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鑫燁
摘 要:經濟與金融體制是影響中小企業融資的重要因素,再加上中小企業自身存在的缺陷,導致中小企業融資困境頻現。便捷高效與低成本是互聯網金融最為明顯的優勢,對服務中小企業融資有重要意義。互聯網金融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了一個相對公平公正的平臺,再輔以高效運行機制,對中小企業融資的需求有明顯效果。隨著時代發展,風險控制機制在互聯網金融領域也逐步完善,但針對互聯網金融如何破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仍有諸多問題需政府、互聯網金融企業、中小企業、監管機構等共同努力。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中小企業;融資困境
中小企業融資難有較強的歷史因素,我國傳統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門檻相對較高,民間借貸利息相對較高,使得很多中小企業望而卻步。互聯網技術發展推動了云計算、移動支付、搜索引擎等領域的興起,金融業也隨之發生了巨大變化。互聯網金融模式應時而生。因為其具有開放、民主、高效、針對性強等優勢,在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本文通過對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及互聯網金融破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優劣勢的研究,最后提出相應建議。
一、中小企業融資困境概述
金融機構放貸的重要衡量標準包含了企業資產、企業規模、企業經營狀況、企業資信等條件,中小企業因為在這些方面與大企業不可比擬,因此很難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取融資資金。隨著時間推移,這種情況愈演愈烈,逐步演變成一項世界性難題。當然,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過去幾年里,國家也相繼出臺了諸多法律法規以促進中小企業融資,但仍舊很難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其中,中小企業融資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融資渠道單一且不順暢
多數中小企業的很大一部分資金都來自于非金融機構,主要包含了民間資金、自籌資金等,因為證券市場有較高的融資條件,因此股權融資方式的具體可操作性并不高,諸多中小企業也很難從資本市場上籌集資金。中小企業融資更多依賴于親朋好友等社會資金,或民間借貸資金等渠道,與商業銀行等金融融資關聯較少。據相關數據調查顯示:90%的民營企業都面臨融資窘境。浙江2313家中小企業中,有百分之十五的企業從銀行獲取貸款,有百分之二十二的企業未曾向外融資,主要是靠民間借貸、親戚朋友、小額貸款公司等渠道進行融資。
2.缺少自有資金
企業從小到大的發展無不是依靠資金源源不斷的積累,企業資金是其不斷拓展的根本保障。中小企業規模較小,市場競爭能力弱,大部分企業仍舊是處于初步發展階段,缺少發展壯大的自有資金,在某些階段來說會對企業快速發展造成阻礙,加劇了融資困境的形成。
3.信用等級較低,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
這也是中小企業為什么長期陷入融資困境,得不到信貸資金的一個內部原因。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相比較于大企業來說不穩定,規模較小也容易受到市場波動的較大影響,信用等級較低,財務管理不完善,為中小企業獲取商業銀行信貸增加了困難。
4.有較高的融資成本
當前中小企業能從資本市場進行融資的概率較小,平均融資成本基本都在百分之十三左右,融資成本較高。很多中小企業經常要面臨資金鏈斷裂,資金使用成本高等風險。再加上商業銀行貸款的門檻較高,間接增加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
5.貸款擔保體系的缺失導致商業銀行不愿給中小企業貸款
我國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深,各項體制也不斷走向完善。商業銀行擔保體系內要求的擔保物也越來越高,擔保機構不愿給經營業績不穩定,規模較小的中小企業進行擔保,中小企業自身資產也相對不足,對中小企業利用現有擔保體系進行融資的經濟活動造成一定阻礙。
6.金融體系的缺陷使得中小企業在融資過程中面臨信貸歧視
雖然國內金融領域先后進行了多次改革,成就斐然,但金融資源仍舊存在高度集中現象。在我國將近四千家金融機構內,金融資產依舊集中在大型國有商業或股份制銀行。除此之外,商業銀行信貸機構的貸款程序比較復雜,擁有較為嚴格的審批流程,融資制度環境門檻較高,這就導致諸多中小企業放棄了從商業銀行貸款,轉而投向民間資本。相比較于大型企業而言,中小企業不能平等的從商業銀行獲取等額資金,因此政府也需不斷完善金融體系,進一步優化金融資源配置。
由此可知,中小企業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使其在面臨金融機構融資服務時遭受歧視,對我國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形成不利影響,對國民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形成阻礙。針對國內中小企業融資困境,政府也采取一系列措施進行應對,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現實,但中小企業融資難仍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二、互聯網金融破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優勢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推動了金融領域開始走向網絡平臺,兩者開始深度融合。從網銀業務到電子銀行業務,尤其是近年來很多互聯網企業利用大數據,社交網站等搭建第三方支付平臺,對傳統商業銀行形成了巨大沖擊,很多商業銀行和證券機構也逐步加快步伐,開始布局線上業務。其中,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主要特征如下:
其一、第三方支付及移動支付是互聯網成熟的重要界標。前期商業銀行電子銀行并不能說是真正的網絡化支付,近幾年隨著我國網絡技術的成熟,阿里巴巴及百度等電商異軍突起,第三方支付的地位才逐步被確立下來,支付寶、微信支付、財付通等產品使用率不斷提升。據相關數據統計表明在我國發放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機構中,有近一半的機構同步提供網絡化服務,其中又以支付寶為突出代表。當然也有部分企業處于自身支付平臺研發階段,據局眾紫陽透露,局眾在未來也可能會實現網絡支付平臺自有化。
其二、P2P網絡信貸模式在中小企業融資領域盛行。P2P網絡信貸模式借助互聯網優勢,與傳統商業銀行不同,可快速實現供求雙方資金交易。我國將近400家的P2P網貸平臺,成交規模將近700億。其中又以阿里金融小額信貸為代表,服務客戶將近70萬家。
