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財
摘 要: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需要不斷加強和深化。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對英語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該文擬通過對“輸出驅動假設”理論的實踐應用的探討,提出普通高校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建設的基本構想,指出構建過程的基本步驟,并指出其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輸出驅動假設”理論 大學英語 課程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1(b)-0138-02
教育部決定開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并于2004年正式批準《大學英語課程及教學要求(試行稿)》,第一次用大綱形式突出聽說能力培養,提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其中“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是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任務。但是通過對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現狀調查顯示,這一任務的實現仍然任重而道遠,應試化、傳統化、與實際脫節的教學模式也給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造成了障礙。10年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成績有目共睹,但教學效果卻不盡如人意,一批批走上社會的大學畢業生(甚至在大學期間過了英語四級和六級的學生)的聾啞英語狀況并未得到明顯改善,這是一個令人尷尬卻又不可否認的現實。大學英語的教學效果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未見實質性的改變,整個學科面臨著由于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帶來的新挑戰。因此,有必要對現有的課程體系進行改革,改變現有的課程體系對學生需求的掣肘,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
1 國內外研究現狀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目前大學英語教學既不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要,也不能滿足社會對大學生的英語技能要求。部分大學生得了大學英語“厭食癥”,從未來就業的需要來看,大學生亟需培養產出能力,中高級英語學習者需要有“饑餓感”“新鮮感”“挑戰感”,他們需要用產出促輸入,需要邊用邊學,以克服“厭食癥”。
為了順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國內外外語教學界的專家們指出,以語言輸出能力培養為驅動,有助于推動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轉變,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與興趣,提高語言輸入效率與課堂教學效果。2008年,我國學者文秋芳教授在輸入假設(Krashen, 1985)到輸出假設(Swain,1985)的基礎上提出了“輸出驅動假設”理論。該理論指出外語學習的動力來源于輸出,沒有輸出驅動的輸入,就沒有對語言假設的檢驗和反思,也就不能促成學習者對語言知識的整合、重構與內化,陳述性知識也就難以轉化為程序性知識,不利于外語專業學生語言體系的形成和拓寬。因此,今后大英語教學改革的路向將由以往的注重輸入轉為輸入與輸出并重,甚至對后者要更偏重一些。
“輸出驅動假設”理論的應用要求改革現有的課程體系,將技能學習與知識面拓寬、思維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從而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將來發展奠定堅實的語言基礎,為就業提供更大的機遇。目前作為國內最新的二語習得理論,“輸出驅動假設”理論的應用并指導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改革還頗為罕見,與之相輔相成的“輸出驅動”教學法實踐也處在實驗階段。鑒于此,該文擬建議構建合理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必將對全國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
2 研究目標
“輸出驅動假設”理論對目前的外語教學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首先,對國內外輸入和輸出相關理論進行研究,尤其是“輸出驅動假設”理論的合理性以及指導外語改革和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的研究。其次,依據該理論的現實指導意義,研究如何構建合理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尋求合理的課程設置。最后,依據課程設置,研究如何采用“輸出驅動假設”理念指導大學英語教學法改革,實現課程教學的創新與突破。最后改革結果和成效的判定需要建立合理的輸出能力評價體系。
3 實施步驟
3.1 理論研究基礎的建立
查閱相關理論文獻,奠定研究的理論研究基礎。在此基礎上,擬定多種針對學生和教師的調查問卷,通過實地發放問卷與互聯網電子郵件發放問卷相結合的形式,對學生和外語教師發放調查問卷,回收問卷,對數據進行分析比較。同時通過訪談了解普通高校學生外語學習的工具性需求,學生對目前開設的英語課程的滿意度以及外語教師對現有的考核體系、教學形式和自我角色的認知程度。
