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探討農村小學生自信心發展現狀,提高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考察農村小學生自信心發展現狀。結果表明,性別、父母是否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是否獨生子女等變量對農村小學生自信心發展沒有顯著影響。影響農村小學生自信心發展的主要變量為學業壓力,需加強相關方面的輔導。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農村小學生;自信;問卷調查
1 引言
自信,即相信自己、悅納自己。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身價值和能力的充分認識和評價,是后天習得的結果。小學生的可塑性強、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心,正是接受新鮮事物和良好教育的關鍵時期,自信心對其性格的形成、成績的優劣、學業的成敗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對兒童的身心健康和諧發展具有促進作用,許多國家都把發展和強化兒童的自我價值感,增強其自信心作為小學教育課程的一大目標。
勞拉·金和謝爾頓指出,積極心理學是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
積極心理學在教育領域應用最為廣泛。羅婷、趙淑媛(2013)以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建設陽光校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李順清(2012)嘗試采用積極心理學的方法改善高職英語教學課堂,邁出了寶貴的一步。萬金店(2012)提出應在認識、價值、方法三個維度進行積極心理學在我國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研究。李洪波、胡子秀(2013)認為在積極心理學的指導下,通過開展各種學校文化活動,采用積極心理測量技術等具體途徑,心理健康教育面對的很多問題可以逐漸得以解決。劉振興、潘書波(2013)認為積極心理學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具有很強的應用價值。
但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也有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一、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以大學生和成人為主,有關小學生的研究較少,其研究結果是否能應用于小學生尚未可知;二、積極心理學的理論體系不完整,尚需要進一步研究。
本研究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基礎,探討農村小學生自信心發展現狀。
2 對象和方法
2.1 對象
以順德區某小學184位三年級小學生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184份,收回問卷175份,有效卷171份,回收率95%。
2.2 方法
2.2.1 工具 采用自編問卷的形式,該問卷共10個題目,每個題目采用1-4級評分。經信度和效度檢測,該問卷信度效度良好。
2.2.2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3.0對問卷結果進行分析。
3 結果和討論
3.1 不同因素對農村小學生自信心影響
為調查不同因素對農村小學生自信心的影響,進行此分析,結果如表1。
從表1可知三年級學生自信心平均得分為30.77,屬較高水平,而且,不同因素對我校三年級學生的自信心發展水平影響較小,性別、是否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是否獨生子女等對學生的自信心發展水平未形成顯著影響。
3.2 學業壓力對農村小學生自信心影響
為調查學業壓力對農村小學生自信心的影響,進行此分析,結果如表2。
由表2可知,影響小學三年級學生自信心水平的主要因素為學業壓力,其中,56.7%的學生擔心自己在學習和集體活動中表現不出色,43.9%的學生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與此相反,身高或者家庭經濟水平等因素對學生自信心水平的影響較小。僅有15.8%的學生認為自己長相較差,10.5%的學生羨慕別人的新衣服。
4 討論
現階段農村小學生自信心發展現狀呈現新時代的新特點,受調查學生處于廣東省發達地區,雖是農村,但生活水平較高。外部條件較少的影響學生的自信心發展。與此同時,學業壓力作為非常關鍵的外部因素對學生的自信心水平造成了顯著影響,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自信心培養應注意這一點。
5 小學生自信心培養的進一步設想
1.對學生培養目標的定位的提升。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不停留在知識、方法的培訓,而定位在提升學生的內在成長動機上。
2.通過家校社區三結合共育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
把學生自信心培養項目與家庭、社區共同結合起來,對不同學段的家長提供可操作的措施與建議,并在社區內開展相關的活動,進一步發揮學校、家庭、社區的合力作用,在教育資源上實現共享共用。
3.提升學生以“自信”為主題的心育課課程內容質量,優化課堂教學形式。進一步提升心育課程的內容質量,繼續提升學生自信心培養的實效。
參考文獻
[1]車麗萍;自信的概念、心理機制與功能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2]王娥蕊;3~9歲兒童自信心結構、發展特點及教育促進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6年
[3]劉紅;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教育對策[J];貴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作者簡介
劉世苓(1987-),女,山東濰坊人,漢族,現為廣東省順德區星槎小學教師,碩士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發展與教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