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冰 陳冬
[摘 要]課題組對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本科的石油工程創新班學生和留學生進行鉆井工程課程全英文授課,在教學思路、教學方法、教學評估、中外學生對課程理解和認識等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同時分析實踐過程中中國學生和留學生存在的問題并找到可行的解決方案。通過在同一班級對中外學生開展全英文教學,能增強大家學習專業課程的興趣和相互交流能力,促進不同文化背景下針對專業問題見解的深入探討和碰撞,有效提高學生專業英語表達能力和主動思維方式,促進中國學生對國外文化的理解能力,塑造國際化思維,為培養精通海外業務的石油石化人才做出貢獻。
[關鍵詞]石油工程;鉆井工程;全英文教學;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 H3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3-0097-03
隨著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石油工程學科的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方式也開始有條不紊地實施國際化戰略。國際型的石油人才需要從學生階段的教育開始逐步培養全英文的教育和思維模式,以適應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石油國際環境。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近年來把國際化提升到辦學戰略的高度,通過加強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和推動國際化學科平臺建設等手段,積極探索石油學科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為了順利搭建研究生鉆井工程全英文課程體系,對國際一流高等院校鉆井工程相關研究生課程進行調研,通過充分調研,借鑒當前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外籍教授講授的全英文課程,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將國際上鉆井工程的最前沿知識引入課堂,拓展學生視野與知識層次。課程教學過程中首次嘗試對國際留學生和國內創新班學生共同開課,通過全英文教學讓中外學生增強大家學習專業課程的興趣和相互交流能力,促進了不同文化背景下針對專業問題見解的深入探討和碰撞,提高了專業英語表達能力和主動思維方式,通過課堂內的溝通加強了中國學生對國外文化的理解能力,有利于中國學生塑造國際化思維,也讓國際留學生熟悉中國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和勤奮的學習態度。這樣,也更能夠讓教師在教學思路、教學方法、教學評估、中外學生對課程理解和認識等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加快石油工程專業的國際化進程。
一、全英文課程建設和實施效果
留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與中國學生相比,他們大多思維活躍,“教師”主導型的課堂授課模式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對于留學生的培養,教師應該量體裁衣,采用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過程。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靈活的、適用于各種來華留學生的授課方式,是目前留學生教育所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課堂里早已經坐滿了來自不同國家的優秀學生,融入了多個國家優秀學生帶來的新鮮元素,多種文化在一起相互碰撞,激勵大家互相學習,討論專業問題,發揮個人見解,挖掘自身的潛力,創造人生價值,實現每個人的理想和奮斗目標。如今,我們國家的留學生主要來自亞洲、南美和非洲等國家,多數學校很難吸引到發達國家的留學生。我們的留學生教育也開展了多年,但是多以留學生學習中文為主,現在中國要建設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學,就應該嘗試讓中外學生一起學習全英文課程,這是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真正實現國際化的重要一步。通過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對中外學生一起開展的鉆井工程全英文課程,從學生反饋中,我們對這種教育方式有了全新的認識。采用在微信群中發送電子調查問卷的方式,讓學生填寫并提交問卷,本次教學實踐為開課調查和結課調查,開課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
中可以看出中外學生各占一半,上過全英文專業課程的學生也幾乎占一半,其中78%的中國學生沒有上過全英文課程,中國學生大多接受過雙語課教學,留學生大多數都接受過全英文教育,通過課程學習后同學們認為全英文教學的難度雖然大,但能夠掌握的知識量更多,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的全英文教學還有待提高。79%的學生來自石油工程專業,93%的學生認為中外學生一起進行全英文教學能夠促進學習。對于選擇鉆井工程全英文課的理由,中國學生認為可以提高專業英文能力,學習鉆井工程專業知識,為出國深造做準備,留學生多數認為可以學習鉆井工程專業知識,了解鉆井國際前沿知識,為國際學術交流做準備。60%以上的留學生能夠很快適應全英文課程,70%以上的中國學生聽說理解還有困難。
