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子
利用數學錯題資源促進“學困生”主動學習的策略研究
房 子
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學困生”轉化策略研究出現的較多,其中較為有代表性的主要是從成因、特點、類型、診斷等幾個方面進行研究,但在如何促進“學困生”主動學習,讓他們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得到和諧發展,提高學習效果等方面,尚待深入的研究,而且在有效教學資源中用在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尤其是利用錯題資源進行研究的幾乎沒有,這讓“學困生”數學學習中產生的錯題資源成為一個新的突破口。
錯題資源;學困生;主動學習;學習效率;學習體驗
在數學教學理念傳統又不失創新、方法多樣而又互相融合、理論聯系實際的現代教學框架下,我們常常將學生的學習分解成三個環節:學習效率、學習結果和學習體驗;而對于“學困生”這三個環節卻往往是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最薄弱的地方,這對于他們的均衡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利用數學錯題資源改善學習模式,創新學習方法,結合數學錯題提升“學困生”學習效率、突出學習結果、增強學習體驗感、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成為至關重要的新策略。在現代教學理念中,數學的教學傳統又不失創新、方法多樣而又互相融合、理論聯系實際,我們常常將學生的學習分解成三個環節:學習效率、學習結果和學習體驗。這三者是相互關聯而又相互制約的。
如何利用學生學習過程中產生的錯題資源促進“學困生”主動學習呢?數學的錯題資源通常指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一些典型錯誤或錯題,作為學生的學習資源;以及教師通過及時捕捉、整理、精選學生出現的典型錯題,經過深入分析錯因,有機結合成各種教學要素,作為教師的教學資源。針對不同誘因的“學困生”需要研究不同的策略。通過開展自評與互評、自糾與互糾等各項利用錯題資源的活動,可以將“學困生”分為記憶力障礙型、思維遲鈍型、想象欠缺型、缺乏操作型、興趣暗淡型等不同學生,通過錯題研究活動以減輕“學困生”在學習數學上的心理壓力,發展其個性特長,提升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另外加強其自主管理、研究、糾正、預防錯題,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由“學會”轉化為“會學”,從而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通過比較學習和研究,制定了以下幾點策略:
“學困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錯題資源及教師教學過程中整合的錯題資源的使用在學習過程中能讓學生很快地由遠及近,由淺入深,將陌生的、抽象的內容迅速地結合典型錯誤或錯題轉化為熟悉的形象的內容,排除了陌生感和抽象感。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這一點很容易實現,當然如果在結合錯題資源的基礎上,效果將更加明顯。例如在需要說明某一個定理的價值時,往往會選擇一些題目來證明或者計算讓學生從中感受它的價值體現。大部分教師會選擇一些新題或者隨便編幾個題目,這對“學困生”來說又成為一個新的挑戰,讓其感到畏懼。如果從做過的錯題中進行篩選并展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性學習中,“學困生”則不會非常排斥,較為樂意地再進行一遍過程性學習,從而提升學習體驗的成功感。
體現在數學的學科特殊性,數學的問題不是憑空捏造的,所有的數學模型也不是隨意構建的,它們都有“原型”。利用這些“原型”給以加工,自然呈現出創新,在教學過程中更需要這種創新,但是在解決問題時這些創新卻成了“學困生”學習的阻礙,這也就對他們的各種能力考查有所提高。因此在錯題資源中進行未知和已知的條件轉化更必要,也更容易讓“學困生”融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去,更能促進他們主動學習數學。
錯題資源的利用不僅是為了能更快更好地讓學生進入學習,轉化抽象,轉化陌生,更多的還應該是學生成功感的實現。在教學設計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典型的錯題進行使用和修改,在此基礎上先讓學生消除陌生感,再進行變形,最后呈現出一道比較深層次的題目原型,讓學生一目了然。事實上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已經將所有問題解決,在熟悉的解題環境中解決了新的問題,不僅不需要繁冗的引入設計,又讓學生感到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解決了這么復雜的問題,得到了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學習的信心。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要讓學生帶著一種高漲、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這里的創設情境不一定非要是實際情境,也可以是數學情境,那么往往更多的就會用到一些熟悉的題目。此時如果設計一些比較典型易錯的題目往往會勾起學生迫切解決的欲望,錯題資源中已有的、典型的、錯誤率較高的均可以實現這樣的目的。查漏補缺,針對考查知識點分析錯因,找出防錯糾錯策略,在整個分析交流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想象和理論基礎的支撐,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涉及,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好勝心。
學習關鍵在于學習過程中成功感的體驗。“學困生”為什么不喜歡數學,因為他們很少從數學學習中體驗到成功。因此這一點在“學困生”學習過程中顯得彌足珍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面對學情不同、能力不同、基礎不同的各個學生時更應該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從中獲取成功的體驗,讓學生在發現中體驗喜悅,在探索和實踐中體驗樂趣。教師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往往會用到例題,這些例題可以從典型錯題中選取,加以修改,讓學生似曾相識地去發現,在“哦~”的一聲中開始數學的學習,在教師和學生不斷的探索不斷的變形以及不斷的解答過程中,盡可能的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進來。層次弱一點的可以設計淺一點的問題,層次高一點的則復雜一點,因人而異各取所需,課堂不應該是照本宣科的私塾,而是用來研究學問的地方!
最后引用余文森先生的一句話,“一個人前進的動力來自于他的需要,一個孩子要樂學、好學,他得在內心有學習的欲望和探索的興趣。我們常說:給他一個桃子,你得讓他跳一跳能夠得著,否則,他跳幾跳都沒希望,就會因失望而放棄。讓孩子在學習中能主動地參與到樂學最終到好學,這是教育主旨所在”。
[1]郭英.初中數學學困生轉化策略[J].新課程導學,2013,(32).
[2]楊春華.淺談如何變學生的“錯”為教學的“源”[J].學生之友:下,2012,(11):84.
[3]莫亞香.初中數學“學困生”的現狀分析及應對策略[J].初中數學教與學,2013,(22).
[4]瓦恩布雷納,劉頌,劉巧云,譯.學習困難學生的教學策略[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
[5]胡春杰.數學學困生數學學習特點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0.
[6]余文森,劉冬巖.有效教學的基本策略[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房子,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第三十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