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摘要:《手工制作》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門課程。本文探討了中等職業學校《手工制作》課程的教學創新,以期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 《手工制作》課程
《手工制作》是中等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門課程。結合《手工制作》課的教學實踐,筆者探索了如何上好《手工制作》課程。
一、做好課前準備
最初教學《手工制作》課程時,筆者錯誤地認為,學生都會喜歡這門課程,因為學習手工是一種趣味性的生活體驗,而且《手工制作》是一門集操作性、實踐性、創造性、趣味性的活動課程。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筆者忽略了每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作能力,少部分手工能力較差的學生,由于連續幾次手工成績偏低,對學習《手工制作》失去了信心和興趣,產生了畏難情緒。課前準備是否充分,與課程教學的成敗密切相關,所以教師應在課前了解《手工制作》課程存在的問題,并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
1.教師的準備
首先,教師要準備好手工制作材料。教師應多方位搜集各種手工制作的素材、創意和方法,了解各種工具的使用和操作技巧。另外,教師應善于啟發學生發現和利用生活中的各種廢棄物,把它們作為手工制作的材料。其次,教師要充分備課,通過親手制作好樣品、范作。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師的操作基本功,熟練掌握操作中的步驟、技能、技巧;另一方面,教師可抓住手工操作中應注意的細節、側重點及難點,預測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找出解決方法,提高示范操作的規范性和熟練性。
最后,在課程教學前,教師應明確教學目標,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了解學生是否具備學習本節內容應具備的技能水平。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技能水平調整教學方式、方法,并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恰當的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2.學生的準備
手工制作的對象豐富多彩,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鼓勵學生從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尋找各種新材料,嘗試進行手工制作。形狀各異的松針、樹葉、瓶蓋、蛋殼……這些都可以成為手工制作的材料。如松針與樹葉可以做鳥巢,瓶蓋可以做風鈴、小馬、機器人,蛋殼與輕黏土可以做出逼真的小雞。在手工制作過程中,學生懂得了材料的可再利用性,并根據材料特性變廢為寶,創作出各種獨特的作品,不僅培養了學生愛物、惜物的良好品質,還激發了學生的創造熱情,培養了他們的創作靈感。
二、突出學生的個性特征和獨特風格
在《手工制作》課程教學中,教師只注重培養學生的模仿能力,要求學生按照教師的樣品或課本上的圖片完成手工制作,導致學生的手工作品千篇一律,缺乏新意。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不同,對美的體驗也不同,而藝術貴在創新,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減少技法的講述和演示,抓住教學重點,培養和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如在《屋頂上的貓咪們》剪貼畫教學中,筆者只規定了小貓的數量為6只,房子的形狀、每只小貓的神態、周邊環境設計和布局等,都由學生自行想象,創作屬于自己的《屋頂上的貓咪們》。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制作出神態各異的作品,張揚了個性。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只有尊重學生的個性,發揮學生創作與想象的能力,才能使學生創作出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和獨特風格的手工作品。
三、創設交流學習經驗的平臺
在校學生外出參觀、學習的機會不多,如何增加學生的信息量,開闊學生的視野,是教師面臨的另一個重要問題。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充分利用手機,創設第二課堂。在學生中組建QQ群和微信群,把優秀的學生作品、收集到的素材、關于《手工制作》的視頻等,不定期與學生進行共享,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學習心得。這樣一來,學生既能取長補短,又能足不出戶地了解世界。
《手工制作》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總結、反思、改變、創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才能使學生真正能夠學有所成。
(作者單位:梧州市機電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