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躍輝
摘要:新課改中產生新問題,教學內容不變,教學時間縮短,學困生有面增大趨勢。文章闡釋利用微課轉化學困生的探索與實踐以及取得的成果。
關鍵詞:微課;學困生;探索;實踐
文章編號:1008-0546(2017)03-0041-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3.013
筆者是浙江新高考方案實施的經歷者。對比改革前后,明顯感覺到教學內容幾乎沒變化,教學時間卻大大縮短。教師們為了讓學生能趕在10月份參加第一次選考,真是卯足了勁,加快教學進度,爭取在10月之前能有一輪復習。這樣做的結果完全忽視了教育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規律,使得原本學習力就有較大差異的學生,分化嚴重。較多的學生明顯感覺化學越來越難學,成了教師心目中的“學困生”。學習力差的學生,消化吸收一塊知識點需要多一點的時間和教師多次重復的講解,而課堂時間又很有限,那該采取怎樣的措施讓“學困生”破繭成蝶呢?筆者嘗試著用微課來轉化高中化學學困生。
一、選用微課的由來
隨著信息技術與通訊技術的發展,微課已逐漸成為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研究熱點,它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教師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節(如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任務等)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在線網絡視頻課程。“短小精悍”是它的特點,“短”,符合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視覺駐留規律;“小”,教學主題簡短,教學目標明確,教師一人就能開發,課程資源容量小,易于網絡傳輸和移動終端拷貝,比如可用手機、Mp4等存儲、播放;“精”,教學內容精選聚焦重難點,學習針對性強;“悍”,可以靈活的用在課堂教學和課外學習,校內、校外學習等多種學習情景中,是傳統教學模式很好的補充。
因此,筆者利用平時將教學的重點、難點等制成微課形式,讓在化學學習中有困難的學生根據自己的疑點,選用對應的微課反復多次地課外消化吸收。
當然,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困難,我把他們按困難的程度作如下分類。
二、高中化學學困生類型
1. 概念不清型
這類學生學習中,抓不住概念的關鍵字詞,生搬硬套概念。比如電解質與非電解質,學生從字面覺得物質不是電解質就是非電解質,其實兩概念針對化合物來說的;再比如帶有“同”字的幾個概念,同位素、同素異形體、同分異構體、同系物,一些同學判斷時總是要錯,究其原因是這些概念的對象未曾記清。比如在學習氧化還原反應時,總是把氧化劑和還原劑兩者在反應中是發生氧化反應還是發生還原反應搞錯,不能從根本上去分析。
2. 理論模糊和無微觀想象型
基本理論是高中化學的重點、也是難點。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學生普遍感覺難,對于學困生來說,這無疑是更大挑戰。尤其像化學平衡、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鹽類的水解等,這些內容是新高考的選考內容,比重較大。
化學是一門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性質、組成、結構與變化規律的科學。這就要求學生要有微粒觀,在學習中能夠想象物質的微觀模型,課本給出微觀模型的比如《必修1》P15圖1-10氯化鈉在水中的電離,P29圖1-28氧化鎂的形成;《必修2》P18圖1-11碳的同素異形體等,都給學生想象微觀模型提供了原本,但一些學生對這些微觀圖卻視而不見。
3. 接受、遷移、整合信息能力弱型
比如學生學習氯氣一節內容知道了氯氣的實驗室制法,教師講解了該反應原理是用強氧化劑二氧化錳與還原劑濃鹽酸反應制得的,然后給出提示信息高錳酸鉀氧化性比二氧化錳強且高錳酸鉀在酸性環境中被氧化成二價錳離子,讓學生試寫出化學反應方程式,很多學生不會;再比如學了氯溴碘一節知識后,認識同主族元素性質的相似性,教師經常舉例寫出往溴水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氣體的化學方程式,其實在氯氣的性質中已經學過二氧化硫通入氯水中并寫過化學方程式,學生就不會用類比的方法進行遷移。
