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鄭惠玉
仿研反思,在實踐中提高
文| 鄭惠玉
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特點。近年來,為了扎扎實實地培養教師,走出因專家引領稀缺而帶來的培訓困境,我們立足校本,采取了“仿研結合,反思助長”的方式,主抓教師的“仿研”課,以期促進教師隊伍的專業成長。
意識一:帶著問題聽課的意識
每次外出聽課,老師們都會提前知道聽課的內容。我們要求,外出聽課的教師要提前預備自己的教學方案,并羅列出自己的困惑和問題。有意識地去獲取別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意識二:積極參與的意識
參加聽課后的評課,可以使聽課者更了解上課者的設計意圖,從而加深自己對聽課內容的理解。作為聽課者要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同時,認真聽取同行和教研專家的點評,從中得到啟迪。
意識三:虛心學習的意識
外出聽課,因其場合不同或是一些不可測的原因,可能公開課不都是優質課。聽課者一定要用謙虛的態度去面對,捕捉課的優點和亮點。
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是善學、善思、善實踐的老師。善學是基礎,善思是關鍵,善實踐是結果(外顯表現)。以仿研課為抓手培養教師要完成教師個人和教研組兩個層面的循環。
教師層面教師個人在仿課前后,必須要進行反思。如果只是簡單地模仿別人上課,不能品味出背后的思維過程,提煉出方法,充其量是一個“仿課專業戶”。如果聽課過程中不認真思考別人為什么這樣做,回來的仿課也只能是淺層次的“照貓畫虎”。所以作為管理者,就不能只管仿課這一個環節,還要將管理深入到聽課前和仿課后。仿課前,教師一般都知道外出聽課的內容,自己要先對這節課的內容有思考,帶著問題聽。
教研組層面區里面推出的研究課或高層級的展示課、觀摩課,都是準備充分,經過了一個階段的研究與思考,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所以能比較好地體現課改精神。為了實現一人外出,多人受益的目標,凡組內教師有仿課任務時,應組織組內教師去聽課。聽教師的仿課,要進行三方面的評價,即評仿的效果、評教師的反思、評教師自我提出的修改措施。評之后要梳理出主要問題,提出改進建議。
對上課人的跟進管理如果只停留在對仿研課的管理,“拿來”之后的提高輻射面就窄了。管理者還要對之后的常態課堂進行跟進管理。仿研課之后再進課堂,主要關注的是通過仿研課獲得的方法和理念在日常教學中的落實情況。這之后的評課也要圍繞仿研課成果進行評課,通過管理的手段,促進教師把仿研課的收獲轉化在平時的教學中。仿研課后經過一段時間的消化吸收,安排教師上“爬坡課”(根據設計理念和思路,自己選擇內容上一節課),意在看教師的進步情況。
對教研活動的跟進管理通過參與教師的仿課,梳理出教師的主要問題,管理者要關注教研組是怎樣幫助教師彌補解決這些問題的。再有就是要關注教研組是否把組員的問題進行梳理加工,提出教研組的研究專題。
不同教師,各有側重青年教師“仿”的側重點更多一些,以便能從好課中汲取養分,加快成長;相對比較成熟的教師應側重于“研”。現代信息獲取的方式越來越多,教師從網絡上可以獲取大量的教學方案,如果這些教師懶于思考,停留在經驗層面上不思進取,課堂教學水平就很難再有突破。所以,對這些教師要引導他們學習他人的教學理念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方面,堅持寫反思日記和反思案例。
我校通過理論學習、送出去培訓、上模仿課等活動的開展,營造了濃厚的反思學習氛圍,促進了教師走上幸福成長的道路。一些年輕教師“理想化”的教學現狀有所改進,能更扎實的進行課堂教學,部分優秀教師能堅持寫課后的反思,并對自己的教案進行修改,來源于課堂實踐的反思案例獲獎率不斷提高,在學區、區各類教學大賽中都有較好的成績。
(作者單位:北京市朝陽區老君堂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