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日益顯露,“綠色金融”隨著時代的潮流應運而生。我國綠色金融的發展尚處于起步與探索階段,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許多問題。本文就此進行了探討,也給出了幾點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 綠色金融 現狀 存在問題 建議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新理念之一,強調“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在國家大力強調綠色發展的背景下,處于經濟圈核心地位的金融更應該充分發揮其作用。綠色金融可謂是順應時代的發展應運而生。綠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門把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基本政策,在投融資決策中要考慮潛在的環境影響,把與環境條件相關的、潛在的回報、風險和成本融入銀行的日常業務中,在金融經營活動中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對環境污染的治理,通過對社會經濟資源的引導,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綠色金融有兩層含義:一是金融業如何促進環保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另一個是指金融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目前談論最多的是第一層含義,在本文中談論的也只是第一層含義。
一、綠色金融發展的現狀
自2007年以來,國家環境保護部同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相繼出臺以“綠色信貸”“綠色證券”“綠色保險”為主要內容的“綠色金融”政策框架。就發展形勢來看,人們對于“綠色金融”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銀行領域,尤其是銀行的信貸業務方面,即“綠色信貸”。但是目前我國中資銀行中只有興業銀行是赤道銀行,從側面反映出我國綠色金融的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但在全球范圍內,綠色金融的發展可謂是越來越迅猛,全球已有60多家金融機構宣布采納“赤道原則”作為項目融資的標準與準則,其項目融資額約占全球項目融資總額的85%。所謂“赤道原則”,指的是金融機構在向一個項目投資時,要對該項目可能對環境和社會造成的影響進行綜合評估,并且利用金融杠桿促進該項目在環境保護以及社會和諧發展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2015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第45條就提出“建立綠色金融體系”;2016年3月,全國人大通過了《“十三五”規劃綱要》,要求“建立綠色金融體系,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設立綠色發展基金”;8月底,中央深改組第二十七次會議更明確“發展綠色金融,是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在此期間,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改委等多部委先后單獨或聯合出臺多個公告、指導意見,推動綠色金融發展。在2016年的G20峰會上,“綠色金融”頻頻被提起,并且加入到了《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公報》上。
由此可以看出,盡管我國綠色金融的發展尚處于起步與探索階段,但是由于國家的大力支持,其發展速度一定很快。
二、我國“綠色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人們發展綠色金融的意識淡薄
賴以生存的環境遭到破壞,人們開始采取一系列措施來治理環境。但是通過金融這一虛擬領域來間接治理環境或者說是預防環境問題還并未大眾所熟知。正如上文所述,盡管我國構建了“綠色金融”政策框架,但是人們對其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銀行的信貸領域。在我國眾多銀行中,只有興業銀行是赤道銀行,即積極發展綠色金融的銀行。金融部門還沒有全面承擔起綠色金融理念的傳播、引導職責,政府也還沒有承擔起向金融部門傳播綠色發展理念的責任。人們發展綠色金融的意識普遍淡薄,企業和個人“綠色消費”意愿還不夠強烈。
(二)缺乏內外部激勵、監督和測評機制
綠色金融業務風險較高而且收益偏低,帶來的社會生態效益難以用貨幣來衡量。迫于一些經營考核的壓力和經濟利益的誘惑,金融機構內部在公司治理方面并沒有建立起與綠色金融配套的制度;從外部來看,政府部門還沒有建立起對金融機構發展綠色金融的激勵機制以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地發展綠色金融,也沒有建立合理有效的監督機制以督促金融機構積極發展綠色金融。同樣的,政府部門也沒有建立公正精確的測評機制以評估各個金融機構對發展綠色金融作出的貢獻。因此,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金融機構自然缺乏發展綠色金融的動機與積極性。
(三)金融機構在發展綠色金融的過程中存在較多問題
首先,綠色金融還沒有完全提升到我國金融機構的戰略層面,戰略準備工作還沒有全面展開。已經開展綠色金融的機構的戰略準備工作也做得不充分,進度也較緩慢,其綠色金融發展實際上也大多還停留于某些具體經營層面,還沒有制定專門的綠色金融戰略目標和發展規劃。其次,開展綠色金融業務需要大量復雜的專業技術,如如何將環境因素嵌入業務決策流程、如何開發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如何進行環境風險評估和管理等,這些問題都需要專業的技術和人才來解決,而我國在發展綠色金融方面尚處于起步階段,知識技術不成熟,發展緩慢。再者,金融機構發展綠色金融的積極性不高。環境資源是公共品,除非有政策規定,金融機構不可能主動考慮貸款方的生產或服務是否具有生態效率,金融機構即使有保護環境這個意識,在利益面前,考慮到綠色金融的高風險性,金融機構可能也會望而卻步。
(四)建立綠色金融體系尚存在許多問題
其一,現已頒布的與綠色金融有關的法律法規多為綜合性的,缺少實際可用的業務實施細則。同時,金融機構內部也沒有建立健全相關細則與章程,這就使得機構在開展某些業務時缺少參考的標準與依據。其二,企業、環保部門以及金融部門之間信息溝通以及協調機制較差,信息獲取成本較高。這些問題都制約著我國綠色金融的發展。
三、綠色金融發展的建議
(一)合理借鑒國外經驗
我國發展綠色金融起步較晚,經驗不成熟,可以合理借鑒其他發展較成熟的國家的經驗,但是在借鑒中要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德國是國際“綠色金融”主要發源地之一,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其相關政策已經較為成熟,體系也比較完善。我國可以合理借鑒其發揮國家和政策性銀行作用以及與環保部門合作的經驗。
(二)完善政策支持體系
政府應積極引導綠色金融的發展,因為“綠色金融”在某些程度上算是公共產品,金融機構不可能積極主動地去發展綠色金融,只有靠政府的合理政策來引導綠色金融的向前發展。國家應盡快出臺對“綠色信貸”的扶持政策,制定“綠色信貸”目錄指引、項目環保標準和環境風險評級標準,放寬“綠色信貸”規模控制,實施差別信貸政策,降低征稅標準,加大財政在這方面的支持,使商業銀行開展綠色金融業務有利可圖。
(三)金融機構積極主動發展綠色金融
首先,金融機構應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制定出本機構內部的章程以及細則等作為其開展相關業務的依據。其次,金融機構不應該一味地追求經濟利益,而是應該主動承擔一部分社會責任,主動開展綠色金融業務。再者,金融機構應該主動與其他部門進行聯系,以實現信息共享,更好地開展相關業務。此外,也應該派出相關人員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綠色金融方面的學習,提高業務操作技能。
(作者單位為河南大學經濟學院)
[作者簡介:苗田田(1995—),女,河南新鄉人,河南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專業2014級本科生。]
參考文獻
[1] 董捷.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現狀、問題和對策[J].工業技術經濟,2013(07):156-160.
[2] 蔡玉平,張元鵬.綠色金融體系的構建:問題及解決途徑[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4(09):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