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袁
我剛接手三年級的學生,發現這個班的孩子造句都造不好,寫作也寫不出東西,讀書唱讀、點讀情況嚴重。就農村小學學生唱讀現象我做了以下調查:朗讀時點讀情況嚴重;朗讀時唱讀,一字一頓,每個字都要拖音,猶如“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往往一篇課文讀完后,學生不知道這篇課文所說的內容是什么,更談不上體會優美的詞句了。所以,我就對唱讀進行分析。
一、出現唱讀現象的原因
1.幼兒園養成的習慣
學前教育采用的朗讀教材往往都是朗朗上口的兒歌,久而久之養成了學生拖音拖調的習慣。
2.本身我們所屬皖中江淮官話——淮南地區的方言,如平翹舌不分如z和zh,c和ch,s和sh;前鼻音后鼻音不分,如an和ang,in和ing,en和eng;h和f不分。聲調中的揚平沒有,說話不夠字正腔圓,語氣生硬。
3.與教師息息相關
低年級的語文老師在上語文課的時候就要嚴格要求自身說好普通話,并且做到字正腔圓,對于低年級的學生錯的發音要做到及時糾正。
二、糾正問題的對策
就以上出現的問題,我們可以對癥下藥,因材施教,糾正學生讀書的壞習慣。
1.加強并重視低年級段的語文教學
低年級段的語文教學是至關重要的,如果這個環節不能糾正其正確發音和朗讀,會對今后的學習會產生較大的影響。所以低年級段的語文教學首先要選擇有耐心和責任心的、普通話水平較高的老師擔當,給孩子創設較好的語言環境,及時糾正孩子的發音和朗讀錯誤。如我在教三年級的孩子學習18課《盤古開天辟地》中“血液”中“血”孩子讀成“xuě”。我及時糾正并且強化練習發音。遇到“似”學生就分不清了,我根據特點給他們總結出一個規律:凡是“似”字后面帶“的”都讀“shì”,其他的讀“sì”。
2.對于不同的文體采用不同的朗讀符號
如:“v”表示感情的停頓,打在該停頓的字行之間。
“凵”表示前后句子關系銜接緊密,中間停頓極短,畫在該連的字行下面。
“●”表示語法、感情的重音,打在相關字詞下面。
“○”表示重音輕讀,打在相關重點字詞下面。
“→”表示平調,即句尾的音平而穩。一般用于陳述句,畫在
句尾。
“?”表示揚調(升調),即句尾的音先低后高。一般用于疑問句,或表示感情激動、亢奮、驚異和呼喚等句子,畫在句尾(也可在句中出現)。
“??”表示降調(曲調),即句尾的音先高后低。一般用于肯定的語氣,感情強烈的感嘆句,或表示愿望的祈使句等。
“‖”表示節拍(節奏),一般用于詩歌。畫在詞后。
“⌒”表示語氣延長,朗讀時候,字音讀得長一些,聲音要擎住,做到恰到好處。
“~~”表示顫音,喉部顫抖。
如古詩《牧童》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我在日常教學中采用了以上這些符號,并且親自范讀,再讓學生誦讀,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學生特別喜歡這些符號,每次他們預習課文的時候就用鉛筆自己在書上畫一畫,然后第二天再和其他同學比一比。這樣就提高了孩子們的閱讀興趣。
3.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
(1)營造自學的良好氛圍,給每個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讀書、思考
應該改變傳統的閱讀教學方法,將課堂還給孩子,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去思考體會。老師可以采取小組討論或者同桌教學的方式,教師充當好引導者、組織者、對話者的角色,嚴格遵循新課標,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
(2)重視多種形式的讀
閱讀理解能力是以情感感悟、體驗為基礎的重要能力。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生在讀中整體感悟,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語文教學改革革實踐告訴我們,教師要轉變觀念,必須以學生為主,課堂中應該注重學生的參與,讓學生自己在讀書中體會課文的內容。老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安排多種閱讀方式,如:自由讀,輕聲讀,默讀,大聲朗讀,分角色讀,分組讀,吟誦,背誦,表演等形式。如三年級上冊第11課《秋天的雨》,可以采用朗誦比賽的方式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3)教師及時的評價
如在教學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時,學生采用自己的方式讀,我可以根據不同的學生作出以下評價:“你是一個醉酒的蘇軾”“你是一個熱愛生活的蘇軾”;“你是一個多情的蘇軾”……這樣及時的評價可以讓學生從樂中感悟到自己朗讀的情感及不足。教師對朗讀欠佳的學生給予鼓勵,并且采用一對一的輔導,糾正朗讀方式,讓學生在歡樂中學習,從而保持對朗讀的興趣。
總而言之,朗讀是語文教學中一項重要的工作。人們常說“老師傳授學生一壺水,老師需要有一桶水。”這告訴我們:在糾正學生朗讀的同時,老師也應該加強自身專業知識的學習以及朗讀基本功的訓練。同時,學生跟讀多媒體錄音的效果當然沒有教師的親自示范效果來得快和好,因為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