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芳 饒婭婞
【摘 要】陸川以紀錄片的形式拍攝了人文類電影《可可西里》。本文從影視細節方面入手,探討細節在影片中的作用及美學意義。從細節使主題可視化、使人物具體化、使氛圍意境化這三個方面分別進行分析。陸川由點及面,逐一遞進,完美地展示了濃郁的思辨色彩。表達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人在面對生活的不同選擇、人在信仰上的堅守、人在生死之間的抉擇等等。
【關鍵詞】陸川;《可可西里》;細節;作用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4-0133-02
電影作為第七藝術,在短暫的百年歷史中歷經滄桑但仍然能夠引領潮流,因為它能夠容納建筑、音樂、繪畫、雕塑、詩和舞蹈這六大藝術,形成運動中的造型藝術[1]。眾所周知,畫面是構成電影的基本要素之一,而細節又是構成畫面的基本要素之一。電影中對主題的表達、對人物的塑造、對情節的推進,都需要通過對各種細節進行補充處理才能完好地展示在觀眾面前。
2004年陸川以紀錄片形式拍攝的人文類電影《可可西里》,敘述了一個武裝巡山隊守護當地藏羚羊的故事,在茫茫風雪中,他們面對過饑餓、寒冷、槍戰……但他們從未停止過追尋賣皮人的步伐。群山萬里,鮮血暈染了可可西里,隊長日泰用生命守護了自己神圣的家園,守護了在草原上奔跑的藏羚羊群。在十七屆東京電影節上,《可可西里》憑借大氣磅礴的氣勢和真實感一鳴驚人,斬獲評委會大獎,同時也獲得國內第25屆香港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的榮譽。陸川導演想要表達的宗教信仰、袍澤之情、人與自然等豐富的主題均能從本片許多形象的細節中找到影子。
一、細節使抽象的主題可聽化,可視化
景框內的空間,即電影的世界。空間中所有動作的安排、布景和道具、構圖方式以及如何拍攝等都能傳達導演的意圖,或者說是能夠表現某種隱喻或象征意義,這就是電影的細節,易被忽視卻又實實在在引導觀眾深入影片主題。就《可可西里》而言,有這樣一處構圖,巡山隊的車陷入了冰河中,大家齊心協力將車拉出。此時拍攝的是全景,攝像機距離人物很遠,人基本處于畫面中央,在構圖上,銀幕的中央往往是注意的焦點,是畫面的主導,而在畫面上人們仿佛是一條連接天地的紐帶,是天與地的分界,而這條分界線在天地萬物之間卻又顯得極其渺小。莊子有句話“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乾坤天地催生了萬物,然而,時代的日新月異卻讓草叢變沙漠,森林變荒蕪,可可西里作為中國境內最后的原始荒原,它那來自原始的殘暴和無情讓巡山隊員一次次陷入絕境。但,可畏的是人生來并不孤獨,導演借小比大,將人之小與乾坤之大相比,將人力之微弱與自然之龐大相比,上天賜予我們的生命并非滄海一粟,而是浩蕩無比,正所謂“事在人為”。
不論是拍電影還是寫作,在藝術創作上都異曲同工之妙。首尾呼應作為寫作時深化主題的常用手法也巧妙地運用在了電影中。如《可可西里》,開頭禿鷹直飛而下,鏡頭拉過去,是強巴干凈赤裸的背,天葬師揮刀,眾人吟歌哀悼,結尾日泰赤裸著身子,固定鏡頭,天葬師身著紅衣為其擦拭,眾人吟歌哀悼。本片以葬開頭,以葬結束,顯然,導演已經將主題提升到關注死亡的高度,說是生命輪回也好,命運無常也罷,但這永遠是一個風雪塵沙中傲立不倒的男子漢的絕唱。李敬澤說陸川這部電影是中國美學史上的革命。一部沒有批判,沒有哀悼,沒有鞭笞,沒有歌頌的電影,卻道出了生命存在的意義。
