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露
摘要:農村留守兒童是指農村地區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而不能常年陪伴在身邊的,缺少父母關愛的兒童。留守兒童已成為當前我國農村地區存在的普遍現象,據統計,我國現有流動人口過1.3億,一些地區留守兒童已經達到當地兒童的百分之七十。由于長期缺乏父母關愛和教育管理,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已經成為當前青少年教育不容忽視的問題。
關鍵詞:留守兒童; 農村 ;心理問題
一、當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
(一)逆反心理強
留守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與人有一點摩擦就較真,覺得別人看不起他,跟人相處充滿警惕甚至敵意。由于他們缺乏安全感,所以對他人充滿不信任。這種潛意識中的不信任導致了他們的逆反行為,常表現為“不聽話”、“不禮貌”、“惡作劇”等,對老師、監護人、親友的教育產生較強的抵觸情緒。
(二)孤僻心理與人際交往障礙
由于父母長期在不再身邊,留守兒童缺乏與人心理交流,不良心理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對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由于孩子長期與父母分離,沒有產生相互信任的親情關系,導致孩子和父母短暫的相聚卻無法有效的交流,處在情感孤島上的這些孩子們,逆反和自卑心理會日益加重。
(三)道德品行不端
留守兒童正處于心理成長的關鍵時刻,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愛,加之隔代教育的漏洞,導致留守孩子養成不好的心理想法,如果沒有人正確引導,會導致孩子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有的甚至出現的違法亂紀的現象,嚴重影響健康成長。
(四)行為習慣較差
留守兒童多數是托養或寄養在老人或親戚家,缺少父母關愛易導致心理缺陷。由于缺少正確的價值引導,老人的溺愛或親友疏于管教,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衛生、挑食挑穿、不換衣服;有的留守兒童在家里不聽監護人教導,頂撞祖輩、不服管教、自我放縱。
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對策分析
針對留守兒童存在的以上問題,筆者認為應從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入手,合力解決這些問題。
(一)留守兒童應提高自我調控能力
應當鼓勵留守兒童多與父母、親友交流,著重培養農村留守兒童的正確心理。一是家長和學校應對留守兒童進行適當的情緒疏導,從不同的角度幫助留守兒童消除其不良的情緒問題,培養良好的情緒,使其正確面對社會,努力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提高自我控制能力,重建自信心,克服不信任、自卑等不良心理,使其身心能夠健康發展。二是從體育鍛煉入手,加強留守兒童意志力的培養。鼓勵留守兒童正確面對挫折,敢于挑戰困難,提高自己的獨立性和自制力。三是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兒童得到情感支持的源泉之一,培養留守兒童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及人際關系,可以使留守兒童的煩勞心理得到舒緩。
(二)建立融洽的父子母子關系
留守兒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關愛和呵護,長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兒童大多處在小學階段,一般都是未滿14歲的少年兒童。這個階段,正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第二關鍵期,親子關系的正常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完善家庭教育環境,加強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搭建他們能夠見面的橋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培養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
(三)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發揮學校的教育功能
教師應該用真誠的去關愛每一個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由于缺少關愛,行為習慣不好,自卑心理較重,如果教師和家長采取極端和不當的方式批評他們,往往事與愿違,甚至家中他們的逆反心理,因此教師應當更多的從側面進行引導,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行為和習慣的危害,讓留守兒童建立起正確的道德觀。
(四)整合社會力量,構建留守兒童教育和監護體系
各級政府應重視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育投入,壯大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努力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形成合力,建立起家庭、學校、社會協作參與、共同管理的留守兒童教育監護體系,共同促進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認真開展留守兒童摸底調查,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動,有針對性地對提高留守兒童參與度,進行正面引導。
兒童時期是人生發展的最為關鍵時期。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艱巨而長期的工程,需要大家不斷地努力和探索,使留守兒童也能成為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 吳思娜,21世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科學出版社出版.
[2] 劉紅,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研究現狀及展望,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
[3] 周宗奎,孫曉軍,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