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姣紅
范德比爾特說:“一個充滿自信的人,事業總是一帆風順的,而沒有信心的人,可能永遠不會踏進事業的門檻。”自信心作為成才的重要條件,在眾多心理素質中,學困生自信心的培養顯得尤其重要。很多研究都證明了學困生在認知能力包括記憶力、思維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也有研究表明,學困生在元認知整體水平及各個維度上均落后于一般學生,而且其發展速度較慢。他們在方法性、計劃性與總結性三個方面表現較差,包羅了在元記憶方面的主要缺陷。同時學困生的解題策略應用與一般學生相比存在本質差別,他們不能掌握準確靈活的遷移策略,因此,學困生在同樣學內容的接受和鞏固方面存在差異。由于這種差異導致了學生的自信心嚴重喪失,自卑感重,對周圍事物過于敏感,煩躁不安,經常陷入高度的焦慮狀態中。由于學困生的自信心不足,部分學生甘居下游,得過且過,產生厭學情緒,上課如坐針氈,注意力渙散,容易分心,做事缺乏責任心、上進心,無法按時完成作業。他們的學習興趣淡漠,缺乏學習的目的性和自覺性,意志力薄弱,并且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行為障礙。由于他們存在如此嚴重的心理和行為障礙,在學校和家庭生活中,他們對來自各個方面的積極反饋比較麻木,習慣了父母和教師的消極評價,很少有成功和快樂的體驗。
學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學困生自身特點和社會性因素兩大方面。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對孩子的管教、幫助以及指導的程度都直接影響著家庭成員之間的心理關系以及兒童的學習環境。在關系緊張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缺乏安全感,長期處于無助、孤獨和迷茫的狀態中,必然會影響他們的學業成績,進而導致學業上的失敗。父母對子女過高的期望也會造成兒童巨大的心理壓力,他們對孩子的情感投入少,傾向于拒絕或否認孩子的一切進步,用簡單的批評、指責的方法來教育孩子,使孩子的自信心喪失,由害怕、無助轉變為逃避、厭惡學習。除了家庭因素之外,另一個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重要因素就是學校。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教師的教學、學校的人際關系直接影響著每個學生學習的質量。其中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最為直接。師生關系是學校中教師與學生之間以情感、認知和行為交往等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心理關系。師生關系是學困生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形成的一種重要關系。研究發現,一般教師對學困生的評價較低,學困生對教師存在抵觸情緒,師生關系淡漠、疏遠。他們很少獲得教師的關注,教師對學困生的期望值也低,不能激發學生的成就動機,這樣使得學生很少獲得成功體驗,加速了不良行為的出現,形成了惡性循環。
一、學困生自信品質培養的途徑
1.利用學科教學,進行滲透教育
在學科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自信滲透教育,可以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不同的學科,其滲透的方式、內容不盡相同,只要注意把握滲透的有意、有機、有度,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思想品德、人與社會等學科教學可進行思想教育滲透;語、數、英、科學等文化課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較好,能陶冶學生的積極情感,體驗成功愉悅,消除厭學心理,激發參與興趣,克服自卑心理。音樂等藝術類學科教學的滲透,在凈化學生心靈、緩解學生心理壓力、穩定學生情緒上有著獨特的作用。
2.挖掘課程資源,實施專題教育
