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芝紅
摘 要:朗讀是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中最常使用、最富成效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良好學習行為的養成和智慧的增長。新課標要求:“小學語文各個階段的教學都要重視朗讀。”這樣的要求不僅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還對教師的課程設計、規劃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要求督促著教師時刻提高自己的個人教學素質,改進自己的教學水平。以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為介紹重點,闡述了提高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朗讀;語文
一、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的現狀
目前,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的教學方法主要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主要學習資源,信息是現成提供的,知識的傳遞主要靠教師對學生的灌輸。小學生接受學習的方式始終處于被動狀態,其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思維都被阻礙,不利于培養全面性人才。低年級小學生正處于朗讀的起步階段,但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分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為了節約時間將朗讀教學作為一種形式,不進行生字認知、糾正以及停頓、語速的講解,朗讀方式單一、目的不明確、時間不足。
除此之外,在當前部分小學低年級的朗讀教學中,只追求遍數而忽視質量,教師為了讀而讀,對學生朗讀的評價過于單調,忽視了朗讀過程中情感的融會貫通、語音的抑揚頓挫。基于這種現狀,討論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的策略勢在必行,它可以平衡小學生認知的差距,是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識字水平的重中之重。
二、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的策略
1.提高教師對朗讀的重視度及教學能力
對于教師來說,首先需要樹立朗讀教學的意識,將朗讀教學納入教學計劃和課程安排中。作為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小學語文教師,不但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對朗讀課程進行規劃研究,還要挖掘低年級小學生內在的潛力,激發他們朗讀的欲望,其中朗讀教材及內容的準備應符合學生愛好,以學生興趣為出發點,保證內容朗讀的生動形象。
如,低年級學生更喜歡音樂、視頻、幻燈片等媒體演示教具,教師在課堂內容的設計中可以多使用多媒體進行朗讀教學。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了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但在課堂朗讀教學中,小學教師也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不能刻意強調學生的主觀性,而忽視教師的指導和評價。在朗讀的過程中,教師不能袖手旁觀地完全放任學生朗讀,而是要先進行標準的范讀,再進行情感教學、句子停頓和重難字音、字形的點撥,以及“啊、的、了、哦、嗎”等助詞、語氣詞的輕重指導,依據循序漸進、緊扣目標、深入探究的要求提高學生朗讀的水平。對于朗讀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教師應在每個細節上找出影響學生的因素,積極尋找其中的規律,不斷總結、完善。
2.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的多樣化
傳統單一、單調的朗讀方式不利于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他們朗讀的熱情不高,因而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難以調動。因此,低年級語文課堂應該促進朗讀方式的多樣化,采用邊聽邊讀、范讀、分角色朗讀、齊讀、引讀、領讀、散讀、小組分段讀、配樂朗讀等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朗讀方式。例如,學習《鋤禾》一文時,教師可以提前錄制短小精悍的微視頻,將自己對文章的示范朗讀或名家朗讀配上精美的文字和動聽的音樂,把學生帶入古人筆下的情景中,激發學生朗誦欲望的同時訓練學生對重難點讀音的把握,打破傳統教學中教師方言嚴重的局限性,提高學生語言的正確性。
情感必須建立在認知基礎上才能更好地融入朗讀中。在學習一年級下冊《小蝌蚪找媽媽》一文時,通過多媒體播放小蝌蚪從出生到生長的相關視頻,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小蝌蚪變為青蛙所發生的變化,在聲情并茂、繪聲繪色的朗讀中帶領學生閱讀理解小蝌蚪在找媽媽過程中緊張又詼諧的表現,帶領學生通過朗讀理解文章主旨和真正的愛,讀出味、讀出情,提高學生的語感以及對文章內涵的理解。
3.朗讀教學中采用獎勵和激勵的方法
賞識教育是一種通過肯定、贊美、給予希望等心理暗示方式激發學生自信心的教育方式,能夠使學生形成活潑開朗、自信自尊的性格,這種教育方式注重對于孩子優點與長處的發掘,是一種人性化、人情化的素質教育理念。在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個人朗讀比賽、小組朗讀比賽、角色朗讀比賽等活動,選取《春曉》《村居》《山行》《贈劉景文》等一二年級的詩歌作為比賽題目,對朗讀優秀的學生給予小紅花、貼貼紙等獎勵,通過對于學生每個進步的肯定和鼓勵,使學生產生“我能行”的信念,繼而樹立積極向上的目標和態度,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朗讀的樂趣,這樣學生朗讀時就會聲音清晰、響亮且有自信。
4.進行正確的朗讀評價與歸納
低年級小學生都活潑好動,充滿了好奇心,總有問不完的為什么,他們的思維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在每節課朗讀學習完成后,教師要對學習成果及朗讀效果進行及時評價,評價語言要豐富多彩,注重加強對學生的點撥和指導、轉化,對做得較好或進步較大的學生要及時給予表揚鼓勵,多發現低年級學生的閃光點。對待基礎差的學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照顧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采用尊重、鼓勵、期盼、肯定的方式引導學生認識自我、肯定自我,使他們體會朗讀的快樂,構建相互幫助、共同進步的氛圍。
如,在學習《烏鴉喝水》一文時,教師采用單獨朗讀的方式抽取學生來朗讀,然后讓不同的同學對這位同學的朗讀進行一定的評價,有同學回答:“我認為這位同學的字音讀得很準,停頓也很規范,但是語言中缺乏感情。”這時,教師可以順著這位同學的點評進行有感情朗讀的指導,指導學生發揮想象力模仿烏鴉喝水時的神態、語氣進行朗讀,激發低年級學生的好奇心與好勝心。
參考文獻:
[1]李英杰.朗讀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J].文學教育(上), 2011.
[2]范江全.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淺析[J].陜西教育(行政), 2011.
[3]孫陽.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探究[J].保定學院學報,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