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吳佳進
關于江蘇省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的思考
周俊吳佳進
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思考
中等職業教育開展質量年度報告工作,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精神的具體體現,也是繼本科院校、高職院校之后整體提升中等職業教育辦學質量的重大制度創新,為促進中等職業學校強化內涵發展、弘揚立德樹人理念、強化教育供給側改革、規范教育教學管理、履行好人才培養質量主體責任、回應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創新了載體。開展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是一項充滿創新的工作,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工作。
開展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工作,有利于完善中等職業教育質量評價制度,加強和改進學校管理工作,完善和創新學校德育工作,促進教育行政部門和中等職業學校強化質量自主建設、自我保護意識,將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建設落到實處,在更高水平和層次上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出能滿足社會需求的合格畢業生。
開展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工作,有利于中等職業學校向社會展示自己的辦學業績、辦學特色,向社會宣傳自己的辦學理念、辦學主張,不僅能強化職業學校與行業、企業、社區的溝通和聯系,而且能進一步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的知名度、美譽度,爭取社會更多有識之士對職業教育發展的支持,特別是政策環境和輿論氛圍上的支持,增強中等職業教育的吸引力,為其可持續發展營造更加優質的軟環境。
開展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工作,有利于促進中等職業學校通過信息公開回應社會關注的重大問題,更好地接受社會監督,把教書育人工作落到實處,更充分地履行好教育供給側的社會職責。任何組織的發展都離不開有效的監督,沒有監督的發展可能因自以為是而事與愿違,其結果不僅不能持久,而且也是可怕的。職業學校也是這樣,其發展離不開有效的監督和檢查。雖然學校的自主權要加強,但有效的社會監督更是不能忽略。質量年度報告是開展有效監督的基礎,沒有對學校辦學狀態的真實了解,監督也就不可能落到實處。
開展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工作,有利于促進中等職業學校更好地與行業、企業、社區等需求主體進行溝通,密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校企協同育人,有利于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合作的前提是對合作對象運營情況的了解,了解是信任的基礎,而信任是合作的前提。缺乏了解的合作是脆弱的,即使因為種種外部原因形成了合作,如果缺少通過了解而形成的信任,也是不能持久的。目前校企合作雖然在政府的大力倡導和強力推進下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大都停留在表層,特別是企業的積極性并沒有真正激發出來,原因之一就是企業對學校辦學的真正情況缺乏了解,無法介入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
依據《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精神,江蘇省驗收通過的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于2016年年底完成了質量年度報告工作。從報告內容來看,中等職業學校辦學質態健康,辦學行為規范,辦學績效優良。參與此項工作的學校基本做到了如下幾點。
(一)新質量意識普遍確立
隨著時代的發展,質量內涵由關注標準轉向關注需求,質量就是滿足顧客需求程度的觀點被越來越多的學校所理解和接受。從學校提供的質量年度報告來看,按標準辦學的傳統理念越來越多地被新質量理念所取代,質量成為內涵建設主要內容的意識也普遍建立。提供質量年度報告的學校都依據新質量的內涵要義,程度不同地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權交給了學校需求方,較多注意政府、行業、企業、學生、學生家長和社區對學校辦學質量的評價和認可。隨著質量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校將關注焦點由外延轉向了內涵,由規模轉向了質量,由自說自話轉向第三方評價。專業建設得到普遍重視,課程建設得到新的加強,師資培訓得到強化,學校管理越來越規范化、精細化。
(二)基礎條件得到進一步加強
優化辦學條件是質量提升的基礎,也是學校內涵建設的第一步。質量年度報告顯示,參與年度報告的學校,其基礎辦學條件都程度不同地得到了新的鞏固和加強,特別是實訓教學設備設施在原有的基礎上普遍得到了新的充實。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國家對于中等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資金投入越來越多,職業學校的辦學條件日益優化,辦學環境日益優良。從質量年度報告中我們欣喜地發現,2016年職業學校教學儀器設備總值、實訓工位數、生均圖書冊數等重要數據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新的攀升。基礎條件的改善為中等職業教育吸引力的增強、可持續發展的實現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學生發展得到普遍重視
