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凱寧
心向賢者,一路追隨
——我的教育閱讀史
趙凱寧
已過而立之年,身旁許多同齡人漸有“成功人士”的范兒。以教師為職業的我,仍愿以“一介書生”自居。在教育教學技藝的探求道路上,我是一只后飛的笨鳥。直到工作五六年后,方才找到一點感覺,開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在我還算是年輕的年歲里,喜歡閱讀,也喜歡購書、藏書,只是讀得太雜,屬于好讀書但不求甚解之徒。
好在自己的求知欲未被“碎片化的狂潮”所淹沒,好在在這個文化快餐的時代,對那些包裝精美的印刷垃圾還有一點辨別能力。回顧自己在教育閱讀方面的經歷,實在不敢說廣博豐厚,甚至越發感覺到自己的淺薄疏陋。但是再一細想,畢竟每個人的閱讀都與他人無關。
對我自己而言,一路走來的閱讀經歷,如果也可以稱為“史”的話,那便是伴著一本又一本的書香四溢,與我生命里那些可愛的人們結下一段又一段美好的緣,共同記憶著一個又一個難忘的故事,化作一程又一程相伴欣賞的好風光……一本好書就是一盞明燈,在我的教育閱讀生命里,有幾位我最想感激的“點燈人”。
三年前暑假里的一天,我如約收到一本期待許久的書——《校長風度》。作者并非“學術大牛”,也不是“知名作家”,卻是我由衷尊敬和感激的恩師。他叫汪春劼,總是自嘲已過“不惑之年”,以“高齡產婦”的身份誕下自己的第一本學術專著。我知道這是汪老師的幽默自謙。隨后至今的三年,汪老師每年出一本新著,總是不忘在第一時間寄予我一本。打開扉頁,便能看見汪老師大氣的字體寫著:凱寧友雅正!在心生綿綿感動之余,也感慨厚積薄發的學問之道。
翻開《校長風度》這本書,讀書如蠶食的我,幾乎只用兩天時間便一氣讀完。心中激動,記憶隨之飛回到大學校園里……那是一座無錫太湖之畔的秀美校園。那時的我,最喜歡做兩件事,一是泡圖書館,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著實也閱讀了不少教育教學的名著,《愛彌兒》《給教師的100條建議》等書成為我今后教師工作打底子的和消磨時光的好伴侶。
在閱覽室里,我常會見到一位高高個子,一身休閑裝的老師,也是捧著一杯茶一坐一下午,還并不知道他是誰,但身上濃濃的書卷氣已令我格外欣賞。另一件喜歡的事便是去蹭各種選修課,特別是廣受好評的文史哲方面的課。聽說一位汪春劼老師的《從大歷史角度回觀20世紀中國》尤其受歡迎,慕名第一次走進汪老師的課堂,定睛一看,正是我常在圖書館里遇見的那位好讀書先生。果不其然,汪老師的課異常精彩,讓我收獲極大!在課間休息時,汪老師請我幫他倒點水,原來他也早已注意到了我。
一天下了晚課,我和他一起邊走邊聊。當得知我是教育專業的學生,他便問我讀書的情況。我向他說了一些苦惱:“專業課上老師講的內容理論性強,卻略顯枯燥乏味,教師自己都讀得無趣,如何能把小學生教得活潑生動呢?”汪老師對我說:“教學的方法不是最重要的,教育的智慧才是最難得的。你看從我們無錫走出去的大師錢穆先生,教過小學,又教過中學,再跳到北大教歷史,完成其教師生涯的‘三級跳’。無論是當‘孩子王’還是執教最高學府,錢穆都是一位頗受學生歡迎的好老師。靠的是什么?就是永遠相通的智慧。我最近正在研究錢穆,你想看的話,我借給你看看先生的書。”雖只是初識,便如此古道熱腸,讓我到一想起來心頭便泛起深深的感動!
