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永超
【摘 要】在新課改不斷推進的大背景下,傳統教學中的一些教學方法已經很難滿足現代教學的需要了。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好地地理教育,我們的教育必須與時俱進,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積極的研究與新課改背景相適應的課堂教學方法。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地理;教學策略;新方法
高中地理具有很強的綜合性,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識。新背景下的教學策略要符合新課改的要求,用行之有效的地理教學方法、教學模式來解決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達到給學生提供更好地地理教育的目的。以下是幾點有關于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方法。
一、巧用多媒體技術,增加地理課堂趣味性
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也與時俱進,不斷刷新著社會大眾的視野。巧用多媒體技術,增加地理課堂趣味性是一種充分與時俱進的表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每個學生成長的環境、接受的教育方式以及自身的天賦等等都有不同,所感興趣的東西自然不同。同時,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強又渴望獨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巧妙利用這一點,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在歡樂中學到知識。
以人教版高一地理課本必修一為例。必修一是承上啟下的一本書,承初中地理啟高中地理,所以必修一的講課效果是至關重要的。必修一課本中的一部分內容是在初中課本的基礎上加深的,這部分內容反而要精講。第一章第一節的內容是宇宙中的地球,我們在本節要講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體系統和河外星系等內容。這些內容是比較簡單但是枯燥的,學生在學習這一部分內容的過程中容易產生厭煩心理。我們可以將它動畫化,既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又能方便學生理解。
二、將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
地理本身就是一門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可謂是處處有地理。在地理課堂上我們以生活中的事情為例給學生講解知識點,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學習地理知識。
比如地理課本中的四季交替知識。太陽直射點在維度上的周年變化,形成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使地球大部分地區出現了四季更替。教師在給學生講解這些知識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去聯系生活中的實際。再比如山谷風和海陸風這個知識點。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形成了海陸風,太陽的照射順序及大氣的保溫效應是山谷風形成的主因。如果只講這個知識點,學生理解起來是比較困難的。我們可以將實際生活與知識點聯系起來做一個小實驗。我們可以找一個小的密閉空間,通過空調機使其形成溫度差異,讓學生切實感受其成因。
三、活用地圖,培養學生地理思維
地理和地圖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利用地圖進行教學是地理教學的重要方法。可以說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地圖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載體,是教師進行地理教學的重要工具,地理教學中很多內容都通過地圖表達出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圖、讀圖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將地圖的一些基本概念講清楚,讓學生很好的掌握實圖知識是培養學生地理思維的基礎。地圖中的不同圖例代表不同事物,不同顏色代表不同高度或深度,指向標可以指明方向,比例尺可以顯示事物大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地圖的運用,培養學生讀圖、用圖的興趣。在閱讀各類地圖時,離不開對地理事物的位置描述和說明。我們可以從多方面展開,如通過對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理范圍以及各種相對位置的描述,使學生能在腦海里構建一個清晰的地理學模型,能夠通過自己構建的模型去學習到更多地理知識。這一教學過程使學生學會對地圖上的直觀印象進行各種位置的抽象概括,最終能夠自己用簡要的特征來描述具體的位置。如人教版高一課本必修一我們在講世界七大洲四大洋以及其他小的地理分區的過程中就可以采用這一方法,讓學生對地圖進行記。
四、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要改變以往的思維定勢,讓教師退出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引導學生轉變觀念,把自己當成課堂的主人。在學生有了主動學習的想法后,教師要及時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比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必修一課本地球結構一節時,地幔地殼地核這些東西學生是很難見到實物的,只能靠自己的想象去構建它們的形象。一般情況下,這一節的講解是教師將知識點告訴學生,學生自己去背誦記憶,這種授課方式不能說其是完全錯誤的,但是其學習效果不是很好。教師可以換一種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搜集關于地殼地幔地核等的資料,讓學生自己去整合篩選這些資料,挑選出他們自己認為重要的內容。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無論怎么進行改革,我們都應該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教師要勇于承擔自己的責任,為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的順利推進做出應有的貢獻,給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參考文獻】
[1]徐文.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思考與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15
[2]蘇麗宏.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