新質量時代,學生不僅是受教育者,也是學校教育服務的需求者,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具有評價權。一所學校質量的高低,最主要表現在學生和教育的發展上,遠離學生發展、教師發展的所謂質量提升都是虛幻的。質量年度報告顯示,參與質量年度報告的學校,都將學生發展作為學校的重要工作,重視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出發組織教育教學,素質教育和能力教育得到新的強化,職業意識教育、創新教育得到重視和加強,學生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普遍提高,學校的就業質量較前一年得到提升。另外,各學校都普遍開展了學生滿意度調研,都將提高學生滿意度列入自己的工作目標,促進學生發展的理念越來越清晰,舉措越來越細致,效果越來越顯著。
(四)質量管理得到新的強化
質量年度報告顯示,出具質量年度報告的學校的質量管理有了新的提升和改進。質量管理理念進一步優化,質量被列為學校發展的“第一生產力”。教學中心地位進一步加強,從質量年度報告中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學校各方面的工作都緊緊圍繞教學展開,并主動服務于教學。無論是年度預算還是日常工作,都程度不同地將教學工作作為學校各項工作的核心。制度建設有了新進展,為保證質量管理的常態化,出具質量年度報告的學校都高度重視制度建設,依據質量提升要求出臺了與具體校情相一致的相關管理制度,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基本做到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必依、按制度辦事,通過制度管理嚴把質量關。
(五)校企合作得到了普遍關注
出具質量年度報告的學校普遍堅持“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校企合作機制,從學校實際出發,積極探索符合本校實際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的范圍和深度得到明顯拓展,不僅在資源、實訓等方面加強合作,育人方面的合作也得到了較多的重視和加強,學生實習質量、就業質量顯著提升,畢業生受到了用人單位的普遍好評。
(六)教學工作的診斷與改進得到了普遍重視
雖然江蘇中等職業教育沒有被列入教育部教學診改試點范圍,但江蘇中等職業學校并沒有因此而放松對此項工作的關注和重視,特別是參與質量年度報告的學校普遍啟動了教學診改工作。他們認真學習教育部相關文件精神,組織專題報告會,有的學校建立了專職質量監控部門,有的積極加強數據平臺建設。教職工的質量意識、數據意識得到鞏固和提高,反思和即時改進的理念越來越清晰。
江蘇省出具質量年度報告的中等職業學校,總體上能夠依據教育部頒布的文件精神撰寫報告,態度認真,工作重視。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各學校質量年度報告的質量、顯示的工作力度明顯參差不齊,暴露出來的問題也各不相同,就其共性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重硬件建設,輕軟件建設
質量年度報告在闡述學校發展時,所羅列出來的數據,大都圍繞“硬件”展開,主要集中在占地面積的增加、建筑面積的擴大、實習設備值的增長、教師人數的增加等方面。對于學校內涵建設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即辦學“軟件”的建設狀況關注不夠;反映學校舉辦者在促進區域職業教育發展方面的情況不多,如區域政策的完善情況、區域環境的優化情況,基本上沒有提及。雖然硬件建設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然是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必須關注的主題,但在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制約辦學質量提升和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是軟件建設。
(二)定性描述多,定量統計少
質量年度報告在反映學生發展、校企合作、社會貢獻等部分指標的表述上,許多學校都停留在定性描述上,缺少相應數據的支撐,更缺少通過相應數據歸納學校質量提升的工作軌跡。反映出我們不少職業學校管理理念還較為傳統,量化分析意識較為薄弱,數據分析能力存在不足。大數據背景下,只有融合定性描述與定量分析的質量年度報告,才能較為真實、全面地反映出學校質量提升的客觀事實,才能更有說服力地反映出職業學校辦學質量的提升。
(三)重成績展示,輕問題剖析
質量年度報告既是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學校尋找問題、剖析原因,致力于“補短”的好抓手。報告成績理所當然,但尋找問題、剖析原因同樣不能輕視。現有的質量年度報告大都集中于成績,洋洋數十頁,但對學校質量提升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重視不夠,特別是問題產生的原因剖析,僅有寥寥數筆,有的甚至沒有進行原因分析。
(四)主觀自我評價多,客觀他方評價少
依據教育供給側改革理論,中等職業教育質量評價主體眾多。從中觀方面來講,有政府、行業、社區;從微觀方面來講,有用人單位、學生、學生家長。提交的質量年度報告大多是學校的主觀自我評價,只有極少部分來自政府、社會等他方的評價,有明顯的自說自話現象,這樣的報告客觀上存在公信力不足的問題。要讓學校辦學質量評價更具有公正性和說服力,必須盡可能多地引入他方評價。只有這樣,質量年度報告才具有說服力,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
(五)職教意識較為薄弱,對口高考仍是第一選擇
中等職業教育從其類型特質來講,應是以就業為第一導向的教育,雖然從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來講,要重視學生的學歷提升,要通過“立交橋”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夯實基礎,但不能因此而放棄就業教育,將中等職業學校辦成以升學為主的第二高中。這是所有中等職業教育人必須明確的道理,必須堅守的信念,也是辦學實踐中必須堅持的原則。但現在出具的質量年度報告所彰顯的辦學理念并沒有堅守職業教育的原則,不少職業學校對職業教育的類型特色理解不深刻、把握不準確。不少學校人在職教,心在普教,學校工作重點就是對口高考,素質教育、能力教育多被升學教育所取代。有的學校將對口單招作為學校特色來打造,更有甚者,將對口單招上線人數的增加列為學校素質教育取得的成就。