于是,翻開汪老師這本《校長風度》,我提筆在扉頁上寫下“吾師新著!本書知識與趣味同生,思想伴情懷并重,吾讀之如重回當年課堂,青澀學生聆聽老師教誨!”猶記得汪老師帶著很有韻味的皖南口音說:“這些并不久遠的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上……”
畢業以后我回到家鄉南京,幸運地留在本市名校長江路小學工作。雛鳥學唱,我立刻就意識到自己經驗不足,專業知識匱乏。周末我便來到新華書店選擇教育教學書籍,打算給自己好好充充電。遍尋許久,卻發現種類繁多的專業書籍中,能讓我興致盎然地讀進去的書卻寥寥無幾。
我選擇書籍有一個“獨門秘籍”,我會選擇和自己有緣分的書,換句話說就是作者的精神結構和我的精神結構契合的書。這樣的書,我讀上幾頁便能身臨其境地融進書中的世界里。幸運的是,我找到了一本《不跪著教書》,作者筆名叫吳非,本名王棟生,既是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著名語文特級教師,又是蜚聲全國的著名雜文作家。
“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應該知道得越多越好,要能有一定的學術背景,力爭做一名學者型教師。”王老師極為看重教師的博學,更看重教師的獨立思考能力,要讓思想自由地飛翔。他認為知識分子應該思考一切,而不應盲從,一名教師能走多遠,最終取決于他能否獨立思考……他的這些思想真讓我有醍醐灌頂之感!我無可救藥地成了他的“粉絲”,買下王老師的《前方是什么》《致青年教師》等等著作,在閱讀他的作品過程中,也讓我對教育教學的常識進行一番認真地審視。作為教育者,我們的確需要有創新精神,但更應該有保守的能力——保衛和守護住教育之常理、課堂之常識。教育教學是慢的藝術,不可急功近利,否則往往“欲速而不達”。這正是教師需要堅守的教育真諦。唯有慢慢走,慢慢看,才能領會教育教學的美麗風景。
作為讀者,受到作者的“影響”,究其本質是一種自我發現,是自己本已存在于內心,但一直沉睡的東西被喚醒。對心靈所發生的重大影響絕不可能是一種灌輸,而應是一種心靈的共鳴。感謝王老師用他的文字喚醒我對“常識”的尊重和敬畏。面對浩瀚遼遠的教育星空,我堅信,只要堅守教育常識,默默耕耘,不懈努力,勇于探求,一定會從教育的現實此岸走向教育的理想彼岸。
說來又是緣分,就在去年暑假的教培會上,王老師為我們做講座。他深情地回憶了自己的小學時光,在長江路小學念書時的老師和難忘的故事。那我們就是校友,這太讓我興奮啦!在隨后的現場互動環節中,我勇敢地提出了自己的教學疑問。王老師不僅誠懇地給予解答,還贈我一本《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么》。扉頁上,王老師給我寫了一句寄語“謝謝您的閱讀!讓我們一起成長!”讀了王老師的書,站在講臺之上,我不敢有絲毫怠慢。
不可否認,現代人刷朋友圈已成一種“閱讀新常態”,我也不例外。作為教師,在我的微信朋友圈和訂閱號里,教育類的文章占了絕大多數。比如,令我由衷尊敬的著名數學特級教師周衛東老師,就常常發布他的原創教育文章,或者分享他看到的最前沿的教育研究。周老師是一位對教育教學研究癡心著迷的人。任何時候,只要你和他聊起了教育教學,周老師都會津津有味地給你說說他的最新研究成果,說到得意處甚至眉飛色舞,如孩子般燦爛和純真。
三年前,周老師剛調入我校時,就聽說他是全國鼎鼎有名的數學教學專家。當時的我,正處于一種對教師工作由習慣到木然的瓶頸階段。雖上過一些公開課,評過一些市區級的榮譽,但似乎缺少“持續發展動力”。我也明白寫作對教師的重要性,并試著多投稿,但都是“泥牛入海”,很快對寫作也便失去了興趣和自信。得知周老師已發表論文300余篇時,心中感嘆他是“神一般的存在”。
上完一天課后頗有心得,我便趁熱打鐵寫出一篇教學隨筆。一向有“領導恐懼癥”的我很想請周老師幫我指導一下。懷著忐忑的心情去找他,他們正好在樓梯口遇見,我略有些結巴地說:“書記,我寫了篇小文章,想請您看看……”當時正忙的他,沒等我把話說完就答道:“行啊,你發給我,過一會兒來看。”
等到下班前,QQ“嘀嘀”響起,彈出了周老師的信息:“你的文章很有新意,寫得不錯,我幫你改了幾個標題,推薦給了《江蘇教育報》,將在下個月發表。”幸福來得太突然!我的第一篇發表的文章就這么誕生了。激動的我回復了一個“熱淚盈眶”的表情。“哭什么?”周老師很是納悶。“發表了處女作,我激動啊!”我如實回答。“加油!你會發表的越來越多。”這對我是多么暖心的鼓勵!
