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南
【摘 要】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是當今素質教育的目標之一。本文把高中政治探究式教學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結合起來,從理論和實踐上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中政治課;探究式教學模式;素質教育
探究式教學模式就是以學生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具體來說,它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內容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學習、生活實際為材料,為學生提供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出發點和歸宿在于學生能力培養方面,其重點在于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學習。
一、激趣引思,自主探究
激趣引思是指教師的課堂導入要創設情境激趣設疑,引人入勝,要能抓住學生的心,調動學生的情緒。良好的學習情緒和精神狀態,是學生自主學習成功的關鍵。自主探究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參與、主動探求,獲得知識。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不斷建立和完善自身認識結構的過程,學生認知結構的建構是通過自主地進行觀察、分析、類比、綜合等探究活動來完成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其主體得到充分發揮。這一步旨在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習慣和思維品質。在信息社會開放式教育的條件下,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已不再是教師“單向輸出”和學生“被動接受”的關系,教師的角色必然轉化為既是知識的輸出者又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教師應該在學生自學探究的過程中為他們指明方向,傳授方法,關鍵時刻給予指導和支持。
在《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一課的教學中,課堂伊始,我便讓學生欣賞歌曲:《說句心里話》,并請同學們認真聽歌曲里的歌詞,思考下面的問題:①作為軍人的“我”為什么還要想家?②既然想家為什么還要出來當兵?在短短一兩分鐘里,伴隨著音樂,問題的提出給學生設置了思維懸念,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學生的情緒,打動了學生的心靈,形成了良好的課堂氛圍。此后引導學生在6分鐘時間內自學,結合自學指導進行。通過自學學生基本可以自行解決基本的知識。自學完成后,展示學生自主學習成果,并交流學習心得。
二、解疑導撥,合作探究
學生的自學探究是學中有探,探中有學,一般問題均可以在邊學邊探中自行解決。而在合作探究時,則重點探究在自主探究中遇到的難點問題,給學生3—5分鐘時間簡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難點,要求不重復、不提與主題無關的問題。面對學生的疑問,教師不必過早解釋,只要綜合大家的提問,提出一兩個重點問題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即可。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種:生生討論探究、小組討論探究、整班集體討論探究(包括師生間互相探究),教師可根據需要確定選用哪一種更好。
在《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一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理解系統的三個特征: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我結合《三個和尚沒水喝》的Flash動畫,層層設問:為什么會沒水喝?你能為他們解決問題嗎?層層深化,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小組討論發言,各抒己見,并鼓勵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通過探究,學生很快理解了系統的三個特征: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并得出了結論: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性,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注重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即按照系統的方法,創設一個有序優化的結構功能,使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合作探究是引導學生集思廣益、思維互補、思路開闊、分析透徹、各抒己見,使獲得的概念更清楚、結論更準確。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一是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二是教育主體性、民主化的要求,引發思維的碰撞,展開思維交鋒,顯示教育價值,使課堂充滿活力。盡管教學方式離不開教師的指導,但學生主體地位得到了真正的落實,教學的過程是不確定的,學生的思維沒有被固定死,學生能夠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三是互動性、互惠性的要求。在課堂上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進行動態的信息交流,實現師生間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師生在互教互學中形成了學習的共同體,這有助于學生科學精神與合作精神的培養。
通過上述分析與探究,對于前面提出的一些疑難問題,如: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就是系統和要素的關系嗎?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基礎上,不難得出結論: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與系統與要素的關系具有共性方面,即兩對關系都是強調整體性原則,都是互相依賴的,所以說,在一定意義上,整體和部分的關系也是系統和要素的關系。但兩對關系是有區別的,不能完全等同起來,因為系統和要素的關系更強調有序性和層次性的原則。
三、明理深化,實踐探究
學生通過探究式學習獲得了某種啟迪,學到了有用的東西,就會極大地增強學習興趣與熱情,這時教師要乘勝追擊,使學生學習的內部誘因得到正強化。在鞏固教學效果時,注意明理深化,運用實踐探究去激勵學生,讓學生繼續體驗到成功探究的歡樂,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展示創新才華。如:在講完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后,為進一步認識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的方法論要求,可結合熱點《天地無情,人間有愛》,走進生活,學以致用。“在汶川地震后的抗震救災中,要特別講大局。在大局下開展工作,是黨員領導干部起碼的政治要求。要認清大局、把思想統一到‘抓安民、保穩定、促重建、求發展上來。要服從大局,自覺把本地區本部門的工作放在大局中去定位,凡是有損大局的事情堅決不干,決不能因局部利益、局部失誤影響全局。要服務大局,主動為大局而謀,為大局而干,為中央分憂,為群眾解難。”設計這樣一個材料作為推進學生把握“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的方法論要求”教學的載體效果極好,讓學生在應用探究中進一步明理深化,達到政治課理論聯系實際的要求。
以上就是筆者在高中政治課中試行探究性教學所采取的一些步驟。然而筆者發現在試行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1)小組合作學習重形式、輕實質。小組合作學習越來越受到老師們的重視,但在課堂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實行分組討論,出現了不友好、不分享、不傾聽的現象;在活動中,學優生發言的機會多,中下層學生發言的機會少,甚至出現了放任自流的現象,很多學生趁機在那里隨便講話,做小動作。(2)問題情境的創設與使用不理想。在教學中,有些教師未能恰到好處地創設問題情境,未能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未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的主動性和積極性。(3)教師的引導與促進作用不到位。教師們在課堂教學中,都注意到了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討論交流、自行獲取知識,但經常出現形式上熱鬧而不落實的現象,例如學生討論不知討論什么、探究不知探究什么,等等。
總之,把探究教學方式引入政治課堂教學,能夠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有效增強教學效果,使學生不但掌握知識,而且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和途徑,提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思維,全面提高綜合素質。這對我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具有積極作用。