另外,質量年度報告所顯示的內容與《通知》精神有不一致的地方。《通知》在第三部分的第二條明確指出:“中等職業學校教育質量年度報告要緊扣人才培養工作,全面展示人才培養狀況、教育教學、學生德育、學校黨建等情況,總結提煉教育教學改革的經驗做法、分析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提出改進的措施和辦法。”這里明確了中等職業學校質量年度報告的內容應圍繞四項工作,從三個層面進行撰寫。現有的質量年度報告雖然也能基本反映出學校質量建設狀況,但由于差異的存在,導致相關應有內容的缺失,如四項重點工作未能在經驗提煉、問題分析、改進措施三個層面上充分展開。
依據《通知》精神,質量年度報告應著重于總結提煉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經驗做法,全面分析學校質量建設上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提出克服困難、改進問題的具體措施和辦法。對于成績的總結應該客觀、全面、系統,實事求是;對于困難和問題的剖析應該真實、客觀、準確,就事論事;對于改進措施和方法的歸納,不僅應該具有針對性、實效性、科學性,而且應具有前瞻性,符合時代發展的趨勢和要求。2017年,所有中等職業學校都要參與到質量年度報告工作中來,以質量年度報告為抓手,促進學校質量提升的意識應得到進一步加強。為此,從進一步完善該項工作這一角度出發,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質量年度報告應圍繞教育部《通知》精神,將其關注重點放在事關中等職業教育質量提升全局的四大項目上。必須看到:“人才培養狀況”指向結果質量,也是社會最為關注的焦點;“教育教學”是學校一切工作的核心,也是質量提升的關鍵;“學生德育”是中等職業教育學生成人的關鍵,也是提升質量的基礎;“學校黨建”事關培養什么人的問題,是質量提升的保證。這四大項目立足于學校特質,著眼于辦學質量,必須認真審視。依據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的具體要求,在普遍性的基礎上,重視特殊性;在關注全面的同時,抓住重點;在注意基礎工作的同時,更要將主要精力用于質量提升上。
第二,質量年度報告應圍繞《通知》精神,圍繞四大項目做好“提煉經驗、分析問題、改進措施”三個層面工作。“總結提煉教育教學改革的經驗做法”是質量年度報告的基本內容,沒有經驗的把握也就沒有學校的發展,而且任何經驗都是在原有基礎上的提高。“分析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是學校質量持續提高的前提,無論何種狀態的學校都存有各自不同的困難,都面臨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果沒有對困難和問題的透徹分析,也就沒有困難和問題的真正解決。“提出改進的措施和方法”是學校質量提升的保證,任何一所學校都是在克服困難、解決問題中前行的,這也是學校與學校之間質量產生差距的原因所在。從整體來看,區域內學校所面臨的優勢與劣勢、機遇與威脅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為什么有的學校發展快一點,有的學校發展慢一點,其主要原因就是不同學校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措施和方法不同,也正是在“舉措和方法”上,學校與學校的距離拉開了。撰寫質量年度報告應充分利用這一機會,從時代趨勢、發展要求、學校實際出發,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和方法。
第三,撰寫質量年度報告,要從相關要求出發,統籌兼顧,做好成績顯示、問題剖析、工作改進等不同層面的工作,實現學校質量的螺旋式上升。一要吃準吃透“質量”的內涵,對“教育質量”進行明確的界定。總體來說,學校的教育質量應該至少包括投入質量(生源狀況、師資狀況)、過程質量(教學運行情況、學校管理狀況)、結果質量(學生就業質量與企業、社會反饋)。二要明確發展導向,質量提升應突出以人為本,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要從滿足社會與學生的發展需求出發,總結經驗、分析問題、改進提高,為撰寫好年度質量報告奠定基礎。三要堅守誠信原則,確保真實、不造假。必須明確造假不可能求得質量的真正提升,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只能在解決真問題、真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才能實現。要整合學校、用人單位以及社會第三方研究機構等提供的信息,力圖真實顯現學校的辦學質態。四要內外融合、兼收并蓄。質量提升既要及時吸收國內外的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又要從國情、地情、校情出發;既要完成規定動作,還要做好自選動作。
綜上所述,一份具有完整性要求的質量年度報告,必須緊扣學校人才培養工作實際,依據相關文件要求,全面展示人才培養狀況、教育教學、學生德育、學校黨建等四方面情況;一份能產生成效的質量年度報告,必須著眼于經驗提煉、問題剖析、改進舉措三個層面;一份能推進學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質量年度報告,對策既要有針對性,更要有前瞻性。新質量時代背景下的質量年度報告,不能簡單等同于基礎工作數據的采集,更不能將其視為例行工作,草草應對,而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工作上精心準備,績效上充分應用。
(作者單位:江蘇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江蘇旅游職業學院)
G710
A<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編號】1
1005-6009(2017)52-0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