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琴
摘要:小學語文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關鍵時期,高效的語文教學可以為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單憑教師的說教是遠遠不夠的,只有采用恰當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中來,將"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才能從本質上加深學生的語文認識,對此筆者將以學生為主體的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提出以下建議,旨在提升語文教學效率。
關鍵詞:學生為主體;小學語文;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2-0071-02
以學生為主體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要求語文教師在有計劃、有組織的指導和引導下,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到語文教學教育活動中來,在這一過程中,對作為實施主體的教師要求是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材施教,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特點和實際需要出發,確定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目標達成的程度。
1.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策略基本原則
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中,教學的重點不是"教"而是"學",在教學中只有將以"學"為中心,代替以"教"為中心,才能進一步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實踐能力,為此筆者認為,在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時,必須要把握以下幾點原則[1]。首先,誘發學生自主學習原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必須要體現出學生的主動性,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想方設法的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體現出學生的首創精神,讓學生自己將知識進行內化,并對知識信息進行修正反饋,從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這樣才是以學生為主的教學體現。其次,讓學生擁有主動權的原則,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總是喜歡以自身為中心,在教學中牽著學生的鼻子走,這樣學生的學習就完全出于被動,是一種"奴化"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也就喪失了自身的主動權,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就是要將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不在去駕馭學生,學生也不必一味的去聽從教師,教師可以采用啟發或者示范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去感知、概括。最后是創設學習環境原則,若想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就要為學生創設一個自由探索,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環境,學生才能在這個有利的環境之中,去主動學習,接下來筆者將從這三種教學原則出發,闡述小學語文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學策略的具體實施。
2.以學生為主體的小學語文教學研究
2.1轉變教學思想,注重學生個性發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若想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就必須要轉變以往的教學思想,了解作為課堂主體的學生,他們對于學習的需求,才是真正的以學生為主的教學體現。但在教學的過程中,很顯然每個學生的學習風格各異,學習動機與學習態度也不盡相同,因此學生的需求也形形色色,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教師必須要對學生特點以及需求深入掌握,放矢有度、對癥下藥的去進行教學,才能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2]。如對于數學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采用激勵評價的方式,通過一些正面的肯定,幫助學生逐漸樹立學習信心,同時多給他們一些任務,如收取作業或者擔任小組組長等,讓學生感覺自己是被重視的,實現個性發展。或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對于一些獨立型的學生,他們的特點是喜歡自己思考,不喜歡尋求他人幫助,這樣做是有一定好處的,但同時也容易走進死胡同出不來,為此教師可以讓這些獨立型的學生和依存型學生組成同桌,這樣他們就可以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學會求助他人,有利于學生之間的共同進步,由此可以看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要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切不可一刀切似的進行教學。
2.2靈活組織教學,營造平等民主課堂。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教師要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要不失時機的深入學生中間誠心與之交往,真心與之接觸。而傳統的師道尊嚴,教師的封建家長式的權威意識,導致了學生絕對的服從心理、惰性心理、因循保守心理等。究其根源,在于我們教師沒能深入生活、沒有真情實感的作家風范,沒能給學生以良好的熏陶。語文教師要敢于放下架子,勇于丟掉面子,給學生創設一種敢說、感想、感做的開放氛圍,學生只有在多說、多寫、多做的鍛煉中,也只有允許學生在說錯、寫錯、思錯的寬松的訓練中,才能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筆者在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努力創設此種環境。例如與學生建立坦誠,平等的姐弟姐妹朋友式的師生關系,創設無話不談,激烈爭辯的課堂氛圍培養敢于說"不",敢于提出尖銳問題的思維習慣等等[3]。這樣不但喚醒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同樣贏得了同學的信任、尊重和親近,發揮了學生的潛在主體意識作用。
2.3課堂延伸,開展適當的課外活動。語文學習的領域是寬廣的,課外語文學習有著廣闊的空間。且在最新推行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要注重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為此在教學過程中,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是存在一定必要性的,如在教學中開展課前演講活動,教師可以在每節課程開始之初,給予學生5~10分鐘,學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講述一個成語故事,或者與他人分享一下自己學習經驗,在鍛煉口語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素材積累能力。教師可以舉辦一個讀書沙龍活動,讓學生將自己的書籍與他人的書籍進行交換,并且互相談論一下讀書心得,從而全面的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而像這樣的活動還有很多,教師可以做出更多的嘗試,如文學社活動,自辦手抄報,召開朗誦會、故事會,排練課本劇等等。以少數帶動多數,推動語文學習在課外的各個領域內的發展,真正形成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新局面。
總結: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語文教師要以多樣性的教學方法與靈活的手段技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這種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課堂教學效果也會顯而易見,這才是落實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劉建麗.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優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6(18)
[2]陳霞.信息技術和小學語文實現教學效果最優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0)
[3]王惠琴.小學語文教學中創新教育實施的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