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占兵
摘 要:主要從巧妙設置疑問、鼓勵學生參與、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手段以及創造生活學習情境等方面探索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主體意識;有效性
小學低年級數學是兒童數學學習的最初階段,對日后的數學學習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一階段能使學生建立起良好的數學學習印象,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逐漸愛上數學,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小學數學的重要意義不容贅述,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存在一定的問題。本文將主要探討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具體如下:
一、巧妙設置數學問題,引導學生探索思考
數學學習過程,應該是發現和探索問題的過程,即提出問題、深刻分析,使問題得到解決的一個完整的思維發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提出問題尤為重要,不僅要考慮教學內容,還要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設置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問題,這些問題要具有挑戰性與引領性,使學生陷入思考,活躍他們的思維。在此基礎上,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努力解決問題,水到渠成地學習了新知,從而使課堂向著和諧、高效、健康的方向發展。《角的分類和畫法》是四年級上冊的學習內容,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巧妙地設置疑問,學生在思考之后,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為下一步的探究和動手操作夯實了基礎,順理成章地理解了各個知識點。
二、注重學生參與課堂,培養學生主體意識
在現代教育理念下,傳統“一言堂”教學模式的弊端日益凸顯,教師不能一味地將自己的意見灌輸給學生,要通過自己的點撥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使他們積極參與到各個教學中,與老師和伙伴產生思維的共振,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提高課堂有效性。
《圓柱的認識》是六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筆者在這課的教學中有意識地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設置多個互動活動,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積極投入學習中,抓住時機讓學生解決課堂中發現的諸多問題。上課伊始,筆者出示了圓柱模型,讓學生自己看、摸,在多個感官的參與下適時提問:你有哪些發現?問題拋出后,學生都緊鎖眉頭,不知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于是,我急忙將問題進行細化:“誰能起來告訴大家,圓柱的兩個底面面積是否相同?”剛問完,就有孩子低聲說道:“一樣吧!”“相同吧!”我及時追問:“你能想辦法證明一下自己的猜測嗎?”在這樣的引導下,孩子們的目光不再茫然,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
學生1:圓的面積與直徑有關系,測量一下直徑,看是否一樣。
學生2:把圓柱的兩個底面在紙上畫一下,再剪下來,看看能否重合,如果重合,就說明面積相同。
學生3:把圓柱的底面放在紙上,沿著邊畫一個圈,再把另一個底面放在這個圈上,如果正好吻合,就證明面積一樣大。
經過這樣的引導,教師一改傳統灌輸式教學策略,使每個學生都能興趣盎然地參與到學習中,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在討論與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孩子們的思維互相碰撞,有效降低了知識的難度。
三、靈活采用多元化教學手段,使學生持續保持學習熱情
活潑好動、注意力無法長久集中,這是孩子們天性使然。為了使這一問題得到有效的規避,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喜聞樂見、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各個教學環節中,感受數學學習的魅力,與教師的思維保持一致,體驗成功的快樂。
單純的講授難免枯燥,教師可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形象化,將各種色彩明麗的圖片、圖文并茂的幻燈片、實實在在的教學模型、生動有趣的視頻引入課堂中。這些輔助手段往往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更快、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這種教學模式,將復雜的數學問題簡單化,使孩子們在玩中學,在不知不覺中消化新的知識,有效延長注意時間,構建起和諧高效的課堂。
四、適當引入生活情境,使學生活學活用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數學,但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數學意識比較模糊,并沒有意識到數學對于生活的重要意義。鑒于此,將學生常見的生活情境引入數學課堂中,能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這是目前數學課堂改革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新課程標準中已明確強調,數學學習要從孩子們的視角出發,可以與孩子們樂于接受的童話世界相聯系,讓他們切實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數學能改變生活。對于小學數學教師來說,要賦予教材以新的活力,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積累數學經驗。可以借助家庭作業,使學生睜大雙眼,尋找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如購物時計算應付和應找回的錢款、旅游時計算門票需要多少錢,使孩子們意識到數學無處不在。
小學數學課程是數學學習的基礎階段,也是培養兒童數學興趣的關鍵階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僅關系到學生的學習質量,更關系到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本文僅從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的層面展開探討,僅為拋磚引玉,希望可以為小學數學課程教學的有效開展提供合理建議。
參考文獻:
[1]白小晶.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探究[D].延安大學,2015.
[2]李慶英.網絡環境下小學數學探究教學策略研究[D].江蘇師范大學,2013.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