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都
【摘要】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教師也需要不斷的更新自己的教書育人的理念,跟上新課程改革的節奏,轉變自己的角色,成為新時代的新教師。所以說,在新課改的今天,教師需要秉承“以學生為主體”的全新的教學理念。而本文以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如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為重點,就如何確保學生主體地位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得以體現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初中 思想品德課 學生主體地位 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2-0062-01
現階段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學工作已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但是,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由于一些歷史因素、人為因素、環境因素等主客觀因素致使其在實際落實的過程中依舊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有效的體現,基于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可以說,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已經被大多數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師所接受。但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或者其他因素的影響,致使以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得不到有效的發揮,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依舊是課堂的主體,主宰著課堂的所有活動,師生間依舊是“授受關系”。這樣一來,學生成為了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當然也是課堂的“配角”。教師在講臺上手舞足蹈,學生在臺下認知的聽講、記憶,依舊是現階段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主旋律。所以說,這樣的課堂教學亟待改善。而這就需要教師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真正的認識到以生為本的內涵和對其的要求,能夠轉換自己的角色,能夠意識到以生為本理念的重要性,并能夠確實的落實到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去,而不是紙上談兵。
二、提高學生課堂的參與程度
課堂參與程度的提高是確保學生主體地位得到有效發揮的重要方式之一。相應的,也是需要教師落實的重要方式之一。而這就需要教師從以下幾個基本的方面著手:
第一,能夠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參與狀態。可以說,只有在學生興趣濃厚,有強烈的求知欲望的時候才能表現出最好的參與狀態,才能樂于動腦,才能積極的參與到話題的討論中,并且抒發自己的意見。所以說,教師要向讓更多的學生能夠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首先教師要充分的了解學生、關心學生,掌握學生的興趣和特點,并以其為講課的出發點,以確保更多學生處于興奮的學習狀態。
第二,豐富學生參與的方式。豐富多彩的參與方式不僅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同時也能夠有效的避免學生的倦怠心理。所以,就需要教師能夠根據不同的思想品德教學內容給與學生提供不同的參與方式,可以是小組合作的形式、可以是角色扮演的形式、可以是競賽的形式、也可以是辯論賽的形式。例如,在講解法律的相關知識時就可以以辯論賽的形式呈現;在講解道德的相關知識時就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在復習單元知識時就可以以競賽的形式來呈現。
第三,注重學生參與的時間和廣度。也就是說,學生主動性的發揮不是讓課堂上某一個學生或者某幾個學生發揮主動性,而是需要所有學生的參與。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分層教學的方式讓不同基礎的學生回答不同的問題,完成不同的任務,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并且體會到參與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這樣一來,當每個學生都有所進步的時候,整個班級的成績也就有了更大的提高。
第四,要提高對學生參與效果的重視程度。學生主動性提高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并且得到更多的鍛煉,綜合素質得到有效的提高。所以,必要的評價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說教師能夠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參與情況給出不同的評價,但是一定要公平、公正。關心和給予更多學生鼓勵和贊揚,避免學生在熱鬧的課堂中只是娛樂,而沒有學習到知識等問題的發生。
三、做好學生有效信息提取能力的培養工作
學生主動性的激發和培養中的重要一個環節就是讓學生學會自己在教材和讀物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來充實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和綜合素養。而這以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教會學生“看”書,讓學生能夠從宏觀上把握教材的內容,并在心中構建出自己的知識框架;二是教會學生提問。也就是說,要讓學生樹立提問意識,并逐漸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三是教會學生自主答題。初中思想品德課的考試題目樣式是很多的,包括選擇、判斷、辨析、分析等各類題目。而教師需要做的就是教會學生怎么從題目中獲得關鍵信息、怎么積累答題經驗、怎樣更快更好的答題。
綜上所述,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以學生為主體,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新課程標準下教學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踐行素質教育,是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必要條件。所以,作為成熟的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教師,一定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確保“教”和“學”兩方面的積極性得以有效的體現,并能在確保學生主體地位得到有效激發的同時把課堂真正的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知識、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顧萍芳.初中思想品德課的“參與式”教學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