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繆立凡+郭昊+劉彥

【摘要】 目的 探討異常凝血酶原及甲胎蛋白在原發性肝細胞癌鑒別診斷中的意義, 分析其聯合診斷的價值。方法 回顧性分析87例肝臟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 分析比較術前異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聯合診斷的效能。結果 87例患者依據最終肝臟病理結果為原發性肝細胞癌患者63例, 非原發性肝細胞癌患者24例。取異常凝血酶原≥40 AU/L為陽性, 甲胎蛋白≥20 μg/L為陽性, 甲胎蛋白(+)異常凝血酶原(+)患者45例, 甲胎蛋白(-)異常凝血酶原(-)患者24例, 甲胎蛋白(+)異常凝血酶原(-)患者7例, 甲胎蛋白(-)異常凝血酶原(+)患者11例。聯合診斷(并聯)的敏感度為87.3%, 聯合診斷(串聯)特異度為83.3%, 均高于單獨診斷的敏感度(77.8%、74.6%)和特異度(70.8%、79.2%)(P<0.05)。結論 異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聯合應用能顯著提高診斷的敏感度和特異度。
【關鍵詞】 異常凝血酶原;甲胎蛋白;肝細胞癌;診斷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4.028
原發性肝細胞癌是消化道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占惡性腫瘤死亡原因的第三位[1, 2]。因此如何有效篩查和鑒別原發性肝細胞癌一直是臨床研究和工作的重點。由此, 本文通過對撫順礦務局總醫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肝臟腫瘤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 探討異常凝血酶原聯合甲胎蛋白在原發性肝細胞癌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共納入撫順礦務局總醫院普外科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肝臟腫瘤患者87例。年齡28~84歲, 平均年齡(61.1±13.8)歲, 其中男56例, 女31例。
1. 2 納入標準 本研究肝臟腫瘤患者的納入標準主要包括:①本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肝臟腫瘤患者;②所有患者既往均未發現其他腫瘤病史;③所有患者均手術切除肝臟腫瘤。
1. 3 方法 回顧性分析87例肝臟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 分析術前異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聯合診斷的效能, 與單獨診斷進行比較。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對兩種檢查結果的一致性采用Kappa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種檢測方法的檢測結果 87例患者依據最終肝臟病理結果為原發性肝細胞癌患者63例, 非原發性肝細胞癌患者24例。取異常凝血酶原≥40 AU/L為陽性, 甲胎蛋白≥20 μg/L為陽性, 甲胎蛋白(+)異常凝血酶原(+)患者45例, 甲胎蛋白(-)異常凝血酶原(-)患者24例, 甲胎蛋白(+)異常凝血酶原(-)患者7例, 甲胎蛋白(-)異常凝血酶原(+)患者11例。
2. 2 聯合診斷的效能 以異常凝血酶原或甲胎蛋白陽性為聯合診斷(并聯), 以異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陽性為聯合診斷(串聯)。聯合診斷(并聯)的敏感度為87.3%, 聯合診斷(串聯)特異度為83.3%, 均高于單獨診斷的敏感度(77.8%、74.6%)和特異度(70.8%、79.2%)(P<0.05)。
3 討論
甲胎蛋白是目前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肝癌篩查和鑒別的血清學標志物, 但其敏感度較低, 尤其是當其為陰性時容易導致肝癌的漏診, 約30%~40%的患者呈假陰性, 而在部分肝硬化和慢性肝病患者中甲胎蛋白也會有不同程度的升高[3-8]。席強等[3]研究表明, 甲胎蛋白單獨用于原發性肝細胞癌診斷時的敏感度為68%, 對于小肝癌的敏感度為62%, 對于TNM分期為Ⅰ期患者的敏感度為65%。由此可見甲胎蛋白單獨用于原發性肝細胞癌尤其是早期小肝癌的診斷時具有一定局限性[9-13]。而異常凝血酶原的發現, 尤其是兩者聯合診斷的應用, 能有效提高原發性肝細胞癌診斷的敏感度和特異度, 極大地減少漏診和誤診發生率[14-16]。紀文斌
等[5]研究表明, 異常凝血酶原聯合甲胎蛋白診斷原發性肝細胞癌的敏感度為79.6%, 特異度為81.4%, 明顯優于單獨診斷(P<0.05)。本研究表明, 聯合診斷(并聯)的敏感度為87.3%, 聯合診斷(串聯)特異度為83.3%, 均高于單獨診斷敏感度(77.8%、74.6%)和特異度(70.8%、79.2%)(P<0.05)。由此可認為, 對于異常凝血酶原陽性或甲胎蛋白陽性的患者, 應考慮原發性肝細胞癌可能, 對于異常凝血酶原陰性和甲胎蛋白陰性的患者, 可考慮除外原發性肝細胞癌可能。
綜上所述, 異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均可作為原發性肝細胞癌鑒別診斷的血清學指標, 兩者聯合應用能顯著提高診斷的敏感度和特異度, 減少漏診和誤診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趙海珍, 其其格. 207例原發性肝細胞癌患者臨床分析.中國肝臟病雜志(電子版), 2015, 7(3):89-91.