細節的表現方式有多種。從蒙太奇的介入,時空的交替,虛實的切換,都能夠深化主題,而感性的導演,例如《可可西里》的陸川,他希望以樸實、真實感染欣賞者。從美學上說,感性的導演會更注重影片以外的東西,基本上,它是由眾多混亂的現實中選擇部分給觀眾看,所以它是一種“孤立凸顯”的技法,能夠引導欣賞者看到曾經容易忽視的事物[2]。
二、對人物細節的捕捉能更好地塑造和表現人物
希區柯克說:“選角就是塑造角色。”整部影片只有三位演員科班出身,飾演日泰的是西藏話劇團國家一級演員多布杰,藏族出身的他能更好融入環境和角色。對于主要角色來說使用科班出身的演員是必要的,因為有些專業上的把握和表演的張力還是不同于普通人,但是陸川卻只在主角上做了處理,對于其他角色,他還是堅持使用群演。例如,馬占林的角色名字和本名一致,還有那些飾演隊員的群演很多曾經就是巡山隊的一員。另外,他還在采訪時提到,其中有一位群演曾經是青藏路上的工人,在拉薩和警察打架判了三年,有場戲,那種蹲著的感覺就像他的過去,這是很辛酸的,生命的經歷豐富了電影的生命力[3]。的確,藝術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恰恰是生活教會了演員如何去演戲,在影片中你可能因為一個微乎其微的細節而看到自己的影子,從而身臨其境,這便是電影的魅力,而這個魅力的來源便是對細節的精確把握和處理。
多布杰飾演的日泰作為影片的主角,他是一個父親,是一個巡山隊隊長,更是一個完美的理想主義者,卻又是片中最復雜的代表。他是鐵骨錚錚的男子漢,不畏艱難險阻與自然和賣皮人進行生命上的搏斗,他是一個自愿組織起來的巡山隊的隊長,沒有警察的權力,只能在看到別人擅自捕撈時對其罰款,其余的什么也做不了,但正因為他是隊長,他肩負的是責任與使命,所以在最拮據的時候,他只能賣皮子來解決溫飽等問題,卻又不顧隊員的性命,拼死了地去追賣皮之人。這樣一個人物的設定,并不是為了去歌頌所謂的“英雄主義”。一聲槍響,導演將日泰的形象以最完美的方式結束,他在眾人面前犧牲了,因為他的無謂、無私、仗義,而非因為其濫賣羊皮。死,才得以使其銀幕形象得以升華。這樣,我們看到的會是一個在絕境中漸漸迷失自我,放逐自我,但卻仍然堅守信念的非典型英雄。
劉棟作為一個普通的巡山隊隊員,他有守護藏羚羊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有為兄弟上刀山下火海的無私之情,有伸手向三陪女友要錢的無恥一面,他的形象是極為豐富的。他的刻畫給觀眾以現實感,他并不是英雄,他沒有上天入地的超凡能力,也可能因為生活的拮據,低三下四不要臉地向三陪女友要錢,卻轉身將這底層女子的血汗錢投于捍衛自然環境中去。我們無法判斷他們的選擇對錯與否,也許能做的只是在劉棟陷入流沙時為其死亡唏噓不已。一分鐘的鏡頭展現的是自然的恐怖,沒有任何聲響。這是人類與自然的抗爭,與生命的抗爭,與自我的抗爭,所以最后他釋然了,任由流沙將自己掩蓋。
無論是日泰還是劉棟,他們作為連溫飽都不能滿足的巡山隊一員,卻妄想著能夠將賣皮人的強大組織瓦解,他們是理想主義者嗎?僅靠那百來元的經濟來源,僅靠著自己內心那殘留的英雄主義火苗與流沙抗衡,與賣皮人的刀槍抗衡。但是,也許他們是幸福,至少他們有活著的信念,有著為了一件事拼盡全力的勇氣。
但,生活的可怕就在于,可能我們一直以為判斷好壞的標準,在一瞬間支離破碎。就像好人總有丑惡的一面,壞人也有無可奈何的善良。馬占林是賣皮人的人,他是花甲老人,有三個兒子,自從草原變荒地,他再也不能靠畜牧業生存,無奈下鋌而走險為了五塊錢的撥皮費而出賣良心。的確,他一開始的形象是罪惡的,背叛感無恥感充盈著他,但當知道他也是為了生活逼不得已才如此,人性的矛盾便出現了,他是好人嗎?他算壞人嗎?賣皮者為了生存而濫殺無辜,守護者為了生存也賣過皮子。生與死就在一念之間,好人與壞人也沒有絕對的界限。
