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娜
摘要:“音樂教育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應該是人的教育。”俄國音樂理論家霍姆斯基的這句至理名言告訴我們:中職學校的音樂教育更多的應該是凈化心靈的教育、是美的教育、是自信面對人生的教育、是培養綜合素質的教育,這是中職音樂教育存在的價值更是我們中職音樂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關鍵詞: 中職學生;音樂教育;素質
一、用音樂體現魅力,凈化學生純真心靈
音樂教育的魅力是不言而喻的。音樂教育的“寓教于樂”是任何一種教育方式無法比擬的。通過不同音樂形式,不同藝術類型,傳達思想,表達感情,以音動人、以情感人,通過不同風格的音樂,讓學生感知;用不同音樂的魅力,讓心靈純凈。
音樂教材包含的內容廣泛,有愛國愛黨愛人民的政治教育;有遵紀守法的良好社會公德的教育等。教師要善于挖掘運用教材中美的素材,結合學生實際,讓素質教育滲透進每個教學環節中去。我國著名音樂家賀綠汀指出:“音樂是培養人民高尚的道德品質、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一個好的藝術作品,能寓美的教育無形之中,通過音樂節奏、音樂的旋律去觸動學生,美的概念油然而生,特別是對未成年人更能產生深遠的影響。如賞析《義勇軍進行曲》,我們可以通過對時代背景的介紹,音樂節奏與情感的聯系,啟發學生身同感受那鏗鏘的“起來、起來、起來”,觸動學生內心的吶喊“萬眾一心”,再現“冒著敵人炮火,前進、前進”的情景,用音樂渲染革命先輩的無畏精神,用音響去感染學生的沸騰青春,激發學生深深的愛國激情。音樂是最好的素質教育,特別是青春年少的中職學生,更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讓學生在感受音樂魅力的同時,思想得到提升,心靈得到凈化。
二、用音樂引導教育,培養學生文化素質
音樂教育不是單一音樂知識的傳授,特別是在中職音樂教育中,可以說它是為所有專業課程和文化課程服務的,我們的教學目標不是讓學生學習多少專業理論知識,掌握多少演唱技術技巧,而是以“引導”為目的,在音樂教學、表演、欣賞的過程中引入文學文化、史地政治、美術體育等知識內容,達到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音樂藝術中包含了豐富的文化知識,如欣賞音樂作品《說唱臉譜》,除要知道中國“四大國粹”,更應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背景;通過了解藝術家的生平事跡,深入理解其音樂作品,如《麗達之歌》的異國風情,《達坂城的姑娘》的異族風情;認識中國的“絲竹之聲”,理解西方的“金屬之樂”,如《梁祝》的悲情、《藍色多瑙河》的寧靜。在音樂的指引中,我們的學生既感受了美的音樂,又學習了廣博的文化知識,既度過了美好的時光,又未將光陰虛度。在音樂的世界里他們自由翱翔,不斷認識、學習、成長、成才。
三、用音樂感知世界,提升學生審美能力
中職音樂教育的目標是“美的”教育。人之所以追求美,除了悅己,更是自我的完善。通過音樂作品學會對美的甄辨,剔除丑陋,發揚真善美,對未成年的中職學生來說這種“審美能力”尤為重要,這更是中職學校教育成果的體現。如音樂電影《音樂之聲》體現了民族之美;青春電影《老男孩》是青春價值觀升華的美,歌曲《父親》、《母親》是親情之美,流行歌曲《精忠報國》、《龍的傳人》是愛國之美;學生們欣賞不同風格、不同形式的音樂,在欣賞中體會不同情感之美,即是“美的”教育。有人說:“音樂作品的最高境界,是心的真誠,是美的體現”。讓學生在音樂欣賞中一次次感知美好世界,一次次擁有深刻情感體驗,理解真正層次的美是來自心靈深處由內至外的美,而不只是頭發的顏色,身上的飾品,衣服的夸張,語言的另類,讓學生在“美的”教育中,提升審美能力,愛上美,學會美,懂得美。
四、用音樂重塑自信,構建學生健全人格
自信心是音樂心理素質的一個組成部分。職業教育的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是通常意義上的“雙差生”,即成績差,學習習慣差。他們在初中多是各類文化考試中的“墊底”,是中考的“落榜”,也各違紀事件的“主人公”,甚至很多還是初中老師的“眼中釘”。他們看起來張揚、卻內心脆弱,也是最缺乏自信的群體,他們用排斥、另類、自大來隱藏內心最缺乏的自信。如何讓這些學生重塑自信,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音樂教育任重道遠。在音樂教學中,我們很多學生非常有天賦,因為學不懂文化課,只好把精力用在模仿歌手明星上,所以明星們的特點、小動作他們可以學的惟妙惟肖,而怎么讓這些“隱藏”的天賦在“光天化日”下展示出來,解除自卑的心理障礙,藝術應該是最佳的方法,而音樂課是最好的平臺。讓同學們自由表演,自由發揮,自由展示,通過學生們一次次的重復和進步,老師們一次次的鼓勵和肯定,逐步建立勇敢的表現能力,樹立他們滿滿的自信。并將這份自信帶到專業課、文化課的學習中去,帶到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去,以自信面對未來的人生 。用音樂構造中職學生健全的人格,這是中職音樂的價值。
五、用音樂激發潛能,實現音樂教育目標
“音樂教育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應該是人的教育。”俄國音樂理論家霍姆斯基的這句至理名言告訴我們:中職音樂教育更多的應該是凈化心靈的教育、是美的教育、是自信面對人生的教育、是培養綜合素質的教育,這是中職音樂教育存在的價值更是我們中職音樂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音樂可以表達情感,也可以影響情感。合適的音樂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會讓人身體的每個細胞都動起來,發揮潛能與極致。《美國醫學會期刊》的一項研究指出,外科醫生在喜愛的音樂背景下能更準確無誤地進行工作,在不喜愛的音樂背景下次之,沒有音樂的情況下最差。
長期以來我們把中職音樂定位在娛樂課豆芽科,其實音樂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它對培養和提高學生多方面素質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音樂教育能促進德、智、體、美等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情操。中職音樂教育將挖掘音樂科學的素質教育資源,發揮音樂的魅力,全面提高中職學生的素質修養。
參考文獻
[1]《音樂知識與音樂欣賞》廖帆,何玲編著:人民郵電出版社2014年2月
[2]《做不抱怨的教師》張仁賢編著:世界知識出版社 201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