我國工程學科的全英文教學方面處于起步探索階段,石油工程學院前期做了詳細周密的規劃部署,近年來一直邀請海外優秀教授在暑期來校進行短期集中教學,也招收海外優秀博士生任教,并且給予開課教師充分的自主權,讓他們廣泛調研國外課程教學設置,優先采用自己母校關于該課程的教學方法。針對課程中反映出的問題,我們需要從授課方式、學生學習方式、優選英文教材、完成作業和考試的方式及師生交流等各個方面進行改革,既要提高教師和學生的英文水平,又要通過與留學生的交流盡快提高國內學生的國際化思維方式。
可知,幾乎全部學生都認同老師的授課方式,也喜歡鉆井工程全英文課的教學內容,大多數人喜歡歐美化的教學方式和課堂氛圍,但由于學生較多,還無法實現與國外完全一樣的課堂交流模式,尤其是中國學生長期接受灌輸性的教育,能夠很快適應課后作業和測驗,留學生能力還存在差距,但在課上的互動時留學生反應更為積極。一些學生感覺英文聽說難度更大,課上交流也經常通過母語進行交流,課后還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溫習,使得期末考試的準備并不充分,無法像其他課程一樣獲得很高的分數,這些還需要教師對考試內容和考核方式進行調整。通過微信和學生多次交流和討論,發現學生感覺最難的部分集中在概念題和問答題上,核心的問題仍然是語言能力尚為欠缺。
對學生學習的課后情況進行2個問題的反饋調查,(1)您學習鉆井工程全英文課程的最大獲益是什么?學生的反饋主要包括:提高了自己的自信心,鍛煉了專業英語的口語表達能力,培養了對專業問題的英文思維方式,結合實例分析豐富了國內外鉆井工程專業知識,找到了針對鉆井工程事故和復雜情況的解決思路與方法,掌握了如何把教材中的理論、方法等運用到工程實際的操作和設計中。(2)您對本門課程有何進一步的建議?學生的反饋主要包括:增加實踐和實驗操作課程,課程時間安排過于集中,應開展專題討論,完成大課題設計,增加現場各類鉆井典型實例的英文視頻教學和鉆井設備、工具等的圖片。對于石油工程類專業,實踐教學必須和理論教學同步進行,因為石油工程專業是和礦場聯系緊密的專業之一,所以在教學時需要結合全英文實驗教學和實習,讓學生了解工程背景、操作流程以及鉆井工具等信息,從而更好地輔助全英文教學。
二、采用新型培養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全球經濟和科技一體化對我國的留學生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也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我國具備了吸引和接受留學生來華學習的客觀條件,但我們應該思考在吸引留學生的同時應如何培養中國學生的國際化能力,讓更多的中國學生與發達國家學生的差距逐漸縮小。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以石油工業發展為導向,積極探索構建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在國際化辦學、國際化科研合作和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近年來,學校引進優秀海外歸國博士,帶來海外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努力推進全英文教學,初步構建了全英文教學體系。我們更應嘗試對中外學生共同開展全英文教學,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靈活的、適用于不同國家來華留學生的課程模式和授課方式,廣泛調研國外課程教學設置,采取適合石油工程專業的教學方法。對于留學生的培養,教師應該量體裁衣,采用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過程,對中國學生以鼓勵和激發其興趣點與交流能力為主。強調以解決問題為中心,以學生帶著工程問題去思考,主動學習為中心,多種學習途徑和查閱能力相結合,強調團隊精神,強調支持與引導。同時,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石油石化國際環境。
三、結論
開展全英文教學應該突破傳統的招收留學生來國內只學習中文的教學模式,需要吸引各國留學生與中國學生共同開展全英文教學,全面提升我國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和能力,也讓留學生們不僅能學到專業知識,還能增加他們對中國石油企業和教學的了解。這樣,通過長期發展,可以逐漸吸引到更多的優秀留學生,以提高我國學生的國際競爭力。
[ 參 考 文 獻 ]
[1] 張來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 積極培養國際化石油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09(Z3):40-42.
[2] 楊永飛,趙曉珂.石油工程專業留學生教學與管理探討[J].石油教育,2011(5):74-76.
[3] 張來斌.面向中國石油工業 探索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J].大學(學術版),2012(9):53-58.
[4] 蔣慶哲. 改革創新 攻堅克難 扎實推進石大國際化戰略的實施[J].世界教育信息,2013(5):66-68.
[5] 張美云,劉開南.關于加強來華留學生教學與管理的幾點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7(5):68-69.
[6] 林伯韜,林清,龐惠文. 石油工程專業材料力學全英文課程教學探索與實踐[J].大學教育,2016(1):77-79.
[7] 關秋紅.淺談留學生教育對我國高校國際化的重要意義[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6):122-124.
[8] 李曉霞,鐘啟平,訾自強.PBL 教學模式是留學生教學的發展趨勢[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6(4):380-382.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