正因為表演被賦予了生命的力量,才能夠引導電影主題逐步深刻。表演就如同攝影、場面調度、動作、剪輯和聲音一樣,是語言系統的一種,電影導演用演員來傳達想法和情感[4]。而表演作為電影細節中的一個支撐,演員的語言、行為、眼神、服飾任何一處都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傳遞主旨。所以說,對細節的刻畫往往能夠為塑造人物表現人物服務。
三、細節能增強影片的意境和渲染氛圍
影片中有多次拍攝他們的擁抱,日泰和他的女兒,沾桑三人和兄弟們,劉棟和三陪女友。在可可西里,有吃人的流沙,有殘酷的暴雪。隨時隨地就會喪命,所以,他們很珍惜每一次的擁抱。在追尋的過程中,沒有糧食,沒有機油,他們被逼無奈放下兄弟。片中,記者問日泰,沾桑他們能等到劉棟來嗎?日泰兩眼放空,只是淡淡地重復一句話,但愿不要下雪……在大自然面前,我們也許能做的只是祈禱。導演單單用這樣樸素的擁抱來詮釋他們的情深義厚。而這才是情到極致,使意境可視化可聽化。
在電影里使用宗教音樂更能表達導演的思想。《可可西里》中有一場戲,一個巡山隊員在同一個地方守護三年,是何等的忍耐和堅守。一個鏡頭是一位巡山隊隊員在山坡上駐扎等著隊友們來看望。另一個鏡頭,同樣的山,同樣的人,站在山坡上,望著隊友們離去,帳篷旁的五星紅旗格外醒目。兩個鏡頭道出了孤獨,也道出精神。不需要任何言語的表達,具有當地特色的藏族音樂和大全景的拍攝方式能夠表達意境,營造氛圍。人們團聚在一起,哼著兒時的旋律,唱著藏族的民謠,不論是袍澤之情還是宗教信仰皆已展示于觀眾眼前。
影片結束,或壓抑,或無奈,或唏噓,但導演好歹讓我們了解了這樣一個神秘的地區,這樣一個神秘的種群。在可可西里,我們領悟到的是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人在面對生活的不同選擇,人在信仰上的堅守,人在生死之間的抉擇等等,而這些主題大多數都能夠通過細節傳達。《電影藝術詞典》對電影細節的定義是:“對客觀表現對象的某些局部或微小變化所進行的細膩描寫,分為人物細節描寫、物件細節描寫、事件細節描寫等。作品中人物性格、事件發展、典型環境、主題思想,都是通過許多有機聯系的細節描寫來表現的。[5]”細節品析雖然對于電影學而言只屬于一葉扁舟,但對于觀看者而言,一處富含意義的細節往往能成為他們記住這部電影的唯一理由。電影雖然現在被納為第七藝術,但在創造它的初期,它的直接影響者還是觀眾。也就是說想讓觀眾叫好,永遠記住這部影片,那就必須是這部影片中哪一處細節能使他們身臨其境、感同身受,或者各種拍攝技術、剪輯技術讓人耳目一新。但其實,后者永遠也不能滿足目前觀眾們挑剔的眼球。
參考文獻:
[1]喬托·卡努杜.第七藝術宣言[M].
[2]路易斯·賈內梯.認識電影[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45.
[3]姜寶龍.可可西里--陸川用生命換來的影片[J].電影畫刊,2004-12-1.
[4]路易斯·賈內梯.認識電影[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253.
[5]許南明.電影藝術詞典[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6.
作者簡介:
許 芳,長江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
饒婭婞,長江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