力在學生的天性和作文教學之間架設起彼此互通的“管道”,讓學生充分解放五官,調動學習興趣和創作熱情,從而使作文成為他們“心靈之聲”的交響曲。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只要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學生的作文素材就會源源不斷地涌出。教師在作文前,可通過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起學生強烈的表達愿望,讓學生隨時觀察記錄生活中的點滴情形,在生活中學習觀察、學習寫作。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習作內容,創設生活情景,讓學生再次經歷感知、體驗、記憶、思維和想象等過程,。這樣,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激發童真的真切表露,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和能力。平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到校外參加多種多樣的綜合實踐活動,領略活動的過程,體驗成功喜悅……
作為教師,就要做有心人,保持和放大對生活、教育的敏感,并抓住時機,指導說話,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想說,有話敢說。
“作文難寫,作文難教。”這是長此以往困惑師生且揮之不去的煩惱。老師一邊抱怨學生習作的平淡,又一邊向學生搜腸刮肚地出示老掉牙的命題;一邊指責學生的習作缺少創意,又一邊向學生鋪天蓋地地傳授各種習作規則……翻閱一篇篇習作,打開一本本作文選,無不似曾相識,都罩上了厚重的塵埃。當個體生命和人文精神越來越受到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愈發得到強調的今天,我們不禁猛然回頭審視我們曾經的作文教學,驚奇地發現我們一度孜孜以求、言傳口授的各種繁雜機械的規則,竟讓學生的習作老氣橫秋,黯然失色,學生的創意被扼殺,人格被扭曲,個性被同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對寫作教學明確指出:“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
1.拓寬自由表達的時空
“自由表達”體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寫作教學的基本精神。“自由表達”是兒童的天性,如果教師限制過多,指導過細,在各種條條框框的束縛下,學生是不可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的,只有給予表現自我的自由,給學生以心靈的解放,學生才有可能做到自由表達。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站在學生的立場,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學生興趣容易遷移的特點,引導學生將目光投入到日常接觸、熟悉、感興趣的人、事、物上,讓他們感到自由表達其實并不難。
2.指導有創意地表達
“有創意表達”也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寫作教學基本精神之一。什么是有創意的表達?它不同于作家的創作。只要是學生獨立思考得出的結果,跟別人哪怕只有那么一點點不同,都是有創意的表達。如果把“有創意表達”定位過高,可能會人為地造成另一種形式的拔高作文的要求,又一次使學生怕作文。
教師要因材施教,刺激學生觀察力、想象力的發展,促使發展思維的形成,調動學生說話的內部動機,使學生憑借自己的生活閱歷,說出有自身特點的話來,從而形成成功的樂趣。
作文課堂教學,其實是給學生提供語言和情感相結合的實踐活動。教師應積極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廣闊天際中自己去感觸、思維,尋找寫作的獨特視角,鼓勵學生文思隨情而發,要大膽想,放手寫,讓學生作文煥發出“個性化生命的光彩”。
創設情景的方法有很多,與學生“開聊”不失為一種可取的方式。只要彎下腰與兒童對視,營造一個和諧輕松的情感氛圍,讓學生盡情傾吐、流淌、宣泄,淡化作文的痕跡,引領他們回到有趣的生活中,為“精彩”而心動,為“感動”而心動,用他們自己的眼睛和心靈表達自身的體驗。此時的學生,個個都是情動者,并在情感的驅動下自由地、個性化地表情達意。教師只需給予他們信任、寬容、鼓勵,并正確地引導、肯定、賞識,學生定能寫出感情真摯、異彩紛呈的作文來。
讓作文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課堂變成師生心靈對話的場所,學生天性和靈氣展示的舞臺,課堂上可以充滿笑聲、交流聲、掌聲甚至是激烈的爭吵,老師情不自禁,學生躍躍欲試。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每個兒童就其天資來說,都是詩人,只要在教學方法上打開創作的源泉,就能使詩人的琴弦發出美妙的樂聲。”《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就為我們打開了這扇窗,讓學生的作文真正由“習作”走向“喜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