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
通過對外開放、吸引外資、升級CBD、鼓勵創新,
沒有政策優勢的廣州天河仍然快速實現了新舊動能“換擋”
2016年,廣州市天河區以3801.2億元的成績,連續第十年摘得GDP總量全市第一的桂冠。與往年不同的是,曾經對天河區GDP貢獻巨大的工業、商業和房地產等行業,如今似乎都失了“銳氣”:2012年~2016年,天河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速從13.1%放緩至3.0%,商品銷售總額增速從28.9%放緩至0.9%,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速一度接近零增長。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天河卻保持了9%的經濟高位增長。
數據顯示:同一時段內,天河區金融企業增速從7.0%迅速攀升至22.0%;其他營利性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速從8.9%躍升至19.9%;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速從15.7%上升至25.4%。
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天河區發展動能轉換究竟是如何實現的呢?
外資仍在高速增長
3天——從拿到保監會批文,到辦理好營業執照,這是外資企業落戶天河的新紀錄。
這大大超出了蘇黎世財險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黎世財險”)總經理于璐巍的意料,“按照原來的估計,辦好營業執照起碼要2周時間。”
作為一家外資保險公司,蘇黎世財險進入北京、上海已有十余年。2016年12月底,蘇黎世財險選址廣州,落戶天河,至此完成了對中國三個中心城市的覆蓋。
廣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背后是令人無法忽略的廣東市場。
“廣東是保險大省,位居全國前三,僅2016年上半年增速就高達70%。”于璐巍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從未來前景看,廣東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都相當發達,長遠發展大有可為。”
而像大多數進入廣州的外資企業一樣,蘇黎世財險選擇落子天河。
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樞紐型網絡城市的核心區,天河區位優勢明顯,擁有巨大的輻射力和廣闊的市場,不少落戶于此的外資企業都承擔著華南總部、中國總部乃至亞太總部的功能。
天河CBD集聚了140家世界500強企業,云集的高校輸出了大量專業人才,形成了巨大的人才儲備庫。
但是,相較于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廣州南沙自貿區,天河并沒有政策優勢。在于璐巍看來,與優惠條件相比,他更看重天河在政府服務、營商環境和人才儲備方面的軟環境。
在天河,政府的職能就是要幫助企業解決困難,早已成為共識。在人才綠卡、落戶安家上提供政策便利,甚至為企業員工提供醫療、子女教育等一條龍式服務,越來越成為聚集人氣和人心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我們廣東分公司擬任命的總經理是位外籍高端人才,在上海浦東新區工作生活多年,要挖他來廣州,最棘手的問題是他3個子女的入學問題。”于璐巍沒有想到,這竟成了區里的“一號工程”,順利地把這位外籍高管請到了廣州。
商務部外資司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國家實際利用外資1260.01億美元,同比下降了0.21%,而天河卻逆勢而上,引入外資319家,實際利用外資10.01億美元,增速高達16.20%。
高臺“蓄水”的CBD
蘇黎世財險入駐的廣州國際金融中心(又被稱為“廣州西塔”)位于廣州新中軸線和珠江黃金岸線交匯點,天河CBD的核心區。
這里是廣州市總部經濟最為密集的區域,在不到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3家世界500強公司的總部,以及140個世界500強企業設立的184家項目機構。
在仲量聯行華南區商業地產部負責人馬煒圖看來,天河CBD之所以能夠成為廣州總部經濟的名片,是因為手里有4張優勢牌:廣州“千年商都”的品牌優勢、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高端集聚的載體優勢和接軌國際的開放優勢。
仲量聯行是一家在美國上市的知名房地產咨詢機構,其業務遍及全球75個國家,在業內排名位居世界前五,主要業務范疇是寫字樓招商。
作為唯一一座2000多年來始終對外開放的貿易港口城市,廣州“千年商都”的品牌吸引了大量的外資企業。
1994年,馬煒圖跟隨第一波外資企業的腳步進入廣州。
“因為區位因素,先到這里來的大部分都是港澳的外資企業。外資企業對于辦公環境和企業形象十分看重,當時進來的外資基本都集聚在越秀區的越秀廣場、中國大酒店、花園酒店。”他說,直到現在,在珠江新城每走100米都會遇到一兩位港澳人士。
隨著天河北商貿區、珠江新城金融商務區的崛起,其寫字樓的硬件水平和商事制度都在接軌國際,天河CBD也成了金融業、現代服務業、IT通信業、區域總部型外資企業的首選之地。