一次,我上古詩教學,周老師作為數學名家,竟主動來聽我的語文課。課后,他主動找到我,對我推心置腹地說:“凱寧啊,聽了你的課,我發現你的課堂感覺很好。你可要在這個寶貴的年齡里多讀書,多琢磨課,多思考,多寫文章啊。因為上課和寫作是教師的立身之本,也是教師的‘名片’和‘通行證’!”面對周老師的語重心長,我也向他傾訴了自己的迷茫:“我已經三十出頭了,總覺得自己年齡不小,成績太少……”一向豪爽直率的周老師說道:“三十出頭怎么了,我當年也是在三十多歲才開始冒尖兒的。你現在身在省城名校,條件比我當年好多了。好好加油,以后學校也會多給你鍛煉的機會。”職業生涯最大的幸福莫過于遇見這樣一位“伯樂”。以后的日子里,我對教育教學的鉆研便有了使不完的勁頭。
周老師還把他的著作 《應答與建構——我的數學教學行與思》一書送給我。這本書不僅記錄了周老師的教學沉思、教育感悟,還有他從農家孩子走到名師的艱辛而執著的成長之路。最讓我感動的一篇文章是《故事:講述“值得過的生活”》,文中寫道:我的教育生活自認為可以稱得上“值得過的生活”。“值得過的生活”就是值得“回味”,回味,可以再現過去時光的美好,讓生活多一些甜味,更為主要的,可以引領自己抑或他人走向“美好”。
我想,教育閱讀,不僅僅是讀書,更是在讀人。周老師就是在我身邊的一本好教材。讀了他,便讓我懂得真正的名師是如何堅守課堂的;讀了他,便讓我懂得熱愛教育是如何始終保有一顆赤子之心的;讀了他,便讓我懂得面對生命中幫助過自己的人,是應該永遠心存感恩的……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教育兒童需要更多的閱讀,閱讀為了更好地理解兒童。現在的我,還特別想感謝一個人,一個最讓我牽情掛腸的人——我的兒子。
每晚和五歲的兒子一起親子閱讀是我最溫馨甜蜜的事情。我喜歡金子美玲的《向著明亮那方》這首詩,陪伴兒子一起閱讀兒童文學,讓我驚喜地發現兒童文學的就像明亮的那方,把真善美的種子悄悄種在他幼小心田,也鼓舞著我決不放棄內心的一絲光亮,以欣欣然、亮閃閃的心情,面對每一天的生活。
對于我,兒童文學的“明亮那方”不應該只屬于父親和兒子,更應該屬于教師和學生。我嘗試著從課本走向課外,以自己的方式和理解,帶著學生走在有趣有益的語文學習的路上。我們每天吟誦著優美的兒童詩,開啟課堂前十分鐘的學習。每周讀書會上,分享一本兒童文學作品的心得,我們嘗試著將兒童小說改編成課本劇,嘗試讓學生寫兒童詩歌和小說……閱讀兒童文學會生動地把童年的秘密揭示出來,閱讀兒童文學,讓我更加懂得兒童的真實全貌,尊重兒童的生命價值,并引導我思考應如何面對兒童,如何跟童年進行最美好的對話與交往。
在教育閱讀的道路上一路走來,我相信,心向賢者,一路追隨,走得不疾不徐,走得溫暖踏實,一直走到心靈出其不意地靜下來……
(作者單位:南京市長江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