3.2 課程體系的構想
結合調研結果,從普通高校大學英語課程體系中的過渡課程、核心課程(通用學術英語和通用專業英語)和選修課程3個方面進行探討,在借鑒全國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經驗的基礎上,構建合理的普通高校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新模式。(1)首先根據各個高校的不同特點和學生的不同需求對學生英語水平測定,探討過渡課程、核心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學分比例和內容,各個高校的各種課程會因各自高校學生特點和具體情況的不同而不同。(2)制定各個課程的教學大綱。(3)通過與專家探討和課題組成員從各個高校調查獲得的信息,探討課程體系建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3.3 課程體系的實踐
在各個高校范圍內分計劃有步驟地開展“輸出驅動”教學法探討和各種“輸出驅動”教學活動,如,示范課、“輸出驅動”教案課件大賽、講課大賽等形式,使教師在輸出驅動教學法上真正深入掌握,靈活運用。
3.4 “輸出驅動”教學法的實施
在建立“輸出驅動假設”理論指導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基礎上,實施“輸出驅動”教學法。教師著手實施“輸出驅動”教學法教學,采取具體的實踐行為,調整行動。檢驗教學方案,弄清目前實踐的目標和實質,各種教學法和策略是否適合于現狀,并分析其優缺點,進而加以改進。
3.5 評價體系的建立
在教學法實施過程中,為了保證兩種課程即基礎英語和專門英語的有效銜接,建立各個階段輸出能力(說和寫)的評價體系,以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和教學目標的實現。2016年11月12日,從第二屆語言測試與評價國際研討會獲悉,教育部正在組織研制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以及與之配套的國家英語能力等級考試。這意味著,我國將建立起一個統一的外語測評體系。
4 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輸出驅動假設”理念指引下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和教學法的研究與實踐這一課題有著非常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值得從事外語教學的教師們認真思考和探索。
二語習得理論在不斷豐富和發展,從輸入假設(Krashen, 1985)到輸出假設(Swain,1985)到“輸出驅動假設”(文秋芳,2008),語言學家和學者都在不斷豐富二語習得理論,并且不斷接受教育教學實踐檢驗。該研究是在全國英語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進行的,并且希望通過此次改革實踐,檢驗“輸出驅動假設”理論指導實踐(課程體系和教學法的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各種課程設置和教學法的實施都需要有理論支持,因此這次研究是二語習得理論的綜合應用,從而進一步豐富理論,推動理論向前發展。
此次基于“輸出驅動假設”理論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構建是在新時期面對新形勢所做的一次大膽嘗試。輸出驅動的大學英語工具性需求課程體系是基于學生的英語工具性需求和個性化需要,提高學生的綜合英語素質和英語文化修養,輔助學生實現自己的求學和求職理想,實現輸出驅動下的英語學習過程。旨在改變我國外語教學實踐和研究中長期存在的重輸入、輕輸出的不平衡現象,改變英語教學中的“啞巴英語,費時低效”的嚴重問題,重新認識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本質和目的,提高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英語教學模式。
5 結語
近幾年,二語習得理論及其應用得到廣泛重視,局部理論在實踐中得到驗證,其中“輸出驅動假設”理論從提出到實踐經歷了多種檢驗,但在該理論指導下構建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在全省乃至全國并不多見,基本上處于理論探討階段。現在的英語教學改革正在進行中,各個高校都在根據各自的特點和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索,該課題正是在這個背景下開展的,這在吉林省乃至全國都是處于初級探索階段。
該研究是“輸出驅動假設”理論在教學中的重要實踐,既是一次理論檢驗,也是一次實戰驗證。通過該研究建立起的“輸出驅動假設”理論指導下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是大學英語改革的一次重要事件。為了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和滿足學生對英語教學的工具性和個性化需求,這一理論的實踐探索必將對全國高校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改革和教學法的探索起到積極的促進和引領作用。
參考文獻
[1] 文秋芳.輸出驅動假設與英語專業技能課程改革[J].外語界2008(2):2-9.
[2] 文秋芳.大學英語面臨的挑戰與對策:課程論視角[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2):283.
[3] 謝嶠,張敬品.基于輸出驅動假設的航海英語口語大班教學策略研究[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2(4):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