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勇
【關鍵詞】 學校;核心競爭力,養成教育;精神;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 G6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3—0021—01
隨著教育形勢的變化,學校布局的調整和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很多學校將失去地域、生源等競爭優勢,那么學校做大做強靠什么,是靠完備的現代化硬件設施,或是靠名校學生的廣告效應,還是靠提升學校文化內涵,引領學校走高品位文化發展之路。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辦學就是辦文化,只有做強學校優勢文化,才能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一、準確定位,構建有特色的學校精神文化
學校必須找準自己的位置,準確定位,制定適合自己學校發展的目標規劃以及符合自己學校的校訓、校風等,引領學校向具有特色文化的方向發展。一所學校的成長,更多的是取決于“學校精神”的塑造。構建新時期的學校精神文化體系不僅要注重學校文化的傳承,更要注重創新,要體現時代精神和面向未來的超前意識。筆者所在學校文化底蘊深厚,我們以“拼搏”作為學校精神,確立了“發憤圖強,超越自我”的校訓;基于新課程理念和新時期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提出了“關注每一位學生.以學生的進步為切入點,讓優秀的更優秀,讓普通的變優秀”的辦學理念,這不僅明確了我們的辦學方向,而且極大地激發了師生的內在動力。
二、以人為本,構建科學的學校管理文化
文化管理是經驗管理、制度管理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學校管理的最高境界。隨著“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確立和素質教育、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學校管理應以“教師為本”,以教師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為本,逐步由制度管理向人文管理轉變,把尊重人、理解人、發展人作為學校文化管理的終極目標。我校以創先爭優等活動為契機,健全和完善諸多管理制度,推行“級組自治,分塊負責,二級考核”的管理模式,在師生中倡導自我約束、自主管理、自主發展的管理文化,讓師生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極大地調動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營造環境,構建和諧進取的教師文化
教師文化依托學校文化來實現,而教師文化又起著主導和引領的作用。如果一所學校營造出了變被動工作為積極進取的濃厚氛圍,教師都有強烈的發展動機和明確的發展目標,那么這所學校一定充滿活力,具有不斷向上、不斷創新的盎然生氣。我校在教師文化建設中著力營造兩個環境,即合作和諧的人際關系環境和競爭進取的干事環境。著力培育教師能吃苦、講奉獻、會合作、善學習、有作為。向教師提要求、給任務、壓擔子,關心支持教師專業發展,促使教師奮發上進,敢于挑戰,爭創佳績。開展“暖心工程”“名師培養工程”,建立教師激勵機制,實施“青藍工程”和一對一帶教導師制,落實《教師專業成長方案》,努力培養一支復合型、科研型的教師隊伍。
四、關注學生,構建全面發展的學生文化
學生的精神面貌和發展狀態直接來自學校文化的熏陶,培育一種什么樣的學生文化,不僅關系著學校整體文化的形象,也關系著學生的健康成長。一是以主題教育為有效載體,創設和諧進取的育人環境。重視學生人格的培養,注重“三品”教育,即人品、腦品、學品,根除影響學生成才的不良因素上網成癮、早戀、交友不慎等;二是改變學生評價模式,以“增值法”評價學生的學業成績,樹立“不求個個都優秀,但求人人有進步”的思想;三是開展特色文化活動,諸如經典誦讀、紅歌傳唱、主題演講、自由辯論、道德長跑日記、文化藝術節等校園文化系列工程;四是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注重學生的個性特長培養,開辦音體美特長班,組建多個興趣活動小組,全面開放有利于學生成長的教學設施,使活動有資料、有器材、有場所、有設施,為學生全面成長提供優質服務。
五、優化環境,打造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
校園環境對學生的教育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學校應在校舍建設、校園美化、綠化、人文景觀設置等方面精心謀劃,立意高遠,使學校的環境氛圍讓師生感到舒心、發憤圖強,使學生在優美的環境中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
如一些“綠色學校”發揮了典范引領作用,他們校舍功能區域分開,教學區、生活區、文體區特色鮮明,學校的建筑物、道路、園林等命名寓教化于其中,書寫雕刻著校訓、校風、歷史典故、名人名言、或者是體育、藝術、科技等方面的繪畫。學校墻壁“會說話”催人奮進,令人賞心悅目,學生身居其中,能夠靜心學習,潛心鉆研。
校園文化建設要堅持簡明素雅,避免雜亂無章,最大限度地體現環境育人的效果。學校要經常告誡學生愛護校園一草一木,規范學生言談舉止,使學生做到語言文明、衣著得體、行為文雅。良好的人文素養與優美的校園環境相互映襯、相得益彰。健康、向上、豐富的校園文化是培養創新人才一個重要途徑,它對學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和選擇性,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