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苑玲
摘 要:識字教學的任務不僅僅是讓學生認識漢字,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為以后長足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但不少教師在進行識字教學時采用大量的機械性訓練,枯燥乏味,使學生對識字失去興趣甚至厭煩,與新課標精神背道而馳。要想達到新課標對識字教學的要求,必須在教學中加強科學性和趣味性。在教學時可采用游戲中識字、語言環境中識字、合作探究中識字、縱橫聯系中識字等方法。
關鍵詞:識字教學;科學性;趣味性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小學階段的學生要認識3500個漢字,一、二年級的學生要認識1600~1800個漢字,要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可見識字教學的任務不僅僅是讓學生認識漢字,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為以后長足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漢字是平面型方塊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教師要根據漢字的特點,在教學中加強科學性和趣味性,達到新課標對識字教學的要求。在識字教學時,我們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一、游戲活動中識字
興趣是低年級學生學習的出發點,在識字教學的課堂上加入學生游戲、活動環節,可以大大增加教學的趣味性,讓教學效果更佳。孩子們經常玩的“東南西北”游戲不失為識字教學的好辦法。我經常在課堂上讓孩子們把這一課要認識的字工工整整地寫在“東南西北”每一個格子的里面,同桌一起玩“東南西北”的游戲。孩子們相互玩得不亦樂乎,念讀生字的清脆童音和認讀正確的歡呼聲此起彼伏。我還讓孩子們把每一次玩的“東南西北”都保留,經常換著玩,既新鮮又利于鞏固,效果很不錯。
在教學二年級上冊《識字二》的內容時,由于識字量較大,但可以分類,我采用了“找同類”的游戲進行教學。在對這一課的詞語進行了初步認識以后,我把寫有花草樹木名稱的頭飾發給孩子們,讓他們先認清自己頭飾上的詞語,記住它們的讀音和字形,然后戴在頭上向同學介紹。接著我讓孩子們找自己的同類,很快他們就分成了兩隊。我問:“你為什么找這些朋友做同類?”他們異口同聲說:“因為我們都是草字頭。”“因為我們都是木字旁。”整堂課生動有趣,學生既認識了漢字,又懂得了分類。
二、語言環境中識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識字,將識字融進朗讀中,讀成語、讀詩歌、讀美文,大量的閱讀擴展了識字的范圍,增強了對識字和讀書的興趣,讓課堂氣氛更加活潑生動;還可以將生字編排在順口溜、兒歌中,如教學帶有門字框的字時,可以編順口溜:人字進門金光閃,市字進門鬧翻天,才字進門閉上眼,日字進門擠時間,耳字進門新聞多,馬字進門闖在前,心字進門悶得慌。讀起來朗朗上口,字形字義盡在其中。在朗讀時,教師應有意指導和強調學生要邊讀邊認,認記字形,理解字義,再讀出韻律,讀出感情。
三、合作探究中識字
“自主、合作、探究”是適應時代要求和語文教學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和幫助下,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小組學習、全班學習的群體作用,在合作中學習、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精神。
在教學生字時,我經常先讓學生自學這一課的生字,弄清這些字的讀音、結構、偏旁,可以用什么方法記住它,哪里容易寫錯,要注意什么,然后小組討論,最后全班匯報交流。通常學生記住漢字的辦法不盡相同,有的比較形近字,有的利用部件相加,有的根據字形釋字義,如:有學生說十個人一起去辦一件事就是“協”,只要說得有道理就給予肯定。有些字容易寫錯或書寫不規范,學生各抒己見提醒大家注意。如在教學“武”字的時候,根據以往的情況,學生很容易在斜勾上加撇。我問學生“為什么不能在斜勾上加撇”,一陣思考后有位學生說:“‘武字的那一筆斜勾就像習武之人擺出弓箭步架勢向后的那條腿,如果加一撇就等于把那條腿打斷了。”學生聽后都笑了,紛紛點頭表示同意,結果全班沒有一人寫錯。
四、縱橫聯系中識字
中國的漢字源遠流長,老祖宗造字是很講究理據的,漢字的演變也是很有規律的。我們在學習漢字時,若能根據這理據和規律去學,加強漢字的縱橫聯系,就能讓學生融會貫通、記憶深刻、正確使用。
在識字教學時,我經常讓學生給字換偏旁成新字、加偏旁成新字、加一筆成新字、找形近字及同音字等,以此增加識字量,加強區分。同時,適當運用字理,通過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造字方法的分析,提高識字教學的科學性和趣味性。如:在教學以“青”字為聲旁的形聲字時,我請學生給“青”字加偏旁成新字,并說說這個字跟什么有關,可以組什么詞;學生很容易混淆“體”和“休”,我就先從“本”講起:木字下面加一橫表示樹木的根,所以本就是事物的根本,“體”表示身體是人的根本,而人靠在樹旁就是“休”。會意字也十分有趣,如“家”字,寶蓋頭表示房子,里面養著一頭大腹便便的豬,蓄養生豬的穩定居所就是家。有衣穿有谷食,生活富“裕”。如此一解釋,學生都心領神會,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并感受到中國漢字的博大精深,進而更加喜歡漢字,主動學習漢字。
參考文獻:
[1]蘇培正.現代漢語學綱要(第3版)[M].商務印書館,2014(7).
[2]曾憲通,林志強.漢字源流[M](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山大學,2011(3).
[3]圖說細說漢字大全集編委會.圖說細說漢字大全集[M].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