為加強對學生自卑心理的疏導,人與社會、思想品德等德育課程外,要主動挖掘課程資源,實施“自信、自立、自強”的專題教育。如編制優秀畢業生“自信、自立、自強”專輯等。每學期進行二至三次的“自信、自立、自強”專題教育;評選校園十佳青少年,評選校園好聲音、足球小子、灌籃高手,發揮正面典型的榜樣示范作用,對學生培養自信心理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3.創設校園文化,注重無聲教育
在校園的環境建設上,創設一種和諧的、讓學生感到充滿期望的校園氛圍,把看似不經意的校園環境作為一種“潤物細無聲”教育環境來設計。針對學校過去硬件基礎比較薄弱的實際情況,連續幾年對校園進行了改造,校容校貌起了巨大的變化,校內道路平整寬闊,校舍整齊美觀,激起了師生與學校共同發展的信心。在校園的環境布置上,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發展自己成功自信心理的需要,體現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主導氣氛,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成功的環境,墻上掛的、櫥窗里展出的都是激勵學生成功和自信的內容。學校里有實驗室、微機室、音美室等專用教室,是全校師生必到的地方。
4.進行幫教結對,實施個別教育
缺少自信的學生只占學生總數的一小部分,在班級中只是個別。這一群體呼喚個別教育。從2008學年開始,創設對學生全面關注、全程引導的幫教結隊活動。被幫教對象由班主任提出,由校德育工作領導小組確定中層以上干部及其他黨、團員教師為幫教教師,實行一對一幫教結對。這種針對性強、時效性強的個別教育,使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克服自卑,找到自信。
二、學困生自信品質培養的策略
策略一:認識自我,樹立自信
有一位名人說過:“一個人的失敗,其實質是自信的喪失。”一個人相信自己是什么,就會是什么。一個人心里怎么想,就會成為怎樣的人。我們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幅“心理藍圖”或一幅自畫像。有人稱它為“自我心像”。自我心像猶如電腦程序,直接影響它的運作結果。如果你心里想的是做最好的你,那么你就會在你內心的“熒光屏”上看到一個躊躇滿志、不斷進取的自我。學困生之所以心理脆弱,害怕困難,原因之一就是他們或盲目自大,或膽小畏縮,沒有正確評估自己。那么,我們要善于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
1.準確定位,明確奮斗目標
學困生因為自信心不足,如果一下子對他們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要求,不僅不能達到目標,而且會使他們的自信心再次受到打擊,可能從此一蹶不振。因此,在客觀認識自我、找出優缺點的基礎上,教師要跟他們一起有針對性地制定一些短期目標。這些目標要體現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的原則,以保證他們經過一定的努力就可達到,在積累了一定的自信后,再鼓勵他們制定難度較大但經過努力又可達到的目標,切忌好高騖遠。
例如,對于上課不能認真聽講的同學,可讓他們先做到不講廢話,然后再要求他們能專心聽講,最后鼓勵他們能在課上抓住重點,提高聽課效率。就拿我班的章××同學來講,要求他上課不講廢話,讓他做到這樣幾點:把想跟其他同學講的話留到下課講;不理睬其他同學的無意義問話;不說與課堂內容無關的話。具體做到這幾點,就達到了上課不講廢話的目標了。
2.挖掘閃光點,走出自卑
大部分學困生只不過是學習成績稍差點而已,他們的思想、技能和身體等諸多方面可能要比某些考分高的同學好得多。他們有的熱情大方,有的性格開朗,有的上進心很強,他們都有各自的興趣、特長和潛能。學校應經常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如書法、演講比賽、辯論會、體育競技、文藝會演等,使每個學生都有展現自己才干的機會。在這些活動中,教師應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通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鼓勵他,并通過活動讓他品嘗成功的喜悅,每一次成功就會產生一種愉悅感,就會強化一次自信心。這樣就會使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從自卑的陰影中走出來。
