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勉
摘 要:三年級是小學生作文的“入門”階段。現所教學科正是三年級語文。由于學生剛剛開始寫作文,往往存在兩大困難:一是“寫什么”?(選取寫作材料)二是“怎么寫?”(寫作方法與技巧)。前者是基礎,好比河水之源,如果沒有源頭,哪來涓涓細流,甚至滔滔江河呢?可是由于農村教學設備欠缺,各方面條件跟不上,基礎教育相對落后了一些。在教學過程中,也難免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特別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上更是一大難題。
關鍵詞:興趣;積累;技巧
通過這些年的教學實踐,本人發現要引導學生寫作入門,解決材源問題,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興趣是關鍵
“作文作文,提到頭疼。”大部分孩子只要提到寫作文,都會唉聲嘆氣,首先得培養孩子們的寫作興趣。興趣是成功的一半,無論做什么事,只要有興趣,每個人都愿意去做,都會主動去做,而且會做得很開心,寫作文亦如此。要讓學生感到每次寫作文都是一件愉快的事,變“要我寫”為“我要寫”。這就需要教師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比如,寫一種動物時,可先讓學生講一個故事或猜個謎語;寫一種活動時,教師可組織學生親自實踐,共同參與;也可創設某種情境。如,寫第一次做飯,教師可跟學生說有機會要到同學們家里做客,請每位同學準備一樣拿手好菜,不會的可以請教家長,并將整個事件過程記錄下來。也可將自己的拿手好菜帶到班里與其他同學一起分享。這樣一來,學生的情緒變得高漲起來,寫作熱情也得到了激發,興趣自然變濃厚了。
二、積累是基礎
三年級的孩子雖然初次接觸習作,但在二年級時他們就已經有了一定的寫話基礎。若想讓孩子寫好作文,就得讓他們注重積累。積累好詞好句,積累好段,只有詞語豐富了,表達起來才更流暢、更生動。而讀書是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也是學生積累詞語、豐富語言的重要來源。學生通過閱讀各種書籍,從而間接地知道許多生活中不知道的事情,看到了許多生活中不曾看到的事物。這樣一來,不僅擴大了知識面,陶冶了情操,同時也積累了一些好詞佳句。如,我經常要求孩子們閱讀課外書籍,并讓他們把文中一些優美詞句摘抄下來,寫作時還鼓勵他們把自己摘抄或積累的語句運用到習作中。當學生描寫秋天時,大部分孩子都寫出了“銀杏樹的葉子像一把把金黃的小扇子,扇呀扇,扇走了夏天的炎熱;楓樹的葉子像一枚枚郵票,飄啊飄,飄來了秋天的涼爽。”“秋姑娘帶著化妝盒來到果園里,她把黃色給了梨子,把紅色給了蘋果,把金色給了桔子。”一學期下來,本班學生的寫作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可見,學生閱讀量的多少,對他的寫作水平有著直接的影響。
三、利用資源,創造條件
平時,孩子們每天只能重復著“家中—路上—學校—路上—家中”的過程,特別是農村的孩子,生活范圍有限,視野不夠開闊。因此,寫作文時總是遇到“無事可寫”,甚至“無處可寫”的問題。所以老師和家長應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如多媒體設備,或利用課外時間、節假日,領孩子去公園、野外等見見世面,領略和感受積極、豐富多彩的社會和自然生活。
四、寫作技巧,適時滲透
小學生入門寫作的主要材料來源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但作為教師應當對學生的選材進行指導,在指導選材的同時不能束縛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要讓學生學會將已有的材料進行合理剪輯,藝術的處理,必要的取舍,也就是說要適時對孩子滲透一些寫作技巧。如,本班鄭××同學是一位心思比較細膩,感情比較豐富的女孩。有一次在寫到《美麗的校園》一文中提到“校園西南角有一口池塘,池塘里的水污濁不堪,上面漂著幾條死魚,還有很多白色塑料袋。”雖然她看到的這些都是真實的,但無法突出校園的“美麗”之處。后來,我對她進行了指導,經過修改,她的作文變成:“校園的西南角有一口池塘。塘中的水清澈見底,偶爾還會發現幾條小魚快活地在水中游來游去。塘邊有幾棵高大的柳樹,在微風的吹拂下,他們不停地舞動著迷人的身姿。這不禁讓我想起一首詩來:‘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經過小小的加工,既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又增強了文章的藝術性。
總之,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首先得把握好小學生寫作入門階段,這需要教師、家長各方面的配合,共同創造條件。指導學生細心觀察,并注意留心周圍的事物,同時不斷增加自己的閱讀量,才能獲取并積累寫作素材,學生才會找到“下筆如有神”的感覺。
參考文獻:
[1]趙紀華.要重視對小學低段寫話教學有效評價的研究[J].作文教學研究,2009(6).
[2]李詩群.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現狀研究及策略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