在馬煒圖看來,CBD的發展都是這個規律:由集聚到溢出。“后建的CBD寫字樓標準更高、環境更好,而租金門檻也會讓高端且效益好的產業更加集聚。”
天河CBD的總部經濟就是依托這4張優勢牌而成。總部經濟恰好契合了中心城市CBD的功能。
“中心城市應該具備吸納、消化、輻射和帶動4項功能。”馬煒圖告訴本刊記者,“中心城市的功能不斷升級,最終會孵化出具備輻射、帶動周邊產業的區域總部型企業。”
天河CBD已經經歷了“吸納”和“消化”高端產業階段,正在向“輻射”和“帶動”階段轉換。未來,天河CBD將會被打造成“城市經濟中心、創新中心、服務中心和展示中心”。
有時候,總部型企業只是一個決策中心,而非結算中心,不一定帶給天河多少稅收。但這對整個廣州、乃至珠三角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意義非凡。這意味著,天河區只能“擼起袖子加油干”,忽略一時的稅收得失。
近年來,天河CBD的總部經濟的發展和影響頗見成效。僅以2016年為例,天河CBD創造了2700億元的生產總值,總量占全區的71%,增速高達9%;從地均產出看,2016年,天河區每平方公里GDP產出達27.7億元,高出深圳南山的20.5億元、北京海淀區的11.6億元,在全國三大科技強區中位列榜首。
市場驅動的“內生性”創新
天河區在創新驅動發展上有著天然優勢——這一區域聚集了創新所需的技術、資本和人才資源。
廣州天河集聚了30所高等院校和57家科研院所,每年都有大量的發明專利實現產業化。尤其是華南理工大學,每年僅授權專利就達2000多項,數量和專利技術轉讓指標位列全國高校第一。
“科研成果產業化需要的資金,在天河可以很容易找到。珠江新城金融商務區是廣州金融機構最密集、金融服務機構最發達的區域,廣州全市金融機構70%集聚在天河。”天河區商務和金融工作局局長張海波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在天河,還可以找到任何層次的人才。這里有200多家全球頂尖的跨國人才服務機構和華南地區最大的南方人才市場。天河軟件園匯聚了大批的科技創新人才、海歸專才和各類科技創新人才,總量超過30萬,從業人員聚集度僅次于北京中關村。
優越的創業環境催生了大量創業者,他們依靠互聯網“產業土壤+人才資本”優勢,開啟了市場驅動的“內生性”創新。
“找塑料網”和“極飛科技”的誕生便是證明。
2014年6月,牟斌在天河區創辦了“找塑料網”,通過電商模式,“找塑料網”顛覆了塑化行業大宗商品交易的傳統,2年內實現了撮合交易額480億元、自營交易額90億元。
“極飛科技”是天河區一家無人機科技公司,2013年開始專注于農業領域,并通過科技研發改變了傳統的“淋浴式”植保。用了3年時間,“極飛科技”在100多個市縣幫助農民實現了300萬畝無人機植保作業。
“以前有人認為廣州天河的創新,論政策不如深圳南山,論資源不如北京海淀區。”天河CBD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黃德樹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實際上天河的創新與深圳、北京存在很大差別。天河的創新恰恰源自于內生性創新,不由政府干預,完全由市場驅動。”
在他看來,“天河式”創新的特點正是“大市場,小政府”,不去限制企業創新就等于在幫助企業了。“創新不是政府能夠幫助的,主體還是要靠企業。天河區政府對創新最大的貢獻就是發揮‘有形的手,通過政策服務保障創新的環境,更重要的是還發揮了‘無形的手,不干預創新的市場環境。”
在“換擋”中瞄準短板發力
在新舊動能轉換,并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天河人把目光更多地瞄向自身的短板。
天河區區委書記林道平告訴本刊記者:“天河區最大的短板在于創新載體平臺、金融企業和總部數量相對較少。”
針對創新載體平臺不足,廣州天河已經開始實施“大孵化器戰略”。
按照林道平的設想,全區要按照一個超級眾創空間、孵化器來打造,大力建設“村里的眾創空間”,形成一個106萬平方米新型創新創業載體。
“到時候天河就是整個廣州的孵化器。”林道平說,“這樣廣州建設國際科技創新樞紐就有了具體的抓手。”
然而在金融這個優勢產業上,天河同樣存在短板。
“天河雖然在金融產業方面比較有優勢,但資金全部集中在國企、上市公司和四大銀行中,并沒有成規模、有組織地進入創業企業。”廣東中科招商董事總經理謝勇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在他看來,“金融的轉型創新需要跟天河的產業相結合。”謝勇說,“天河應該引進一些國際化的創投基金及專業的創投資金管理人才。”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黃寅通過與客戶交流發現,“廣州天河之所以能夠吸引大量外資企業集聚,客戶最看重的還是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其實,早在2014年,廣州天河就已經按照國際慣例率先開展了商事登記改革,并且成功獲得國家工商總局授權,在天河區工商部門審批外資項目,為其提供了巨大便利。
2015年,廣州天河與香港品質保證局合作,研究建立了一套符合國際化的樓宇、社區物業管理服務模式和標準,大大提升了天河CBD物業服務的國際化水平。
為了吸引更多外資企業、500強企業、高科技企業到天河,林道平每年都會帶隊到美國、加拿大、歐洲、日本、東南亞、中東、港澳臺地區開展招商推介活動。
2017年,他的行程已經排得滿滿當當:3月,廣州國際投資年會;4月,迪拜國際投資年會;6月,達沃斯論壇;9月,《財富》論壇全球路演—硅谷站、廣州國際創新節;10月,廣州國際購物節;12月,在廣州舉行的財富全球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