[2] 左鐸, 羅藝, 郭華, 等.聯合檢測血清miR-125b和AFP對原發性肝細胞癌的診斷價值.中國腫瘤臨床, 2014, 41(10):662-666.
[3] 席強, 孫桂榮, 叢培珊, 等. 血清異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聯合檢測對原發性肝癌的臨床價值. 中華檢驗醫學雜志, 2014, 37(12):928-932.
[4] 黃婭, 張鳳美, 范志娟, 等. 甲胎蛋白、異常凝血酶原聯合檢測在肝細胞肝癌診斷中的臨床意義. 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3, 17(5):882-885.
[5] 紀文斌, 肖年軍, 羅英, 等. 甲胎蛋白與異常凝血酶原在鑒別診斷肝細胞癌中的價值. 中華肝膽外科雜志, 2016, 22(3):145-149.
[6] 趙運勝, 王猛, 李軍良, 等. 血清高爾基體蛋白73、異常凝血酶原、磷脂酰基醇蛋白聚糖-3和甲胎蛋白聯合檢測對原發性肝癌的早期診斷價值研究. 中國全科醫學, 2012, 15(32):3730-3733.
[7] 鄺妙歡, 歐陽文婷, 林建華, 等. 甲胎蛋白異質體3、異常凝血酶原、甲胎蛋白檢測肝細胞癌的對照研究. 中華普通外科學文獻電子版, 2010, 4(4):12-15.
[8] 林鶯鶯, 陳燕, 陳巖松, 等. 異常凝血酶原(PIVKA-Ⅱ)檢測在肝細胞癌中的臨床價值. 現代免疫學, 2015(4):328-333.
[9] 邱春紅. 聯合檢測AFP、SCCA與APT在原發性肝細胞癌診斷中的價值. 右江醫學, 2010, 38(3):287-288.
[10] 席強. 血清PIVKA-Ⅱ和AFP聯合檢測對原發性肝癌的診療價值. 青島大學, 2015.
[11] 楊貴敏, 楊運強, 趙運勝. 血清異常凝血酶原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聯合甲胎蛋白檢測在原發性肝癌診斷中的臨床意義. 山西醫藥雜志, 2013, 42(13):783-785.
[12] 鄭海倫, 趙睿, 李大鵬, 等. 腫瘤標志物DCP和AFP在原發性肝癌中的診斷價值. 中華全科醫學, 2016, 14(1):29-31.
[13] 濮玨彪, 王學鋒, 彭奕冰. 血清異常凝血酶原檢測在原發性肝癌臨床診斷中的應用. 檢驗醫學, 2014, 29(3):270-273.
[14] 黃述婧, 姜菲菲, 王穎, 等. AFP與PIVKA-Ⅱ聯合檢測在原發性肝癌診斷中的應用研究. 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 2016, 23(10):1134-1138.
[15] 沈莉英, 熊彩萍, 高純. 高爾基體蛋白73與甲胎蛋白異質體在原發性肝癌診斷中的臨床應用. 實用醫技雜志, 2014(12):1321-1323.
[16] 莫甲光. 三種腫瘤標志物在原發性肝癌診斷中的價值. 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12):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