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素琴
(湖北省宜都市高壩洲中學)
摘 要:常聽老師們感嘆:今時今日再難見到語出驚人、從容大氣的孩子了。因為家長和社會都不愿多花時間去讀書,他們更愿意做短時間可以換來金錢效益的事情。所以,閱讀的重任就落在了教師的肩上和語文課堂上。
關鍵詞:語言思維;語文課堂;閱讀
生活中,我們和學生交流時,總覺得他們言不達意,語言沒有層次和邏輯。考試后,總是遺憾:學生面對散文類文本的閱讀解讀題失分嚴重;作文寫作還是缺乏思想深度,沒有新意。為什么造成這種局面?除了閱讀面狹窄造成思維的廣度不夠,我認為更多的還在于我們平時的課內外閱讀教學,缺乏對學生思維深度的有效引導和訓練。
葉圣陶先生提到,“各門功課和思維的訓練有關,特別是語文課是著重訓練思維的。語言和思維是分不開的。語言是思維的固定形式。所以教語文的一項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訓練思維的材料就是課文。一篇篇的課文都是作者動了腦筋寫出來的,看作者是怎樣想的和怎樣寫的。教師一方面給學生指導和引導,一方面督促學生練習,這就是訓練。”
一、有意識教給學生解讀文本的思維方向
訓練學生“思維深度”就是要訓練學生有沒有思想、有沒有厚重感的問題,也就是檢驗學生由一個點引發縱深思考的能力。
當學生在解讀文本找不到北的時候,我們可以有意識地給予思維方向上的引導,教給他們閱讀文本首先應該朝著哪些方面去努力思考,即自我、他人、群體、人情、人性、信仰、美學、哲學、歷史、社會、民族等。我們會發現,學生一旦找到方向,就能開啟智慧的大門,慢慢摸索出自己的思維渠道。學生只有明確了方法,在解決問題時,才會實現由“使用方法”到“發現方法”再到“創造方法(即我的方法)”的質的飛躍!
二、思維深度應該注意層級性訓練的逐步提升
從上述我們指引給學生的思維方向可以看出,從“自我”的關注到“社會、民族”的關注,是有層級性的。我們不要急于求成,可以在初中階段分層級進行有效訓練,時久定能見成效。
如,七八年級著重要求學生在文本閱讀時,有意識地學習從文中所涉及的對個體的“自我”的贊美與批判去欣賞文本,到“他人”的個性之美的欣賞,再到針對“群體”之美的解讀,然后到“人情”“人性”的理解,直到通過文字理解社會責任、民族大義……最后到九年級時,學生形成個人獨有的捕捉文章主旨的得心應手之法就不會是難事。我們如果堅持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培養和引導過程,有利于學生在理解上由淺入深,也有利于學生思維深度的形成和鞏固。
三、思維深度的訓練要注意方法的多樣化
課程標準指出,“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想象力,開發創造潛能,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這里的“發展學生的思維”就包括學生思維深度的發展。而學生思維深刻度的訓練,同樣要注意方法的多樣化。
如“巧設問題”之法。《楊修之死》一文的教學,可以抓住夏侯惇對楊修贊美的“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這句中的“真知”一詞做這樣的設計:
楊修的“真知”從文中的哪些事件可以看出來?
楊修“真知”魏王肺腑嗎?
假如你是楊修,你會怎樣做才能“真知”魏王肺腑以保全
自己?
這樣三個問題,由淺入深,既梳理出了故事情節,又達成了對楊修和曹操個人形象的深刻理解,同時也對當時背景下的人性的復雜及政治斗爭的復雜有了清晰的認識。
如“抓標題核心詞”之法。我曾在設計《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教學時,抓住標題中的“止”字做文章,提出:為什么不是我們慣常的說法“事物的正確答案不只一個”,而是“不止”呢?從而引導學生發現作者要表達的還有“科學研究不能止步于一個答案或者不能止步于眼前的答案,要有永遠探究的精神”這樣的觀點。再如《孤獨之旅》的教學,很多老師都會抓住“孤獨”一詞,來探究少年杜小康成長中遇到的困難,直至挖掘出“孤獨”的深刻含義,讓學生明確每一個青少年成長中會面對的困難以及如何應對人生中的“孤獨”。還有“激趣法”“聯想和想象法”“補白法”“逆向思維法”“求異法”等,這些方法都是我們已經在運用或探索著的,從未停止。
對學生思維深度的訓練是一項大工程,既需要時間也需要耐性。語文的教與學和語文能力的達成,本來就沒有捷徑可走,它就是一條終身之路、一條遙遠的天路。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對語文教學的信仰在,我們對語文核心素養的探討和研究就不會停止。
參考文獻:
[1]韓世文.讓展示成為一種習慣[N].中國教師報,2016-11-09.
[2]杜長明.九個維度評價一堂課[N].中國教育報,2016-11-16.
編輯 白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