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成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是小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實現其教學目標,互動教學是其必然選擇。首先分析了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以明晰互動教學將面臨的問題以及采用互動教學的必要性,然后從豐富互動形式、抓住機遇教學和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三個方面探討小學語文互動教學的路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互動
小學語文的學習,對于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打下語文基礎,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在小學階段,由于學生不成熟的認識水平,往往使語文教學陷入泥淖之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最根本的目的并不是讓學生掌握大量的知識,而是希望通過師生互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和學會創新的能力,而在這種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實施互動的教學方式顯得十分必要。所謂的“互動教學”,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在師生、生生之間產生共鳴,從而提高學習效果的教學方式。
一、小學語文教學現狀
1.語文基本功處于起步階段
對于語文學習,最重要的是基本功,如果基本功處于短板,那么語文學習必然會陷入泥淖中,尤其是小學語文。而對于小學生,雖然日常生活中一直在使用語文,但是其系統的學習尚處于起步階段,并且還凸顯出不扎實的特點,主要表現在讀音不準確、書寫不規范等,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加強對基本功的教育。
2.認識能力有限
小學生很多能力都十分有限,如,表達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等,而這些能力的不足將直接影響語文的有效學習。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加快能力培養的步伐。
3.知識面狹窄
根據兒童心理學的研究,處于小學階段的兒童都有愛玩的天性,這就必然導致學生在語文知識方面缺少積累。而語文學習卻需要大量知識的積累,這兩者之間的沖突使小學語文在教學方面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并且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表達能力,這就需要有廣闊的知識面,而僅僅課本上的知識難以實現這樣的目的。
二、小學語文互動教學路徑探析
1.豐富互動形式,提高教學效果
第一,增加提問互動,在互動教學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而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在引導的過程中,最好的方式就是“提問”,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以此引發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在正確的方向學習課文,學生也可以主動向教師提問,以此實現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如,在《倔強的小紅軍》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問學生“小紅軍為什么是倔強的?在課文中哪里能夠體現出?”第二,增加情景互動,所謂的情景互動,就是讓學生模擬課文中的情景,增加學生對于課文中人物形象性格的理解,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例如,在學習《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時就可以采用這種方式,同時情景互動也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讀課文的方式進行。
2.抓住課堂生成,有效實施互動教學
課堂教學是一個完整的、秩序井然的過程,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互動而互動,硬生生地在教學過程中加人互動環節,那么不但達不到教學目的,還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抓住時機是十分必要的。第一,學生產生疑問時互動,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當學生產生疑問時是最好的教育時機,但有時學生的疑問非常繁瑣,甚至偏離了學習內容,這時教師應針對其進行矯正,此外,教師對于學生的疑問不要完全解答,要給學生留有思想上的“空白”,這樣更有利于學生進行思考。第二,在評價時進行互動,激發學生學習的信心,獲得別人的好評是每一個人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對小學生來說,有時一個鼓勵的、肯定的眼神都能激發他們繼續學習的信心,因此,教師在對學生回答問題后的評價非常關鍵。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采取鼓勵教育的方式,即使學生的答案是完全偏離主題的。
3.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互動學習的興趣
氛圍的營造,對于學生積極參與互動教學非常關鍵,尤其對于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來說。第一,創建平等的師生關系。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而學生只是課堂中被動的接受者,缺乏主動性,而在互動教學中要求打破這種畸形關系,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這其實體現出一種平等的理念,只有貫徹這種理念,整個教學才能有效。第二,樹立開放的思維,不同學生的思維方式是不同的,教師如果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強制的教育方式,那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會受到嚴重的打擊。
小學語文教學是否有效,對于學生以后的學習甚至成長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在教學中采用互動的方式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果的有效措施。而互動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因此,不能只采取單一的措施,要有針對性地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語文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郭家迅.小學語文互動教學的幾點看法[J].軟件(教育現代化),2013(7):296-297.
[2]侯金河.淺談小學語文的互動教學[J].新課程,2011(5):58-59.
[3]虞小梅.捕捉機遇,追求小學語文互動教學的實效性[J]. 文教資料,2008(2):140-141.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