在考試標準中明確了對學生能力考核目標,化學考試注重考查學科基本能力,同時注意考查學生初步運用化學視角和化學原理去觀察和解決生活、生產和社會現象中某些化學問題的能力。在近幾次的高考選考題中均有體現,給出化學情景、已知信息,讓學生運用已知信息和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這類題型得分率往往很低,也是部分學生的一大困難。
那如何解決學生在學習中的種種困難呢,作為教師的我,首先想到的是輔導學生,但由于學生的面廣很難一一輔導到位,真希望自己是孫悟空有分身術。微課恰恰讓我分身有術,能夠與不同學困生一一交流。下面說說我對不同的學困生是怎樣轉化的。
三、轉化學困生的探索與實踐
1. 概念不清型
對于概念不清的同學,我把教材中易混淆的概念做成若干組微課,在微課中把概念的關鍵采用對比的方法講清楚,再配以相應的習題和答案供學生鞏固、自學。比如電解質和非電解質,首先講清它們的對象是化合物,電解質概念從物質類別看一般指酸、堿、鹽、活潑金屬氧化物,那剩余的化合物就是非電解質。然后再配以練習:
現有下列物質:①空氣②氧氣③食鹽水④液氨⑤KOH⑥NaHCO3在以上物質中,屬于電解質的是 ,屬于非電解質的是 。再講解答案。
我再做一個有關電解質和非電解質鞏固練習的微課,讓學生進一步得到鞏固。
2. 理論模糊和無微觀想象型
化學原理是比較抽象的,為了使學生更易接受化學原理,最好的辦法就是將抽象問題感性化,在微課中用圖形、模型、實驗、動畫等資源幫助學生認識。比如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學生始終不能理解弱電解質這一概念中的部分電離,我就取材學生很熟悉的強電解質鹽酸和弱電解質醋酸進行對比,我首先從化學最重要的研究手段——實驗入手,取相同濃度的鹽酸和醋酸,分別做多種對比實驗:①用pH試紙測定pH值;②用表面積相同的鎂條,看產生氣體的快慢;③采用《化學反應原理》P63 圖3-2、圖3-3,讓學生對弱電解質有很好的感性認識,反復觀看后能充分認識到弱電解質中還有未電離的分子存在。為后面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3. 接受、遷移、整合信息能力弱型
學習化學比較高的要求,就是能對所遇到的化學情景中的有關化學問題用新情景中的知識和已知的知識進行遷移、整合。這類題型往往學生的得分率很低,學生不會把新情景的問題,用已學的知識去遷移、整合。針對這樣的問題我先做一些這類簡單微課,引導學生怎樣應用所學知識進行遷移。
比如已知:900 K時,4HCl(g)+O2(g)2Cl2(g)+2H2O(g),反應自發。該反應是放熱還是吸熱,判斷并說明理由 。學生已經學習了反應熱、熵變以及反應自發進行滿足的條件。反應自發進行滿足吉布斯自由能ΔG=ΔH-TΔS<0,該反應是一個氣體分子數減少的反應,所以ΔS<0,根據上面表達式可知,要使吉布斯自由能小于零,ΔH必須小于零,所以可知該反應為放熱反應。
在微課中,把這些應用做成系列,由簡單到綜合性較強,不斷地訓練學生的能力,讓他們在實踐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轉化效果及展望
通過嘗試用微課轉化化學學困生,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讓學生體會到化學的無窮魅力。學生普遍反映良好,希望老師能給他們提供更多的專題式、系列式的微課,以滿足課時不足帶來的新問題。在微課的制作過程中,教師需經常地反思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反思學生在學習中的困難,無形中提高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教學能力,真是教學相長。但由于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希望更多的一線教師能加入到微課的制作中來,讓微課成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
參考文獻
[1] 胡鐵生. 微課的內涵理解與教學設計方法 [J]. 廣東教育·綜合,2014(4):33-35
[2] 王祖浩.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 [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