其三、眾籌模式。這種模式具有簡便性、低門檻、創意性等特點,是創業投資領域的一種新型代表,在小微企業融資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眾籌模式本質上是風險投資的一種延伸,資源更多來源于民間閑散資本,由項目申請者與投資者直接對接。在我國將近30家眾籌平臺中,為眾多的創意性項目提供了關鍵性的資金支持。
互聯網金融大格局下,中小企業融資選擇變得多樣化,從第三方支付,人人貸,到全民眾籌,金融創新產品實現了井噴式發展,傳統金融業壟斷地位受到挑戰,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也有了一定程度緩解。
三、互聯網金融破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難處
1.資金來源不穩定是制約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重要因素
互聯網金融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了一個高效便捷的平臺,但因為互聯網金融資金來源的不穩定性,也成為了中小企業融資面臨的一大難題。即使阿里金融成為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破解的標桿,但也難免會受到資金限制。我國當前法律禁止小額信貸公司來吸收存款,必須從銀行融入資金。銀監會明文規定:小貸公司從銀行融入資金的余額,不能超出資本凈額的百分之五十。阿里小貸可供放貸的資金受到限制,而有需求的客戶卻源源不斷的增長,即便有阿里巴巴這樣的大企業做支撐,資金鏈也難免會受到限制。P2P和眾籌的運行模式主要吸收的是民間資本和個體投資者,存款吸收尚未有法律依據,銀行貸款相對較少,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困境。
2.客戶信息共享程度低,一個高效系統的客戶信用體系尚未搭建完善
互聯網金融客戶信用體系與商業銀行多年的積累相比仍有很大空白,互聯網金融基于大數據背景下,對海量客戶數據進行歸納整理,以此搭建互聯網金融客戶體系,并控制信貸風險。但宏大的數據信息采用何種技術和模式才能及時將客戶信息進行反饋,精準分析企業財務狀況,評定信用等級,制定放貸決策等。因此互聯網金融業需不斷吸收創新信息收集技術,不斷完善客戶信息共享。
3.行業發展初期監管力度不足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得互聯網金融的普及超乎人們想象,而國家監管機構立法相對緩慢,監管方式存在一定滯后,這就使得我國互聯網金融領域亂象叢生,監管缺位。有些金融產品和模式里潛藏了各類風險,比如說財務風險、信用風險、計算機技術風險、法律風險等。因此,相關監管部門需認真研究互聯網金融發展特征,制定相應風控措施。
四、互聯網金融破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建議
互聯網金融仍舊屬于金融范疇,是傳統金融的一種升級表現,基于互聯網金融背景下,中小企業能夠在正統金融機構貸款門檻高,民間借貸利息高等現狀下,以較低成本獲取到所需資金,互聯網金融也被認為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一個重要舉措。為更好推動互聯網金融在中小企業融資方面的功效,筆者提出以下幾方面的建議:
1.政府要給予政策支持
互聯網金融的出現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了一個機遇,在其未來發展中迫切需要政府強有力的支持。政府應著眼于互聯網金融的長遠健康發展,制定出臺相關約束條款凈化不正之風,規劃好互聯網金融未來的發展路徑。政府要及時破除陳舊的規章條文,保持政策體系與時俱進,使得互聯網金融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2.金融監管機構出臺相關風險防范措施
互聯網金融也會對金融監管制度提出一定挑戰,作為一個新生事物,互聯網金融必然有其獨特優勢,比如說傳播速度快,影響深遠等。而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風險防控問題最為關鍵,監管機構應以相關法律為依據,協調好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的各項問題,通過制定相應措施,關注其新變化來防范諸多風險。金融監管機構要逐步形成綜合監督體系,從法律的角度上持續規范互聯網金融發展。
3.互聯網金融企業要積極規范自身發展
互聯網企業作為互聯網金融的一大主體,在享受互聯網金融帶來績效的同時,也要樹立合作態度,逐步實現資源共享,最終達到與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共贏。互聯網金融企業要不斷自律,依據機構要求規范發展,從而為中小企業融資帶來更加方便高效的服務。
4.中小企業應建立自身誠信體系,抓住機遇提升經營水平
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為中小企業帶來的是機遇也是挑戰,中小企業從無法融到資金到快速獲取融資渠道,這一歷史性的轉變也要求中小企業不斷完善自身業績水平和誠信體系,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為搭建良好的融資信用體系而做出努力。
五、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對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及互聯網金融破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優劣勢進行了分析,也提出了相應建議。由此不難看出:中小企業融資難有較強的歷史因素,我國傳統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門檻相對較高,民間借貸利息相對較高,使得很多中小企業望而卻步。但互聯網金融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了一個相對公平公正的平臺,再輔以高效運行機制,對中小企業融資的需求有明顯效果。互聯網技術發展推動了云計算、移動支付、搜索引擎等領域的興起,風險控制機制在互聯網金融領域也逐步完善,但從根本上做好互聯網金融產業仍需我們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李文啟.互聯網金融破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研究[J].中州學刊,2014-08-15.
[2]閆玉春.互聯網金融破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研究[J].財經界(學術版),2016-07-20.
[3]許夢婷.淺談互聯網金融破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J].品牌優先出版,2015-07-20.
[4]趙靜.互聯網金融:能否紓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J].經營管理者,2014-06-15.
[5]陳侃俊.互聯網金融模式下的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M].吉林大學,2015-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