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
互動才能互通
徐彥
高等級技術工人兼職職業院校取得成效后可獲得獎勵性職稱提升,但對于職業院校專業教師而言,他們的職稱晉升是否也應該強化實踐環節的要求?目前的做法有教師暑期下企業頂崗實習、“現代學徒制”等,時間不夠連貫,主題不夠鮮明,教師蜻蜓點水般的實習給教學帶來的提升收效甚微。人事部門對企業(勞動部門)從業者服務職業院校可以提出目標,明確要求,那么對職業院校教師反哺企業崗位,在一線崗位學習足夠的新鮮技能與知識,也應該有明晰的任務與目的,還應與職稱評聘有所關聯。建議如下:
一是對專任教師到企業(社會)一線實習鍛煉建立成長檔案。檔案分校內與校外兩個板塊,在實踐或創新環節的質和量上進行考核。校內將教師參與實訓指導、課程開發、項目或課題研究作為考核內容,校外以教師參與企業技術革新、產品設計與研發、加工制造等內容為主。教師個人結合工齡、職稱,確定分階段實踐的主要內容,學校結合專業未來發展與結構情況可指定部分學習內容,兩者各占一定比例,并經第三方(教研室)審核、教育局備案方可實施,核準部門有否決權。該項措施可作為學院(校)對教師聘任簽約的先決條件和教師評優評先與職務提升的必備條件。教師參與實踐創新有目標、有計劃、有時間保證,并且以滲透進入課程內容、改進教學模式、完善教學評價來作為考核依據,以評優評先認定、崗位聘任簽約等條件約束指引,這對全面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將起到極好的推動與保障作用。
二是對技術等級較低的一線企業勞動者到學校兼職開放渠道。當前,職業院校專任教師普遍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學校要緊跟市場的節奏,必須有選擇地調整教學計劃,增加一些新技術、新標準方面的知識,完全依靠校內教師顯然勉為其難。鼓勵學校及時聯絡產業中的骨干企業,遴選合適的一線勞動者到校兼職,學校可為兼職教員配備輔助教師一起開展教學工作,如修訂教學內容、調整教學環境、完善教學模式等,將一線技術中的新鮮內容與標準更早更快地充實進教學體系,縮小專業目標與行業標準之間的差距,縮短學生就讀與就業之間的距離。對兼職教員放低門檻,既彌補了職業院校專業教學人員的短缺,又為一線勞動者參與職校教學帶來動力。從政府層面對不同兼職者根據資歷、工作量給予適度經濟補償,也是勞動光榮的一種體現,并可延伸作為技術崗位晉級的關聯因素。
在當前的體制框架內還無法做到不同崗位之間身份自由轉化,吉林省人事部門的做法已經做出表率,但要真正打破壁壘,路途還很遙遠。職業院校不妨從加強校企雙方人員的互派互動開始。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教育局教研室)
G717
C
1005-6009(2017)52-00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