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網絡技術日益興起,電子商務也隨之不斷壯大,互聯網金融愈發興盛。互聯網金融本是通過大數據與云計算技術來進行,并依托社交軟件等可進行資金轉賬和投資理財等。然而,互聯網金融卻對銀行產生了嚴重沖擊。本文主要探討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銀行的轉型問題,希望可為銀行的未來發展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 銀行 互聯網 金融沖擊 轉型
一、互聯網金融的內涵與主要特點
(一)內涵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互聯網經由大數據動態分析、全面整合不同的數據信息,把客戶的綜合信息有效提供至金融機構,同時,利用分析與挖掘客戶交易以及消費的信息,全面掌控客戶具體的消費習慣,以此來精準預估客戶行為,讓金融機構與金融服務平臺能夠在營銷、風險控制種有計劃的進行。
(二)主要特點
1.數據化與技術性。大數據為互聯網金融的主要競爭力,換而言之,互聯網金融所需大數據即通過不斷積累形成的較多的商家和用戶的可靠的消費數據,一般投資者能夠參照這些數據評測客戶的實際信用水平與具體的還款能力,最終面向需求者提供可靠的金融產品。為此,大數據平臺面向互聯網金融所提供數據關乎著金融業務的實際運營情況。市場經濟是動態變化的,為此,大數據平臺現存數據應具有持續性與動態性,經由動態監控有效捕捉可數的實際信息變化,適當調整。
2.風險系數高、監管薄弱。現階段,互聯網金融正處在初始階段,與之配套的法律規范等并不健全,且未落實準入門檻要求與行業標準,業務定位相對模糊,該行業面臨大量政策與法律風險,同時,互聯網金融并未創設信用信息一起分享的體系,對應風控能力不高。互聯網金融企業在金融業務運作中所積累的經驗欠缺,風險辨別能力低下。另外,從成本的角度而言,風險控制方面的基礎設施不健全,不具備金融級別和可靠的控制流程與技術。
3.成本低、效率不高。大數據背景下的金融資源具有共享性,且信息對稱,其中在理想狀態,無論哪個環節均不存在中介與壟斷利潤。互聯網金融打破了固定的時間與有限的空間,同時,金融業整個流程均為在線化,大大降低了物聯網點創設成本。另外,業務操作程序也是標準的,利用運算快捷與優良的計算機技術,不用排隊等候,便能夠獨立辦理業務,顯著改善了業務辦理情況,并可全面降低運營成本。
二、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的具體沖擊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傳統銀行面臨更多機遇與挑戰,具體表現在下述層面:
其一,站在負債業務層面而言,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傳統銀行對應的社會融資比不斷下降,現已經下降到50%左右,其中以客戶存款為主,不難發現,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多樣的融資渠道與方式導致傳統銀行遭受著一定的業務壓力,外加客戶脫媒和渠道脫媒等問題的制約,傳統銀行以往的客戶出現了分流,貸款業務不斷減少,債券融資成本有所提升,這在某一層面降低了傳統銀行的整體效益;
其二,站在資產業務的角度而言,因銀行自身的信息化水平低下,配套的軟件設備并未有效更新與全面升級,無法大面積監督,也不能開展綜合性調查,極有可能對傳統銀行帶來不利風險。近些年發生的不良貸款便是一種有力證明,在風險問題上,傳統銀行往往后知后覺,所引發的風險損失是巨大的;
其三,站在盈利能力的角度而言,大數據時代日益白熱化的競爭導致傳統銀行的整體收益率呈現下降趨勢,競爭力不斷減少,而互聯網金融對應的利潤卻不斷上升,傳統銀行所擁有的的客戶數量日益減少,且盈利能力也不斷下降。
三、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銀行轉型方式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促使傳統銀行快速轉型,增強競爭力離不開相關人員的共同努力,具體應做好下述工作:
(一)做好定位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互聯網金融具有多元性,從本質層面而言,這是一種非線性思維,最為關鍵的是用戶思維,因此,傳統銀行的具體的轉型過程務必要找準互聯網金融的重點,聯系自身基礎和現有的科技水平等大力引入互聯網金融,打造特色鮮明的營銷網絡與客戶系統,最終在保證以往客戶群體的基礎上贏取更多客戶,進而可在大數據時代中穩步腳步,開辟一個全新的發展領域。
(二)自主實施全面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能力屬于商業銀行的主要競爭手段。資本市場所進行的改革使得商業銀行原有的風險約束發生了改變。銀行所堅守的管理理念與采用的風險管理技術等均發生了變動。首先,要求商業銀行應清楚自身發展戰略以及風險偏好,落實風險管理戰略;然后,秉承全面風險管理這一理念,構建影射每一個業務、流程與全體工作人員的這種管理體系。創設專門的組織負責風險管理,圍繞商業銀行自身的經營活動進行動態風險監測,達到風險的全面預警。
(三)強化人才培養,提升人員素質
對商業銀行而言,其核心競爭力便是人才。若想進一步參與資本市場每一項業務,應提供一批業務精良、具備服務開發和運作等綜合能力的人才。為此,銀行一定要關注人才培養與人員素質提升這一問題,盡可能打造理論和實踐緊密整合、掌握金融市場基本特點的隊伍,堅持人本里面,構建公開、透明的發展平臺,進而從整體層面提升人員素質。
(四)重視客戶管理與市場營銷
完善的客戶管理能夠保證銀行穩步發展。為迎合客戶金融服務豐富多樣的需求,要求銀行務必要調整管理思路,遵守方便客戶這一原則,探索產品和服務等各種優勢,由銷售產品過渡到客戶價值營銷,達到粗放管理到精細化管理的順利過渡。該轉型涵蓋客戶管理戰略與客戶細分基礎層面的市場定位,依托客戶的精細化營銷,依照環境情況與客戶特點規范開展服務營銷與風險管理等活動。
四、結語
綜合來說,大數據時代即信息碎片化與需求獨特化時代,不僅要推動互聯網金融完全進一步發展,而且應讓傳統銀行有效完成轉型,促進效益獲得,能夠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找到更好的發展。為此,相關人員務必要利用大數據時代充當契機,聯系傳統銀行自身的特色與具體的運行能力,逐步優化,最終達到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銀行的一起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海強.互聯網金融時代商業銀行的創新發展[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4,(1):109-112.
[2]劉馨悅.大數據時代互聯網金融沖擊下商業銀行發展的SWOT分析[J].商,2016,(33):186.
[3]降磊.互聯網金融時代的商業銀行發展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5.
[4]張惠.互聯網金融的侵蝕態勢與商業銀行應對策略研究[J].南方金融,2016,(4):12-16.
[5]易澤華.論大數據時代的互聯網金融創新及傳統銀行應對[J].商,2015,(49):184.
作者簡介:李卓霖(1988-),女,河南鄭州人,民族:漢,學歷: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工程相關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