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群
摘要:《語文標準》特別強調要加強朗讀,而且貫穿于各學段的目標之中,及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朗讀是語文課的主旋律,也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環節,更是重要的學習方法。正確的朗誦習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正確的朗誦方法是學習語文的關鍵。朗讀方法多種多樣,教師根據課堂具體情況靈活掌握、靈活應用,對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提高教學質量等方面一定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朗讀;興趣;情境;情感;技巧;習慣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2-0165-02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對課文內容獲得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總之,教師應該培養學生養成大聲朗讀的習慣,一篇文章,讀出聲音來,讀出抑揚頓挫,語調神情來,從中受到的感染要強得多。下面我就談一談我作為一名低年級的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的點滴感想。
1.激發學生朗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和愛好是最大的動力。"因此,我們在朗讀教學中要點燃學生朗讀興趣的火種,使學生由害怕朗讀轉變為喜歡朗讀,就要通過音響、燈光、畫面,設置情景,渲染氣氛,以增強學生記憶,提高學生的興趣。此外,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摹擬不同人物的神態、動作、語氣、語調,創造理解情境。這種讀法形象生動,使學生身臨其境,興趣盎然。
針對低年級的學生表現欲特別強.處處都愛展現自己。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注重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我校每周都進行升旗儀式,活動的主持人都是中高年級的學生。看見大哥哥大姐在臺上那自豪神氣的模樣,班里的學生又敬佩又羨慕,恨不得自己也上臺朗誦升旗獻詞。針對他們的這一心理,我告訴他們:"如果你們好好練習,朗讀水平高了,到三年級就可以去朗讀升旗獻詞了。"我每天利用晨讀時間,讓學生預習并朗讀課文。每天選出朗讀優秀的學生在周五的班隊會中,展示自己的朗讀作品。學生們在活動中,情緒高漲,朗讀的興趣一下子就激發出來了。
在教《獅子和兔子》一文時,我讓同學們在充分的朗讀后,拿出頭飾,讓兩名學生分別扮演獅子和兔子。當大家看到可愛的頭飾時,興趣一下被調動起來了,爭搶著到臺前表演讀。通過化妝表演,逼真再現,課堂氣氛熱烈,笑聲不斷,學生身臨其境,課文的教育意義不言自明,學生的朗讀興趣大大加強。
就是這樣,在朗讀教學中,我善于創造機會,給學生以成功感。另外,經常在班里開展一些朗讀活動,如"課文朗讀大比賽"、"詩歌朗誦會"等,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在活動中充分表現自己的讀書成績,感受到讀書成功的快樂,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2.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
新課標明確地把讀的能力放在四種能力之首,可見朗讀的能力培養多么重要。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呢?我覺得應做到以下幾點:
2.1課前預習時要讀,這里稱為"預讀"。學生在讀課文時,不是簡單的開口就念,而要與認、辨、疏的功夫相結合。認、辨、疏即注音、辨字、疏句,方法是拼音注在字頭上;辨字與釋詞統一在一種常規格式里;疏通課文中有關句子,做到文章的意思能大致理解。在預讀階段,需要"發疑"。高明的語文教師,都把"導讀"當作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環,讓學生在課文的貌似無疑之處生疑、發疑。
2.2課上讀。采用朱自清先生的方法,教師先范讀,學生輕聲讀或默讀,跟上教師的節奏、要領,進一步了解課文內容,解決有關問題。要求學生根據范讀自己去讀,去體會文章的思想。
2.3課文講解之后讀。學生獨立進行,這是理解基礎上的誦讀,對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表現方式有很大幫助。
2.4課后多讀、反復讀。讓學生對文章進行理論化和感情化、藝術性與表演性的處理。課后讀的對象,可以是課上的講練課文,也可以是課外的閱讀材料,教師要爭取做到把精彩的時文和中外名著有的放矢的介紹給學生去讀,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真正為說話和寫作服務。漸漸地,學生就對朗讀產生濃厚的興趣,專心致志,全身心投入地讀。
這樣久之,學生的朗讀興趣有了,朗讀能力也提高了。
3.培養學生的朗讀方法
要使朗讀效果好,就要教給學生一些朗讀方法是非常必要的。《語文標準》中要求:低年級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本地區語音特點,在教學時,特別重視普通話的培養。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如果普通話基礎不好,將影響學生一生。
語文教學中,每遇到平舌字音,都讓學生在文中標注,反復朗讀。并在黑板的一角,將本學期所有的平舌字一一寫出,每天學生都進行朗讀。在朗讀課文時,先由教師范讀,后由學生跟著讀,再由學生自己練習著讀,有時還得背誦。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久而久之,學生的普通話就逐步提高。
培養學生的朗讀還要注意細節。比如,朗讀時注重聲音的抑揚頓挫,節奏的輕重緩急以及必要的停頓。表現激動、興奮、慌張、憤怒、緊張等情緒時,聲調較高,語速較快;反之,表現沉痛、悲哀、失望、悔恨等情緒時,聲調較低。要讓學生掌握這些技巧,要依靠教師精當的講解和巧妙的點撥。如學《烏鴉喝水》一文第二段時,我先讓學生把這段話讀通,初步了解大意,接著提出問題"烏鴉為什么喝不著瓶子里的水呢?"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在讀中弄清了烏鴉喝不著水的原因?接著點撥"烏鴉喝不著瓶子里的水,為什么不到處去找?""怎么辦呢?"表明了什么?學生再讀課文,結合上下文理解到烏鴉為了找水,去了好多地方,不容易找。怎么辦呢?說明烏鴉要想出喝到水的辦法。這樣學生在理解了內容之后,我做了進一步啟發,"烏鴉在去很多地方也找不到水的情況下,看到一個有水的瓶子時心情會怎樣?為喝到水而認真想辦法時的情形又會怎樣?"最后再讓學生讀課文,學生把烏鴉看到有水時的高興、喝不到水時的著急,繼而想方設法喝到水,進行認真思考的心理過程讀得淋漓盡致。由于教師的點撥,學生理解了課文,最后達到了有感情地朗讀。
4.培養學生情境化的想象朗讀
良好的課堂情境的創設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想象,同時更有利于促使學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創設一定的情境,把學生一下子帶到課文的情境中,再啟迪想象,不僅能激起學生愉悅的情緒,還有利于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文章深層的含義。
在教學《瀑布》一課時,在指導學生朗讀"疊疊的浪涌上岸灘,陣陣的風吹過松林",這兩句時。我問:你聽過海浪聲嗎?當你看到大海時,你的心情怎么樣?全身有什么感受?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很快說出了:我看到大海時很高興,心情很舒服。有了這種基礎,學生便很容易讀出:這句話應該讀得高興一些。如此,就能使學生很快進入課文所描繪的境界,讀得有聲有色,有情有景。
總之,朗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如何通過引導閱讀來培養語感,進一步提高學生理解分析課文的能力,朗讀就顯得十分重要。朗讀方法多種多樣,教師根據課堂具體情況靈活應用,采取正確的朗讀方法,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才能有效地提高語文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 2011年版
[2]《走進新課程》專輯 第25頁
[3]《語文教學參考》 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
[4]《當代中國教育文論》 劉京穗 主編 中國計量出版社 2010年6月 第1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