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銘
摘 要:新課程改革標準中明確指出:科學應該是一項以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為主的實驗學科。所以,教師在開展科學教學活動時,需要以實驗教學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探究活動,以此為基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在小學科學教學活動開展實驗教學呢?
關鍵詞:小學科學;實驗;情境;教材
新課程標準就小學科學教學目的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即在科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教師在開展科學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以實驗為基本切入點,積極為學生創設一些實驗活動,讓其在親身體驗、探究的過程中感悟科學真諦,以此養成良好的創新能力。實驗既可以作為科學教學的目的,又可以作為教學的手段,所以在實驗活動開展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基礎的科學知識,更要在這一過程中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使學生能夠獲得有價值的科學知識。為了有效開展實驗教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更新實驗材料
實驗材料是開展實驗活動的基礎,也是開展實驗探究活動的前提條件。所以,教師在開展實驗教學活動的時候,首先要為學生準備充足的實驗材料。在傳統的實驗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一般會從實驗室里直接獲取,但是這些實驗材料具有一定的滯后性,甚至無法滿足教材實驗或者學生實驗的需求。這時,教師就需要從教材出發,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從中探索出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以此為基礎搜集一些簡單、適用、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生活材料。比如,我在講《飼養小動物》這一內容的時候,一般會事先征取學生的意見,看學生對哪種小動物最感興趣,學生們紛紛表示很想知道如何養蠶。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很難從身邊獲取有效的養蠶原材料,于是我利用網絡為學生購買一些蠶種、桑葉等。然后引導學生搜集一些關于如何養蠶的資料,接著學生根據這些已搜集到信息利用教師提供材料展開實踐活動。通過這種教學內容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豐富教學資源,還
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實驗活動,以此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
二、創設教學情境
興趣作為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對學生的自主研究有著重要的作用。一旦學生對某一教學內容感興趣,無需教師過多講解,學生使會主動地就此內容進行自主探究。所以,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積極為學生創設一些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實驗探究興趣。比如,在講《植物的生長》這一內容的時候,由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見到各種各樣的植物,他們對這種常見的植物很難有探究的興趣。于是,我會為學生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用問題來激發學生利用植物進行實驗的興趣。例如,我會在上課之初問學生:“我們都知道,植物是由幼小的嫩芽逐漸成長起來的,但是你們知道植物在生長過程中發生了哪些變化嗎?為什么會發生這些變化呢?植物的各種器官與植物的生長和生存有什么關系呢?它們對于植物本身有什么作用呢?”根據教師的問題引導,學生會對觀察植物生長產生濃厚的興趣。我會帶領學生走進種植園來觀察植物是如何生長的,并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來回答以上問題。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來進行植物種植實驗,在這一實驗過程中再次就以上問題進行探究。這種問題情境創設的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實驗探究的興趣,還可以使他們帶著問題進行探究,提高實驗的目的性。
三、開展課外實驗
在目前的小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小學課堂教學時間一般為
40分鐘,要想讓學生在這有限的教學時間里親身體驗到每一項實驗活動,顯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教師需要根據教學時間、課程安排將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整合,將課內知識延伸到課外,在課外開展實驗活動,以此拓寬學生的實驗渠道,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體驗科學實驗的樂趣。比如,在講《物質的變化》這一內容的時候,我會在課上組織學生開展“米飯、淀粉和碘酒的變化”這一實驗內容,然后讓學生根據課上的實驗內容在課下利用毛筆來蘸取用淀粉調制而成的液體來為自己的有好朋友寫一封信,等白紙上的字跡晾干之后將這封信送給自己的朋友,并要求他想辦法將白紙上的內容呈現出來。通過開展這種課外實驗活動,不僅可以引導學生對課堂所學到的知識進行運用,還可以在實驗中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
總之,在小學實驗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充分生活化的實驗材料,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實驗探究興趣,還要將實驗課進行拓展,開展課外實驗活動,以此在實驗中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從而提高科學實驗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吳回春.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課程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7).
[2]張慶.如何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