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燕
(浙江省臨海城西中學)
摘 要:提高教學有效性是新課程改革以來每一位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師所夢寐以求的事情。在初中階段,歷史與社會學科占據十分重要的教學地位,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曾經說過,作為每一個中華兒女,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對中華民族的歷史懷有一種溫存與敬意。歷史與社會的教學工作歷來都是初中階段各學科教學之中的關鍵,通過有效的教學能夠塑造學生良好的歷史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關于如何有效地提高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談一些心得體會。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
自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學有效性成為每一個初中一線教師所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在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的教學之中,對于有效性的追求也是每一位一線教師孜孜不倦的努力。為了有效提高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很有必要從自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入手,秉承新課程改革以來的終身教育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觀和歷史思維。同時,也要注重對學生歷史與社會學科學習興趣的激發,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積極調動學生的課堂情緒,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為學生未來更高階段的歷史和社會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筆者現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關于如何有效地提高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總結如下。
一、激發學生的課堂主體意識,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長久以來,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困難,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較低,學習積極性不高。教與學從本質上而言就是一個教師與學生進行有效互動的過程,而以往的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教師過度地占有課堂,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往往只能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就會產生惰性,對教師的依賴性也會不斷提高。在這樣的狀態之下,學習效率很難得到真正有效的提高。
為了有效地做好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教師應該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精心安排課堂教學環節,給予學生以適當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能夠有機會參與課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將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充分地發揮。這樣,不僅教師能夠更加準確地了解到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調整自身的教學策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而且學生的思維也會由被動變為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也會顯著地提高。有了這些作為基本的保證,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才會真正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二、革新教學理念,促進學生學習動力的形成
歷史與社會學科的教學并不是僅僅為了讓學生獲得某些知識,記住一些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更為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和正確的歷史觀,而這也是長久以來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一直沒有做到的事情。單純的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必然會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疲憊感,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因為很多學生都會意識到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內容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對于其自身并沒有太多實在的意義,有了這樣的情緒,學生自然就會漸漸地產生一種怠慢心理。而且這樣的教學理念也與新課程改革以來的終身教育理念背道而馳。
基于此,教師應該從自身的教學理念進行反思,是要繼續堅持知識傳授式的教學,無視學生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心理感受,還是勇于跳出原有的思維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觀和歷史思維,培養學生對歷史和社會事件的分析和見解能力,鼓勵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這個問題值得每一位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師作出深入的思考。
歷史與社會學科知識的學習是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地認清現在,展望未來,有道是“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明得失”,與其強調讓學生記住枯燥乏味的社會知識、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倒不如讓學生能夠形成一種思維能力。而且初中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對于學生很多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質方面的教育將會影響學生的一生。因此教師要明確自身教育責任的重大,秉承新課程改革以來所形成的終身教育理念,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和社會價值觀,以此為目標促進學生持久學習動力的形成,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好基礎。
三、合理利用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學情境的有效創設毫無疑問會對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很多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分析需要以一定的歷史背景作為烘托,如果脫離了這個背景而獨立存在,則學生很難準確地分析和理解。因為畢竟初中階段的學生生活閱歷非常有限,對于很多事物的理解能力還很欠缺。這時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教學情境來作為鋪墊,讓學生能夠如身臨其境更加全面地分析和理解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
例如,在學習中國近代史的時候,很多學生對這段歷史并不陌生,不論是從電影還是電視劇都或多或少地了解這段歷史。但是學生了解的畢竟是影視作品之中的歷史,而且電影和電視劇只能夠從一個側面來講述一段時間之內的歷史。要想真正綜合性或者是總結性地來看這段歷史,還需要學生具備更強的歷史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如,如何理解辛亥革命對中華民族的重大意義。這是一個開放性的題目,學生會從多個方面來闡述,但是很多學生在闡述自己的觀點的時候不是很全面,有很多分析不是很到位。于是我用多媒體視頻將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國現狀以文字、圖片以及視頻等方式展示給學生,為學生創造了一個真實的歷史背景,學生仿佛置身于這個時代當中。學生通過這樣的背景烘托很好地理解了當時中華民族所遭受的屈辱以及平靜之下激流涌動的革命力量。
在經過這樣的背景烘托之下,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明顯準確了許多,很多學生還橫向聯想到了法國、英國以及俄國等資本主義革命,橫向比較了各國革命發生的時間以及其必然和偶然的原因,這種橫向綜合比較讓學生更加準確地把握了歷史的脈搏以及人類社會進化的規律,這毫無疑問是一種歷史思維的形成,而不僅僅是對一個歷史事件的掌握。
四、豐富課堂教學手段,凝聚學生的歷史思維
歷史與社會學科的學習應該是一個開放性的過程,對歷史和社會知識的理解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對于這一點教師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將教學過程設計得更為開放。例如,可以采用分組合作學習或者探究式學習等方式,積極調動學生的課堂思維,讓學生積極進行思考和總結,踴躍表達自己對歷史和社會知識內容的見解,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通過這樣的不斷交流和互動,學生的歷史思維會更好地凝聚,歷史能力也會得到更好的提升。另外,在這樣開放式的交流和溝通過程中,教師將會更加準確地把握學生在歷史和社會學科學習過程中的實際情況,正確引導學生人生觀和世界觀以及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
成長。
總之,在初中歷史和社會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調動,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提高學生的思維活躍程度。在課堂教學之中,更加注重課堂教學手段的豐富,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感受,準確把握學生內在品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形成軌跡,通過歷史與社會學科的教學,塑造學生良好的的人格,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杜云龍.初中歷史與社會“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的探索[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5).
編輯 張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