我們班上有這么一位學生,他寫得一手好字,但上課愛開小差,成績也很差。主要是接受能力較慢,理解往往不到位,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導致成績很不理想。一次自習課,學生在做作業,我下去巡視,發現他寫字非常認真、專注,字也寫得很工整。于是我就鼓勵他說:“你寫字很認真,字也很好,如果你聽課也像寫字一樣認真,你的成績一定會很好的。相信自己能做到。”他疑惑地看著我。課后,我找他進行單獨聊天,跟他分析成績差的原因,以及一些好的學習方法。同時再三鼓勵他相信自己。他聽完,直點頭。第二天上課,他一改往日的壞習慣,聚精會神地聽課,成績也直線上升,臉上終于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這件事給我很大的啟發,所以,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予及時的鼓勵與表揚,能引起學生愉快的體驗和心理活動的一系列變化,成為一種無形的力量,從內部推動學生產生行動,增強自信,促進自身轉化。特別是對大多數中下生,多采用表揚鼓勵的方法,能幫助他們消除自卑,使他們感到搞好學習并非高不可攀,讓他們認識到,只要樹立信心,通過努力,是能獲得成功的。
3.賞識教育,激發自信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類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外,最重要的需求就是被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欣賞,得到社會的肯定性評價,賞識教育就是滿足人的這種心理需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堅持充分肯定、充分鼓勵的原則。特別對這些學困生,更需要別人的重視和賞識,更需要老師為他們提供努力學習的動力。如果他們在原有基礎上取得一定進步時,老師要表示贊賞,給予及時的表揚。學校應該多設立一些獎勵項目,并盡量擴大獎勵的范圍,讓更多的學生得到賞識。對這些以往聽多了訓斥和責罵的學生,在得到老師和同學承認、賞識的時候,一定會產生努力學習和積極向上的熱情。
剛畢業的902班的李××,全體任課老師對他的學習乃至生活都傾注了大量精力并給予關心,稱贊他的進步和成績,現在各科成績都有很大的進步,他發誓要到達班級前十位,并且付諸于行動。所以,對學生的賞識教育,會結出教育的碩果。
策略二:挑戰自我,增強自信
1.融入集體,增強自信
(1)建設良好的班集體,為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發展創設良好的微環境,使班集體目標成為促使學生成功心理發展的核心因素。讓集體目標時刻都去影響和引導學生奮發向上的健康心理的產生,為學生成功心理的滿足提供動力。教師在指導班集體制定目標的過程中,在教育、教學的工作中,不斷引導學生根據集體的目標來調整個人的目標,激勵學生通過努力去取得所希望的成功,讓他們不斷體驗成功,激發他們向新的、更高的目標前進的愿望的動力,同時也激起他們那種只有成功才會有的愉快情緒。
(2)改革班集體的管理機制,確立學生在集體中的主人翁地位,使學生自我完善、個性發展成為現實,促進學生努力進取,追求成功,自尊自信的健康心理形成。讓學生在集體中有著自己一定的地位,扮演著特定的角色,也擔任各種班級職務,大到“值日班長”,小到控制電燈開關的“節電員”,負有特定的集體的期待。讓學生在一個有著科學有效的管理機制的班集體中學習、生活,學到今后走上社會必須承擔社會責任的能力和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滿足他們自尊的需要,滿足他們自我完善、發展個性的需要,增強自信感,進而激發他們的成就動機。
902班的傅××,初一進校時,學習成績差,性格孤僻,對班級漠不關心。我多次找他談話,對他提要求,都無濟于事。半學期后,我和他的班主任走訪了他的家庭,了解到這個孩子是非常值得同情的:父親死亡,母親改嫁,從小與年邁多病又無文化的爺爺、奶奶相依為命。通過家訪我明白:他自卑、冷淡、不求上進與他的經歷和缺少關愛是有很大關系的。從此以后,我從關愛入手,與他平等交往,用愛心溫暖他孤獨冷漠的心靈,以愛心排除他的失落感,并適當解決他生活中的困難,過年過節給他和奶奶爺爺送去慰問;同時把他身上存在的閃光點放大、表揚。學習上多加鼓勵。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的自卑心理逐漸消除,自尊、自信、自強的人格慢慢養成了。到了初二年級,他成為班級的得力干部。
2.適時鼓勵,增強自信心
