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文濤++朱靜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2-021-01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體育新聞傳播中娛樂化產生的原因和不良影響及反思從而更好的推動我國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的發展。
關鍵詞 娛樂新聞 傳播 網絡
一、體育新聞傳播過度娛樂化的原因
(一)新聞媒體商業競爭的日益激烈
市場化運作把商業邏輯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商業邏輯就像一雙無形的手控制著體育新聞媒體的內容輸出與表現形式。而且這種作用與控制無時無刻不存在著。商業競爭的日益激烈使新聞媒體將體育新聞的重點轉移到女郎、暴露、性等能獲得較大點擊率、發行量或者收視率上。相對于網絡媒體的方便快捷,傳統體育報紙雜志的發行量上受到了更大的沖擊,在版面選擇上會以更多、更大的暴露圖片或者刺激內容來填充,借以增加發行量,所以報紙是體育新聞傳播過度娛樂化的“重災區”。
(二)媒體的道德缺失和價值觀異化
2014年,全國持證的新聞記者約有25萬人,而實際從事新聞采編工作的從業者規模超過百萬。如此龐大的工作人群面對報道相同內容的體育新聞上,難免會產生抄襲他人新聞、制造噱頭,追求利益來創造低俗、虛假新聞的現象。一些媒體不對真實的新聞進行報道分析反而去進行炒作,為追求第一手資料甚至不惜侵犯他人隱私,以暴露為美,不以積極正面的態度去引導社會輿論反而去傳播“xx為了錢才考慮轉會”的負面價值觀。
(三)受眾的需求和新聞的普遍娛樂化
新聞的普遍娛樂化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的必然結果,當人們的溫飽問題解決后便是追求精神的享受—娛樂。體育新聞的娛樂化能滿足受眾的娛樂心理,豐富了人們的社會文化生活,滿足了受眾的各種需求。當新聞媒體洞察到了受眾的窺私欲、好奇和娛樂心理之后,大量花邊娛樂新聞遍撲面而來如“哈登夜會卡戴珊”、“奧多姆絕望!曝卡戴珊已懷孕,孩子他爸是哈登”等。由于多數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媒體為了商業利益來不斷滿足人的欲望,久而久之便使體育新聞的傳播過度娛樂化。
(四)新聞源較少
我國新聞傳播從業者較多,而一手的體育新聞資源卻較少并且單一,于是出現了新聞編輯“閉門造車”的現象,制造虛假新聞如僅憑冬日娜對劉翔的跟蹤訪問就猜測兩者有戀情;將體育新聞的內容上忽視對體育賽事本身的報道轉而去關注“足球寶貝”、“性感美女”等。
二、體育新聞傳播過度娛樂化的的負效應
(一)削弱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
媒體公信力是指新聞媒體本身所具有的一種被社會公眾所信賴的內在力量。專業權威和可信賴程度是組成公信力的兩大要素。過度娛樂化的體育新聞傳達的是色情化、庸俗化的信息,市場經濟下不少媒體以利益至上,高收視率和點擊量能拉到更多、更高價位的廣告資源,而大發行量會直接增加報紙雜志的收入,綜合性報紙也會將體育與娛樂揉合成“體娛”板塊,并配以或虛假或性暗示的內容來增加廣告收入。大量虛假新聞、暴露的圖片和挑逗的文字在短時間內可能增加發行量、收視率,然而發行量、收視率的增加并不意味著新聞媒體公信力的提升,發行量和收視率與信賴程度和專業權威兩大要素上沒有關系。一旦虛假新聞被識破或者忠實、真正的體育迷對某體育新聞媒體長久過度娛樂化的報道及有可能放棄對該媒體傳播的新聞的關注,降低該媒體的公信力。
(二)降低了體育和運動員個人的形象
一方面有些媒體為了吸引受眾﹑提高經濟效益, 極力挖掘運動員的私生活, 對其進行肆意渲染,極力煽情;另一方面有些媒體捕風捉影,對運動員進行不負責任的炒作,媒體的娛樂化報道和過度炒作貶損了體育及運動員的形象。虛假的新聞炒作讓運動員保守爭議,分散運動員生活或工作的注意力;受眾長期進行信息接受可能價值觀有所變化,認為體育就應該是這樣,長此以往可能對信息進行自主選擇,不再關注該類媒體甚至不再關注體育新聞或者體育。
(三)使體育偏離正確的發展軌道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的成功電視轉播,使該屆奧運會一改以往虧損的局面,一舉盈利2.5億美元,推動了奧運會乃至體育產業和體育事業的發展。30年前的體育新聞傳播,是以比賽前準備、過程、結果和分析為主的報道,體育新聞的內容單一,媒體較少,而現在的體育新聞則是完全為迎合大眾娛樂口味而進行的報道,所以現在媒體報道的體育新聞完全是受眾想要的信息。長此以往,體育就不會是原本意義上的體育,而是受眾想要的體育。如果媒體一味追求利益,那么就會是體育偏離正確的發展軌道,就很難在體育的得(受眾、產業)和體育的失(娛樂化)中達到平衡。
三、結語
雖然體育新聞的娛樂化有著正面的影響,但帶來的負面影響卻遠高于此。現階段體育新聞傳播的過度娛樂化已經發展到“井噴式”的地步,網絡和自媒體的興起更加擴大了過度娛樂化的影響綜上所述,我國有關部分應該進行反思。
參考文獻:
[1] 陳靜.我國體育新聞娛樂化成因分析[D].北京體育大學.2005.
[2] 羅曉.對中國當前體育新聞娛樂化的理論解讀及個案分析[D].北京體育大學.2005.
[3] 王冬梅.體育新聞娛樂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
[4] 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曹衛東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15-25.
[5] 戴杰,彭秋林,戴儉慧.體育新聞過度娛樂化的表現及控制—以《南方體育》為例[J].當代體育科技.2013,22: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