每個人天生都具有獨特的視、聽、觸以及思維的方式。每個人都能成為富于思想與創造的人,一個有成就的人,一個成功者。細心的教師會注意學生的“獨特方式”,一旦發現他的某種特長潛能,就要滿腔熱情地因勢利導,運用肯定、鼓勵以及創設條件等手段強化它、發展它。當學生意識到自己在某方面比別人強,自己并非事事不如人,不必疑心別人,歧視自己時,自信和勇氣就油然而生,并逐步走向成功。
如,我們班上有一位男生在體育課上生龍活虎,可到了教室就無精打采,學習成績不理想。于是,我告訴他:“你在球場上頑強拼搏,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兒,我相信只要你把這股勁用到學習上,你一定會進步的。”這樣既表揚了他的優點,又給他指明了改正缺點的方向。經過多次的激勵和表揚,我發現他在以后的課堂上有了明顯的變化,多激勵使他增強了在學習上的信心,最后這位男生各門功課都位于班級中等。
策略三:完善自我,發展自信
1.贊揚激勵,發展自信
學困生一般挨批評較多,受表揚較少。他們對老師和同學的褒揚之辭特別渴求。美國著名大企業家瑪麗凱認為,“贊美是鼓勵下屬的最佳方式”,而將批評喻為“三明治似的隱藏在兩個大大的贊美之間”。教師應一分為二地看待學生,對他們的褒貶應巧妙相結合。這樣容易激發他們內在的自信心,激勵其上進心。學困生在受挫折后更加渴望別人能尊重自己,要求老師和同學的理解與信任。如果他們經常遭到老師和同學的諷刺、挖苦和貶斥,就會使他們更加自卑而抬不起頭來。這樣極易產生逆反心理。學困生一旦在自卑的基礎上又產生逆反心理的話,對其“成才成人”的教育就會更加困難。
902班有一個學生,初一第二學期從外校轉過來的,對英語不感興趣,成績也較差,但有一次她的作業寫得非常好,既準確又工整。我便在她的作業本上及時寫了幾句表揚的話,后來發現接下來的幾次作業她都做得很好,也在課下主動問我英語問題了,后來他的英語成績有了很大的進步。
這種事例數不勝數。事實證明,老師只要能注意發現其興趣和特長,并及時加以激勵培養,他們就會有所成就。
2.搭建舞臺,找到自信
教師應看到每個學生的獨特之處,給他們創設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使學生更多地體驗成功的快樂。當學生贏得大家佩服的目光時,當學生意識到自己在某方面比別人強、自己并非事事不如人時,自信和勇氣就會油然而生,并逐步走向成功。
本人在英語課堂中經常讓學生兩人、三人或四人小組進行對話操練,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句式的問答或對話的表演。在分組時,有意識地進行好差搭配;表演對話時,學生如果忘了,鼓勵對話伙伴或其他同學輕聲提醒,使學困生也能嘗到成功的樂趣,從而找回學習的自信。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享受勝利的歡樂與成功的喜悅,這對于樹立學生的自信心非常重要。語文課殷老師,在課堂上開辟說話、演講的舞臺,讓學生在不斷的準備、上臺、交流中,拓寬了視野,鍛煉了能力,激發了信心。
成功自信教育已轉化為對學生的服務,心理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滿足各類學生主體不斷發展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對學生的動機、興趣、意志、情感、性格等進行普遍教育,一方面以影響學生學習生活、班級生活的主要障礙為入手點,確定每個階段的教育重點。培養學生的成功自信心理只是培養高素質新人的一個非常基礎的方面,我們可以這樣認為,通過自信教育,促進學生建立自尊、自信、主動、積極的人格,使素質教育得到進一步實施。一個對自己充滿自信的學生,才能激發出超越自我、超越他人,不斷開發自己的潛能,得到主動發展,才能具有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才能在學習生活的各種困難和挫折面前冷靜沉著、堅韌不拔,才能在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讓失敗成為成功之母。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涂光渾.教育學[M].中國商業出版社,2000.
[3]杜威.民主主義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林建華,曹樹.中學班主任與心理指導[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